APP下载

论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演变及发展趋势——基于对教学目的(课程目标)的分析

2018-04-04杨博谛赵天绪

数学教育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纲课程目标中学数学

杨博谛,赵天绪,刘 燚



论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演变及发展趋势——基于对教学目的(课程目标)的分析

杨博谛,赵天绪,刘 燚

(宝鸡文理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在“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3个维度的定性分析,探讨了中国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随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而不断变革的过程,揭示出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的.同时,研究表明:解放初期,中学数学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主导是“社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在中学数学课程政策中逐渐显现出来;而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后中学数学课程政策呈现出“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三位一体的价值融合.据此,可以预测中国未来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政策;课程目标;价值取向

1 引言

课程政策[1]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利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复兴[2]指出:政策价值分析主要是对政策及其活动做出的价值判断,主要解决为什么制定该政策,以及制定该政策是“期望什么”或者是“喜好什么”、期望和喜好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等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数学课程政策的主要文本载体,而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就是国家数学课程政策的缩影,因此课程目标(教学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标准和(大纲)]是由教育部制定的明确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内容的具有指导性的文件,它有很强的政策特性.标准(大纲)中“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明确了通过中学数学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期望,同时也体现了标准(大纲)制定者关于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可以通过对标准(大纲)中“课程目标(教学目的)”的定性分析来研究中国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事实上,数学课程政策在价值取向上的演变就是数学课程在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侧重与平衡[3].

2 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研究法对中国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整理相关领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研读了1949年以来20个版本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其中包括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的草案、试用版以及修订版),并选取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版本,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内容的解读、整理,对其做了定性分析,探讨了中国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的演变.

1949年至今,中国共颁布了20个版本的标准(大纲)(其中包括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的草案、试用版以及修订版).不同时期标准(大纲)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体现了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不同价值取向,反映出中学数学课程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受社会背景、数学学科发展和学生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版本,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学数学“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在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这3个维度价值取向的侧重程度做定性分析,从而比较清晰地梳理出中国中学数学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

3 中学数学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

3.1 “社会发展”主导的价值取向时期

建国初期,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教育也不例外.社会与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期,教育亦是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此时的数学课程政策表现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此时的教学目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关系.

1950年《数学精简纲要(草案)》是对解放前1948年制定的《修订初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以及《修订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简化纲要,纲要中虽没有明确提到教学目的,但从“生活中所常用的问题就应该多学”“以达到理论与实际联系、学以致用”这些表述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政策凸显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1952年《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是在教育上全面向苏联学习的产物,是当时教育部以苏联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52大纲”在其“说明”部分[4]明确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这种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教师在讲授数学的过程中,要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般任务: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他们新的爱国主义以及民族的自尊心,锻炼他们的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从上述教学目的可以看出,在“52大纲”中提出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教学目的分年级、分课程强调了[4]“数学在解决农业、军事、技术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文化史上的巨大价值、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在祖国建设上的实际应用;对于数学历史的讲解,要注意中国、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优秀数学家的贡献和作用.”“52大纲”虽然也提及了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但更关注数学在社会发展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强调了数学在农业、军事等社会建设与发展上的作用,同时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从该版本对于教学目的的表述不难看出,此时的中学数学课程政策已经开始关注数学学科发展,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仍占主导.

1954年《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4]在总说明中增加了“要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要充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方面的成就与情况,以培养他们成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在大纲中虽然也提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并没有强调数学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数学教学目的的落脚点仍然是为了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接班人,所以其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依然是社会发展占主导.但在思想教育方面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培养,首次提出了数学教学要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双基论”.

3.2 “学科发展”主导的价值取向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在“大跃进”和国际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的影响下,课程政策制定者对数学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一定程度地考虑和采纳了专家与一线教师的意见,并开始关注数学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

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4]对中学数学教学目的表述如下: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且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在“63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能力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大能力,即“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它还首次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论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将数学表述为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开始关注到了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科学的基础.“63大纲”关于教学目的的表述可以体现出当时的中学数学教育已经开始弱化之前教学目的中的政治色彩,而转向关注数学学科发展.教学目的中虽保留着着政治要求,但此时的数学课程政策价值取向已逐渐由“社会发展”占主导转向数学“学科发展”占主导.

3.3 “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并重的价值取向时期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经历了“文革”后,教育处于恢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制定的,它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多年教育混乱的局面.“78大纲”[4]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切实学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为实现4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革命热情,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8大纲”中增加了对数学课程的进一步说明,它指出“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分别将“计算能力”改为“运算能力”,将“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并对三大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其表述为“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的.这些变化表明:“78大纲”在教学目的的表述上对影响数学学科发展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明确了数学是其它科学技术的基础.大纲虽依然关注数学学科发展,但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78大纲”在教学目的的表述中较多地突出了政治要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在经历了“文革”后迫切发展的需求.该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当时数学课程政策已将“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并重提出,这是中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转折点.

