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新移民的现状及文化认同研究

2018-04-03李小月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上海市移民

李小月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人们以前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到大城市打拼,是为了讨生活;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大城市去发展,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这群离开自己家乡的人们,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成为了别人家乡的外来客,构成了现代新移民。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工作,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有的难以融入和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因此,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1 上海新移民的现状

移民是进入或者离开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迁移行为和流动人口。移民和新移民主要是以我国改革开放这一时间点作为划分,因此上海市新移民特指在改革开放之后选择到上海发展的外来人口。在我国近十年移民迁入城市的排名中,上海市每次都能排进前三名的位置,换句话说,上海市是当之无愧的移民城市。从数据上看,上海市常住人口在近十年来翻了一番,其中外来常住人口的增长飞速,成为了上海常住人口的主力军。从总体上看,上海外来移民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移民主要居住在中心城区

资料显示,上海市新移民集中居住在中心城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因此中心城区的新移民人口密度是最大的。然而随着上海的经济转型,新移民集中居住的区域逐步向近郊区转移,部分向远郊区转移。

1.2 移民主要以劳动年龄为主

资料显示,新移民来上海发展的直接原因是经济方面,归根结底是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因此,很多新移民的年龄段在18岁到58岁之间,以青壮年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历年来移民抽样调查结果,上海外来移民男性的比例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在2005年前后下降得尤为明显。根据《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男女性别比是108.41,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下降了2.06。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新移民中家庭成员的迁移,特别是女性成员的迁移使得新移民中女性的数量不断增加,另外,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群体中女大学生的比重大大增加,也使得上海新移民中女性的数量增多。

1.3 移民来源地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

上海新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增量主要来自华东地区。从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看,新移民迁入省份排名前三的是安徽、江苏和浙江;从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看,新移民迁入省份排名前三的是安徽、江苏和河南。两次普查的结果显示了迁入上海的新移民主要来自安徽,且增长是最快的。这一现象也说明,随着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两省人民更愿意留在家乡发展,所以近年来这两个省份迁移到上海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而一些交通便利但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如河南省、四川省等,迁移到上海发展的人口数量明显上升。

1.4 新移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从《2017年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指标》得知,1990年上海市的在校学生结构中,7.1%是大学生,28.3%是中学生,64.6%是小学生;2016年上海市的在校学生结构中,27.4%是大学生,30.5%是中学生,42.1%是小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上海市新移民的文化程度在逐步提升,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第一代新移民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退出了劳动队伍;二是更多的新移民来自大学生队伍;三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极大降低了教育的成本。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新移民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口是2005年的三倍。但是从总体上看,新移民的文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总的说来,由于上海市新移民主要来自农业发达的省份,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他们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职业,以服务行业为主,大多是较为艰苦的工作岗位。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对这些外来移民的文化认同进行研究,对他们的处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2 上海新移民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从对上海外来移民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来沪打拼的新移民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定意义上,随着上海市移民的老龄化加剧,这群青壮年新移民成为了上海在新时代继续扬帆起航的中坚力量。从任何层面来说,新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无论他们原本的文化血液、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是什么,无论是出于被迫还是主动来到这个城市,都必须对这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做出一定程度的适应,其间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讨论上海新移民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 现行户籍制度不完善

2.1.1 新移民难以获得对上海的身份认同

新移民的身份认同是移民文化认同的基础,户籍制度是新移民获得身份认同的直接因素,因此,户籍制度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新移民的需要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从上海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来看,不仅没有解决大量新移民获得上海市正式身份认可的问题,还提高了入户门槛。上海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从1992年开始至今,不仅没有进一步放宽入户条件,还实行积分管理办法,进一步限制年度落户总量,提高了入户的条件。当然,上海市的户籍制度没有进一步放宽或者说没能进一步更好解决新移民的入户需求问题是政府在理性逻辑指导下的结果,而这结果直接导向的是对新移民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巨大影响[1]。不完善的户籍制度使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降低新移民的归属感。

首先,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移民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同工不同酬现象加剧,新移民获得好的工作岗位可能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其次,现有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移民子女获得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原本新移民的受教育水平就相对低下,再加上子女没能在上海接受较为公平的教育资源的辐射,使得新移民的生活水准和就业状况得不到改善,同时,还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2]。最后,户籍制度限制了新移民获得与户籍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的资格条件,这对于新移民来说是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目前户籍制度的改革未能很好促进新移民在上海这个城市的身份认同。

2.1.2 新移民难以获得对上海的心理认同

户籍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新移民的心理认同缺失。心理认同是获得文化认同的重要条件,其中,心理认同的重要指标是归属感。

