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的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2018-04-03周胜林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报酬心理障碍契约

袁 征,周胜林

(1.山东管理学院 劳动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2.山东工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引言

自2009年以来,我国在校女大学生数量超越男生,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语境下,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因此,女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与心理帮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性别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偏好、期望等有着重要影响。在创业过程中,男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和心理关切事项多集中于创业项目推进、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化、创意方案、合伙融资等方面,创业心理障碍集中于事业心和责任感方面[1],而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更倾向于关心自我地位或个体与创业团队关系,女大学生的创业心理障碍往往投射在与自身发生相互关系的创业团队之中[2]。

在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依据人本主义学派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女大学生创业的心理障碍可划分为三类:生存的心理障碍(包括工作环境、创业的安全性与经济报酬)、相互关系的心理障碍(包括团队任务与个人取向、团队效能与归属感)、成长发展的心理障碍(包括成就感与价值认同,创业团队中个人的发展机会与上升空间)[3]。而这些关切事项与心理契约呈现的期望内容(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公平报酬、价值认同、发展机会、晋升)有着逻辑上的耦合性[4],反映出女大学生在创业心理障碍和心理契约期望两方面存在协变性映射关系[5]。

本文以心理契约的内涵为切入点,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系统分析女大学生在创业心理障碍方面的现实表征,依据心理障碍现实表征的发生机理和演化态势寻求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进而,立足心理障碍的现实表征和理论思辨,提出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辅导干预对策,以期有助于女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提升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水平。

二、心理契约视角下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现实表征

在实际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以S省G高校创业学院的女大学生,以及G高校中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女大学生为调查研究样本。在分阶段的深度访谈、问卷调查过程中,本文调查研究对象聚焦于真正投入到创业实践工作中的女性大学生。同时,将在创业团队或创业项目中“参加”、“体验”、“兼职”的女大学生样本剔除,以确保调查研究对象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心理契约可以理解为“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6]。事实上,女大学生(个人)与创业团队(组织)之间“配合”的相互关系态势,反映了女大学生多层的创业心理需要。这些心理需要与现实“配合”之间的落差恰是创业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即“配合”不够默契或不能相得益彰时,女大学生心理契约期望的正能量便转化为负能量,产生心理障碍。依据ERG理论(Existence Relatedness Growth)解释这些期望落差,不难发现,女大学生的创业心理障碍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一)生存(Existence)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创业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需要,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女大学生在生存心理障碍方面的关切事项,集中体现在对工作环境和创业的安全性与经济报酬两方面的索取上。这些索取对应着女大学生对创业团队中提供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与归属感的契约期望。在工作环境方面,产生生存心理障碍的主观原因是女性特殊生理卫生的健康保障。在创业的工作环境危及或者挑战女大学生健康生理的基本需要时,女大学生期望得到支持性工作环境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相应地,女性对工作环境的心理障碍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并随之强化。同时,创业安全性与经济报酬的心理障碍是女性大学生作为“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天性反应。尽管创业的过程异常艰辛,但是获取保障最基本物质生活的经济报酬仍是支撑女性大学生持续进行各种资本投入的前提。因此,女大学生对创业团队曲折成长过程中劳动分配的波动性忧虑构成为其心理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相互关系心理障碍的关切事项指向团队任务与个人取向、团队效能与归属感,与心理契约中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以及归属感的期望相契合。在创业团队中,特别是众筹模式的组织架构中,女大学生致力于追求组织愿景和个人梦想的高度统一或趋于一致。但是,在与创业团队及团队成员的互生性、互动性、互助性合作中,女大学生有两层心理症结。一是担心个体的自持性目标与组织的发展性规划出现不一致。二是恐惧团队在成长过程中对组织任务的调整偏离合作的初衷。假定创业团队任务与个人取向完美融合、相生相促,女大学生将创业视为人生事业而非谋生职业来经营,便会对创业团队产生组织依赖感,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组织文化导引下追求团队效能的最大化。然而,在“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现实中,个人潜能和团队效能的不对称往往导致女大学生对创业团队的凝聚力产生质疑,对组织及成员产生心理上的不信任。

(三)成长发展(Growth)的心理障碍

成长发展心理障碍的关切事项(成就感与价值认同、创业团队中个人的发展机会与上升空间),与心理契约的价值认同、发展机会、晋升等期望相对应。随着创业经营的日益推进,创业团队综合效益实现数量扩张和规模增长。此时,基于社会地位和受尊重的需要,女大学生会反思创业带来的成就感与价值意义,审视创业团队带来的成就感与现实个人价值诉求的匹配问题。作为“社会人”,女大学生内心世界对自我价值的这种精神拷问会割裂个体与团队的共生共赢信念,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创伤。然而,伴随成长发展心理障碍从精神世界走向现实世界时,女大学生会审视个体在创业团队中的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不可否认,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创业团队不会满足所有成员的理想期望。尽管这在团队组建之初就已经确定,但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希望的力量,仍会因在组织中地位与角色出现不可预见的结构性变化而受到侵蚀,导致情绪低落或丧失创业激情。

三、心理契约视角下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理论思辨

女大学生的上进创业心理障碍是个人与组织“配合”错位或不协调的结果。结合与心理契约密切相关的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可对其根源和本质进行阐释。

(一)基于社会交换的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

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女大学生创业是社会性行为,要求在创业团队生产交换并持续强化地发展一种互惠关系。

