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融错
——小学数学课堂的差错不是“堵”而是 “疏”

2018-04-03温秀婷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梯形

温秀婷

(江苏省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 222000)

一、容“错”,让错误不再被嘲笑

华应龙说过“课堂无错要不得!”包容孩子的错误是“融错教育”的首要内容.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我们今天面对的是孩子,他们在学习中难免出错,应该包容,有容乃大,有包容,课堂才会活跃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学生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案例在计算梯形的面积“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2米,下底是2.6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一个学生解答出:1.2+2.6=3.8(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十分发窘.教师并没有将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让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位同学的思维是独特而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2除以2互相“抵消”了,实际上就是上下底的和.教师进而让学生讨论,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后,形成了共识:如果这样列式子,求出的是上下底的和,不是面积;正确的列式为(1.3+2.5)×2÷2,但在计算时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单.教师问:“是谁帮我们找到了简单算法?”全班同学的视线不约而同投向那位同学.这个学生先前的羞愧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正是有了老师涌动爱意、春风化雨的引导,才避免了一次因讥笑“错误”带给学生的伤害.这样善待学生的“错误”,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差错观.

二、融“错”,让差错资源化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当他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

1.巧引“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先出示了准备题:“一段公路长60千米,甲队单独修2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30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让学生自主解答,并说明算理.不少学生很快正确地列出了算式并解答出来:60÷(60÷20 + 60÷30)=12(天).

待学生说明解题思路后,教师顺势诱导:“如果这段公路长是3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

“6天!”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

师:“是这样吗?请同学们最好计算准确了再回答,行吗?”

“这还用算吗?”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

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 “12天.”路程缩小一半,时间竟然不变!

“如果路程分别是10千米、20千米、90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教师继续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计算一下.”

此时同学们不再显得胸有成竹了,而是满脸疑惑地细心计算起来.

片刻,答案出来,同学们更惊讶了:“都是12天!”

“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应用题中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错误”引起了大家的猜疑,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大家对问题的主动、积极思考.同学们的思维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在“欲罢不能”的浓郁求知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2.巧用错误,探究知识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冷静处理,不要急于更正或否定,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地处理学生的错误.有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76÷0.15=5……()时,很多学生填的是“1”,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来解答,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如何发现这个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a.余数1与除数0.15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

b.余数1与被除数0.76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

c.验算:5×0.15+1≠0.76,说明填“1”是错误的.

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100倍,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到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到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1缩小到百分之一倍,得0.01.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应该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错误和偏差也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老师如何利用这一“错误”.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荣”错——犯错也是一种贡献

“我错过,我很荣幸,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就不犯错,在学校、在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

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听到:“老师,刚才我是这么错的.”在这里,学生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而是充分认识到犯错是错的有价值的,所以才会积极主动地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会去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潘登,梁宇,张丽.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27-28.

[2]苗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8):36-38.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梯形
梯形填数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梯形达人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被除数可能是几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