3.4 开始关注“学生发展”价值取向时期

1986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4]的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教学目的的表述来看,“86大纲”继承了“78大纲”的提法,但在总说明部分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要求;并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内容.在教学目的中提及“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还是首次,这表明当时的中学数学教育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再只是单纯要求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掌握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开始考虑到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发展的特征.

1988年《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与1990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的表述上与“86大纲”没有太大的区别.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4]提出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92大纲”中第一次提出了数学知识是社会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将数学知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说明数学教学不再只是局限于服务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升学,还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每一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对于个人自身发展的价值.“92大纲”中教学目的的新阐述反映出这一阶段的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正在从社会发展、学科发展的并重向开始关注学生发展变化.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4]关于教学目的的表述是: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92大纲”相比,“96大纲”关于教学目的的表述变化不大,将能力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其范围更加广泛了.同时“96大纲”对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反映了当时的数学课程政策在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非智力的发展.总的来说,虽然这一版本大纲的教学目的仍然把数学定位为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需要,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也还是侧重社会发展,但可以看得出当时的中学数学教育已经把学生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教学目标来要求了.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4]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认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一版本大纲的亮点是将“创新意识”列为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大纲将“创新意识”解释为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学会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大纲中还突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教育思想,使得课程目标的内容更加完善,与此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双基”和“三大能力”之间的关系[5]:即知识、技能与能力3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发展的;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这一时期的数学课程政策不仅开始关注学生发展,更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强调了数学的智育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统一,这一时期的教育模式也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3.5 “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相互平衡的价值取向时期

新世纪初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期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个教育大背景下中学数学的课程目标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行之策.

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两部分.其中课程总目标的内容如下[6]: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2001年推行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7]作为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其课程目标在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上,都受到了数学课程制定者的重视.在2011年“标准”的修订稿中,史宁中教授[8]明确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他认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解放后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产物,也是之后中国中学数学教育的传统优势所在,在课程改革中应该予以保持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但是只有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思考,还要有体验,这就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标志.“11标准”中阐述了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它也标志着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本质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一.

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是从总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去叙述的.总目标为[9]: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6个具体目标,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注重“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将基本能力明确为“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在明确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又把“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作为拓展能力;在数学情意方面,强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01/03标准”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把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作为出发点,认为数学素养是成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结论的本质,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与过程;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现社会发展对个人数学素养的要求.这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都体现了“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3者有机结合、相互平衡的课程政策价值取向.

4 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4.1 公平为主兼顾效率

数学在促进人理性思维和智力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社会把数学素养作为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中学数学是培养公民数学素养的学科基础阶段,既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这就要求在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这也将是未来数学课程政策发展的趋势之一.学校则可以针对部分优秀学生开设加速课程、提高课程、专设课程、综合课程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通过“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建立适合学生创新潜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支持系统[10].

4.2 课程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化

数学课程政策不仅是一个像课程标准这样的静态文本,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政策正在由以前的“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就数学课程政策的议题而言,中学数学关系到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影响大,所以是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就中学数学课程决策而言,不仅要继承中国的传统理念,更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课程理念;就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执行而言,虽然不能在不同地区得到相同的效果,但国家也在尽量使各个地区的数学教育得以均衡发展;就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评价而言,加强了在评价之后对课程政策及时的更新修订、补充以及完善[11].因此数学课程政策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更加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4.3 价值取向由单一向多维发展

纵观1949年建国以来中学数学课程政策,从课程目标的发展可以看出:它一直在寻找“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这3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平衡.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发展”“学科发展”转向“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3者的有机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主,注重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的协调统一的“三位一体”模式,这体现出了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的发展趋势.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课程政策制定者对价值取向的定位将会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1] 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11):49-53.

[2]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3] 吕世虎,叶蓓蓓.1949—2011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发展演变的特征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5):5-9.

[4]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5-356,376,434,453,526,604,632,672.

[5] 吕世虎.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87-18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9.

[7] 张正严.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的价值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9):2-5.

[8] 史宁中,马云鹏,刘晓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3):50-5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10] 肖驰,赵玉翠,柯政.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政策[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13-120.

[11] 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和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1):21-26.

On the Value of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Policy

YANG Bo-di, ZHAO Tian-xu, LIU Yi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haanxi Baoji 721013, China)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policy was discussed in our country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teaching aims)” in “social development” “subject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teaching progra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ocess of unceasing changed of society and economics reveals tha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policy was constrained by factors such 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domin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policy in middle school was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stage of liberation.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tudent Development” had emerged in the curriculum policy of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radually. And 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policy presented the value of three-in-one fusion: “social development” “subject development”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also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policy of China in few years.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curriculum policy; curriculum objectives; value orientation

2018–01–20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研究(17BY093)

杨博谛(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G632

A

1004–9894(2018)03–0081–04

杨博谛,赵天绪,刘燚.论中学数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演变及发展趋势——基于对教学目的(课程目标)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3):81-84.

[责任编校:周学智]

猜你喜欢

大纲课程目标中学数学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