资料显示,新移民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缺乏对上海文化的心理认同。从上海市新移民的现状可以得知,新移民中仍有大量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农民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在服务行业中。这部分人的生活比较单一,在工作之余的时间里主要是休息,然后是上网和看电视。由于他们有很多来到上海是跟随着自己老乡的队伍来的,所以他们居住得也比较集中,生活中接触的人群也主要是自己家乡的人,只有少数人会在休闲时间里找当地的朋友活动。这群农民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上了问题,也会第一时间请求家人或者老乡的帮助,而不会倾向于借助社会组织、政府部门或者当地朋友的协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当地朋友的信任度都不够,更不用说积极参加社区里既有本地人又有新移民的各种活动了。可见,很多新移民在上海的社交圈子是比较狭小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和熟悉的老乡和同事交往,并不主动融入本地人的圈子,也对本地人的生活方式保持很大的距离,缺乏对上海的归属感。

总之,造成新移民缺乏归属感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长期受到本地人的歧视以及户籍制度造成的制度性制约,使得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程度相对偏低;二是子女难以获得平等就学机会以及长期和未随迁家人疏离,使得新移民缺乏归属感;三是房价高,新移民中超过八成都是以租赁房的形式居住在上海,无恒产则无恒心,故缺乏归属感。

2.2 价值冲突使文化认同问题加剧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深层次的观念基础。以下从人生价值、道德价值、职业价值和城市精神等四个方面分析新移民在文化认同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2.2.1 人生价值取向出现个人化倾向

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3]。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上海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并在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影响下,新移民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在人生价值取向中部分新移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不利于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新移民中壮年移民来到上海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报酬和就业机会,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人们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压力和风险,现实的经济情况往往倒逼他们去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问题[4]。在工作上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正向反馈,在生活中便通过空闲时间上网接触到了大量不良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他们逐渐对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失去了信任,逐渐将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巨大驱动力。“何以解忧,唯有暴富”这样的流行语便开始作为人生信条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从而带来了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另一方面,新移民的子女们在不公平的教育资源、社会歧视的影响下,早早就了解到了人生的艰难和残酷。有着正确价值观的少部分人能够正视社会的不公平性,并且通过开发自己的潜能和不懈的努力,在社会阶层的阶梯中努力攀登,实现自我价值,并能深刻体会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伴随着社会价值的实现。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完全公平、经济大转型的大背景下迷失了自我。他们在对自身发展的迷惘和对社会发展的不满中自暴自弃,彻底割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以实现个人价值或是自我利益为人生价值的最大追求,甚至不择手段,不惜违反法律,伤人害己,给社会的有序发展带来伤害。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出现的社会变迁使得新移民的社会观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并伴随着人生价值取向的变化表现出来;二是新移民对自身的把握不足,无论是因为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还是因为对上海的归属感薄弱,使得他们在社会滚滚洪流的影响下无法把握价值观判断的基准和底线,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2.2.2 道德价值取向出现利己化倾向

道德价值取向是个体在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中,根据道德的需要,对社会现象是否符合道德评价的态度取向[5]。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取向受到社会现实利益取向的影响,实质是个体的需要和利益的内化。

道德价值取向中出现利己化倾向,导致新移民行为和认知出现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构建。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同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同样带来了不同道德观念的交流和碰撞。在观念的高速流转中,人们在现实道德问题的判断上出现了较大的混乱。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移民在上海奋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能和创造的才华,但现实给了他们打击。在新移民的观念中,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个靠艰苦奋斗就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城市,却在多年的奋斗之后仍在不确定的生活状态中原地踏步。于是,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反差和冲击,无论是价值观念的颠覆、思想的混沌还是秩序的破坏,都导致了他们行为和认知的失衡[6]。这种失衡的表现在于:他们希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诚信的,但是自身对待他人却常常缺乏诚信;他们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井然有序,但是自身却想方设法在生活中插队走后门;他们希望和邻居之间和谐共处,但是在自身和邻居的交往中剑拔弩张,从不肯做出让步;他们知道生活的挫折在所难免,但是在自身遭受挫折的时候一蹶不振,还戏称“佛系”。

造成新移民道德价值取向的利己化,即对道德现象的道德评判标准私人化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网络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网络社会使得信息传播和交流更加便捷,但是“键盘侠”“喷子”无处不在,四处宣扬他们偏激的道德评价使得本就在迷惘中徘徊的新移民仿佛看到了“标准答案”,没能对自己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做出理性的分析,产生观念的偏差;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虚拟化,人与人交往的媒介更多地依靠手机和电脑,他们在网上知晓社会道德问题,并以此为根据做出冲动的判断,无法正确辨别其中的真伪并进行思考,基于自身的经验和网友言论的刺激便做出利己化的判断。