在社会交换意义上,创业的回报、收益、实惠指向经济满足的物质财富,也指向心理满足的精神财富,但必须坚持互惠原则。女大学生对与创业团队,以及其他成员交换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以“报酬-代价=结果”表达这个“数”,“数”的结果可能是正向的(报酬多于代价)或者反向(代价多于报酬)的。与之相应地,互惠关系会持续正向存在或出现反向问题。事实上,反向结果的现实存在诱发了女大学生的心理突变,从而产生了创业的安全性与经济报酬、团队任务与个人取向、成就感与价值认同等心理障碍。

(二)基于公平诉求的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

在公平理论的视阈下,女大学生在创业中的交换过程是追求平等的。但并非追求报酬分配的绝对平等,而是谋求“投入—产出”报酬分配的相对平等。测量公平的标准体系有两个参照指标,一是以报酬分配的结果作为公平性参照,二是以报酬分配的过程作为公平性参照。

在创业团队中,女大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体的“投入—产出”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并进行基于公平标准的判断。在个体心理学的解释下,女大学生将创业视作驱离自卑与获得补偿的社会兴趣,基于创造性的生活风格去追求优越。创业者追求的优越是追求一个完善的团队,并以团队的力量使每个成员都获得益处。但是,获得益处的积极性取决于女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分配利益中的公平感。当自我感知的公平感出现问题,即“投入—产出”有失公允的时候,团队效能与归属感、成就感与价值认同、经济报酬等诸多心理障碍便接踵而至。

(三)基于期望目标的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

期望理论提出的目标设置与个人需求相统一的过程模式是: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这一过程模式直观地解释了自我实现需要的意义。女大学生作为有思想、有理性的人,对创业的信念初衷和发展前景有个体的预测,判断期望实现的参照标准是付诸努力后的个人成绩和组织奖励。

在访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女大学生在经济报酬、团队归属感、个人成就感与价值认同,以及个人的发展机会与上升空间的心理障碍集中指向期望理论过程模式中的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产生、衍化、变异是一个有次序的心理发生过程。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呈现的诸多困惑是共时性存在和历时性衍化的。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如果女大学生的个人努力与个人成绩、个人成绩与组织绩效的期望不能实现,就可能诱发或加重女大学生的创业心理障碍。

四、心理契约视角下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辅导干预

女大学生与创业团队之间“配合”关系的失衡是创业心理障碍的病灶所在。为对症下药,可以参照心理契约EAR(Establishing-Adjusting-Realization)循环来消解女大学生心中的块垒,激励其投入的积极性即在既有期望的基础上,建立(Establishing)心理契约、调整(Adjusting)心理契约的落实过程,直至其实现(Realization)。按照EAR循环的行动导向,心理辅导干预工作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立足远景规划,建立动态科学的创业生涯管理

创业团队的成长是一个非结构性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团队的远景规划是团队生涯设计和女大学生创业生涯规划的结合点[7],也是创业团队和女大学生的共同期望。因此,建立基于团队生涯设计和个人创业计划一致性的心理契约,是消除女大学生在团队任务与个人取向、成就感与价值认同中出现疑虑和困扰的起点。

当然,建立这样一个起点也需要创业团队考虑组织成长发展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创业团队有责任以团队远景规划为需要,切合实际地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契约在规范组织期望和个人期望之间的动态发展。这帮助于女大学生以契约精神同团队通力合作,实现团队愿景和个人梦想的有机统一。

(二)强化自我疗愈,调适心理契约的有效激励机制

创业的过程充满挑战,女大学生要对女性特定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识。在逆境中,女大学生要审视女性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的特殊性,通过自我激励实现自我疗愈。在顺境中,女大学生应在创业团队奖励和个人绩效达到预定期望的过程中保持高度清醒,从社会认知的高度对创业团队及成员的心理状态、动机偏好、行为意向等做出恰当预测与判断,从而避免因盲目自满导致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失去基于心理契约的信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创业团队负责人需要因时制宜地立足创业团队的组织愿景对团队成员特别是女性进行激励,注入积极情绪,并保持组织活力。全体团队成员有责任对女性成员的特殊心理动态和行为倾向进行研究和分析,使之保持在有益于心理契约落实的理想状态。当然,为了达到双向控制心理契约的目标,在不违背“配合”原则的前提下,创业团队需要对女性成员特殊心理动态和行为倾向给予肯定和激励,并建立与创业项目发展相宜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强化团队生涯设计和个人创业计划在心理契约意义上的“情投意合”,维持、强化这种“情投意合”能量,以此为团队创建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文关怀的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团队需要为团队成员构建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鼓励团队成员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地开展业务工作。对于女大学生而言,优秀团队文化氛围的人本意义有两方面的现实效力。一是基于心理契约助力个体能力的充分发挥,支持其实现女性魅力的最大化释放。二是基于特殊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保障其女性权益在组织内得到平等的对待。创业团队的文化氛围要有人文关怀的高度,让女大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平等、和谐、公正、进取的组织文化,为实现个人梦想目标创建一个适宜的微环境。

组织承诺能够提升个体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配合情境,女大学生也有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上寻求组织承诺的天性。调查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创业团队中的生存状态与创业团队文化氛围凝聚的组织承诺密切相关。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克服组织惰性对女大学生与组织连接的角度和程度的消极影响。同时,促使女大学生心情舒畅、充满热情,从精神世界刺激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创业团队需要充分利用文化氛围的精神引领价值,培育女大学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保持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迎接创业实践中的各种挑战[8]。

猜你喜欢

报酬心理障碍契约
一纸契约保权益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医生的最佳报酬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