2.2.3 职业价值取向出现功利化倾向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于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的态度和看法的倾向。我们知道,新移民来到上海最直接的原因是就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大部分新移民的文化程度较低,集中就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岗位,职业生活比较艰苦。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转型的需要,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的体力劳动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使得新移民必须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去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由工作方式的转变自然而然带来的职业心态的转变,从勤奋致富到投机致富,新移民在职业价值取向中越来越功利。

调查显示,上海新移民选择职业的最大标准在于薪酬,而只有少数人会关心该职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他们就像快速前进捕食的鲸鱼一样,盯着眼前似乎唾手可得的鱼群忘我地朝前奔去,看似目标笃定明确,实则到最后极有可能搁浅在沙滩上。

2.2.4 城市核心价值出现被淡化倾向

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上海文化发展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新移民对城市精神的认可度是上海市蓬勃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是新移民在上海获得心灵归属感的重要体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的城市精神,但是这一精神暂时没能得到大部分新移民的认可和落实。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上海新移民对城市精神采取忽视的态度。他们在生活的奔忙中,关注这个城市的角度非常功利化,在价值观的取向上体现得非常明显[7]。另一方面,城市精神和新移民之间的关联度薄弱也是造成新移民忽视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社区活动参与度上看,很多新移民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社区活动。从文化活动的类型上看,不少新移民一年内只偶尔去过一次图书馆或者博物馆,有的甚至没有参观过任何一个图书馆或者博物馆。

2.3 新移民的自身文化能力较低影响其文化认同

文化能力是衡量新移民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学习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从数据上看,新移民的文化程度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偏低的,因此他们大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虽然也能获得必要的经济收益,但是市民化的程度较低。他们中只有较少部分教育水平高的人才会主动融入和适应上海的文化和风俗,很多人都采取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互不干涉的态度。再者,从新移民生活的半径上看,他们将空闲的时间大部分用来休息和上网,将自己置于与他人相处的虚拟空间中,没能真正融入上海市民的生活圈子,文化能力和水平也不能得到相应提高,更加谈不上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3 针对文化认同现有问题的举措

众所周知,户籍制度的不完善是上海新移民获得身份认同的制度性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最难解的“中国结”。尽管如此,我们都要正确对待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相互缠绕的复杂关系,努力寻找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给新移民一颗长期发展的定心丸。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社区的建设,让新移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推动他们的市民化进程。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令新移民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上海的美,真正爱上上海。

3.1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增强新移民的归属感

上海市政府要争取在制度的层面上进行改革,增加新移民的归属感。户籍制度的改革要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将政府的理性和公众的诉求结合起来,更大范围地覆盖居住证制度,给予新移民拥有上海户籍的希望[8]。让所有到上海发展的新移民都能共享上海市发展的成果,使新移民真正把上海作为自己的家乡一样看待,让新移民能够共建城市现代文明。

推进上海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令新移民真正成为上海人的一份子,让他们的子女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让他们安家落户,是增强他们对上海的归属感的好办法。同时,也能够增加他们的生活自信,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人的社交圈子,也更愿意参与社区活动,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上海的归属感。

3.2 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新移民市民化进程

社区是新移民生活的落脚点,也是服务他们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新移民融入上海现代化城市生活至关重要。一个社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其连接和桥梁的作用,则能极大提高新移民的文化认同,推进他们的市民化进程。如完善社区的环境可以增加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便民性质的公共服务可以让新移民感受到上海的温馨和贴心,加快他们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降低社区参与的准入门槛同样有利新移民进入社区生活,推动本地市民和新移民的交流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

实际上,新移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社区应该认清新移民的融入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既包括专业管理培训,也包括文化习俗的培养。同时,社区应该提高自身对新移民的包容和接纳的程度,鼓励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组织,为新移民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市民化进程。

3.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上海城市精神

新时代,新移民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新移民作为上海市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引导他们追求和选择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是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为此,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令新移民认识到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导向对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帮助新移民厘清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要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增强新移民对上海精神的认同感。弘扬上海精神要以一种切实的正向生活反馈作为重要的方式,而不能流于表面。只有新移民出自内心认为上海的城市精神是贯穿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的,给他们一种真实的获得感,才能觉得未来在上海的发展是光明的、有前途的。

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要将城市精神和文化建设结合,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令新移民由心出发认同,由认同出发践行。要大力发展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的建设和宣传,鼓励新移民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更好地了解上海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幷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从文化参与中体会上海文化。同时,要大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从社区出发,倡导文明的现代化生活观念,从垃圾分类这样的小事情做起,从文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令新移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践行上海的城市精神,令精神的要义转化为扎实的行动,内化表现为文明的素质。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上海市移民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签证移民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面面观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Immigration移民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