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工会维权工作创新研究

2018-04-03孟俊红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会组织教职工维权

孟俊红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46)

维护、建设、参与、教育是《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赋予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能,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更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工会的维权职能未能充分发挥,高校工会也不例外。长期以来,高校工会工作重视文体活动和职工福利,忽视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学校与教职工的关系。社会转型、高校转型进一步暴露了高校工会维权机制方面的缺陷,使维权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创新维权工作机制,成为摆在所有高校工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转型:高校工会维权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高校工会维权机制不畅有着复杂的原因,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是根本原因。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矛盾加剧、高校转型导致的利益冲突等更是直接加剧了高校工会维权机制的不畅,使高校工会的维权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使得高校工会维权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工会本质上应为群团组织。《工会法》第二条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同其他行业的工会一样,高校工会行政化、机关化色彩严重。机构设置方面,高校工会大多属于管理机构序列,机关化色彩浓厚。学校工会主席由校党政领导兼任或者由党政领导分管,工会干部的配备、选拔、管理以及工会活动场地、设施、经费等均不同程度受到行政性因素的影响[1]。对工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有的群团组织工作和活动方式单一,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存在机关化、脱离群众现象。”[2]《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强化问题意识、改革意识,对照“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措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3]。

高校工会组织严重的行政化、机关化色彩导致了维权机制的不畅。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工会干部,习惯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机关工作模式,囿于主体身份不平等的狭隘意识,既缺乏俯下身来了解群众问题的主动性,又缺乏提高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教职工认为,工会是学校中无足轻重的机构,不过是带领大家举办文体活动,搞搞职工福利,是“文体工会”“福利工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而不愿意找工会维权,由此导致教职工维权诉求与工会获取维权信息的不对称。

(二)社会转型加大了高校工会维权的难度

计划经济时代,职工维权多靠行政手段,对工会的维权要求相对较低,工会的维权任务也就不大。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高校教职工的维权需求陡然增多。第一,社会矛盾加剧,导致教职工维权需求增加。贫富分化、脑体倒挂、分配不均、子女上学……诸如此类的社会矛盾在高校均有所体现,对教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带来很大的冲击。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教职工的思想变得愈加复杂。在利益驱动的诱导下,职称评审、工资晋级、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都有可能会引发尖锐的矛盾。社会矛盾加剧,教职工维权需求增多,但教职工对工会组织又不信任,不愿通过工会维权,工会组织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教职工的维权诉求,维权职能自然难以充分发挥。

(三)高校转型对高校工会维权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也面临着转型,这对高校工会的维权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第一,高校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转型发展,导致部分职工权益失衡,矛盾加剧。过去,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经费、招生、学生分配均由国家负责,办学自主权很小。如今,高校正在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转型,高校可以根据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自主开展相关业务活动,按照市场规律调配资源。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动了部分教职工的“奶酪”。第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教职工的身份由事业编制向劳动合同制转变,这也不可避免地会触动部分教职工的利益。事业编制、合同编制、临时工、劳务派遣……同在高校工作,待遇却有天壤之别,由此会导致部分教职工心理上的不平衡,维权诉求增加。第三,国家对高校职称评审的全面放权在短时间内也会导致教职工维权诉求增加。政府组织职称评审固然存在许多矛盾,但对许多高校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化解矛盾的“挡箭牌”。职称评审权下放后,高校的权力增加了,但在自主职称评审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此外,科研经费的使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利益分配、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与结果使用等,都有可能导致高校教职工维权需求增加。

二、“互联网+”:高校工会维权工作迎来大好机遇

高校工会维权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教职工维权意识的增强,二是工会组织获取维权信息的渠道通畅,三是工会组织维权能力的提高。在高校工会维权工作效率不高的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工会维权工作带来了大好机遇,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一)“互联网+”为高校工会破除维权机制缺陷提供了大好契机

从高校工会体制上的缺陷来看,高校工会维权机制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会组织具有与行政组织相似的科层结构,以及由此导致的单向思维。在这种机制下,工会活动的组织效率、与教职员工的沟通效率,以及为教职工提供服务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层次[4]。与科层结构相反,“互联网+”强调“网状扁平化”运行组织模式。信息通信技术的虚拟性、实时性和渗透性的强化与扩张,不仅促使关系网络更加密切地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且使得其中任何一种关系中的互动都有能力决定着其他关系中的互动[5]。在这种网状扁平化运行组织模式中,每个基本单元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单元之间彼此紧密连接[4]。“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高校工会组织模式的变更要求为高校工会组织打破科层结构、破除维权机制缺陷提供了契机。

(二)“互联网+”为高校工会健全维权机制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

第一,高校教职工维权意识不断提升。在各个社会群体中,高校教职工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高校有专任教师1627182人,其中正高职称203399人,副高职称481635人,高级职称占比4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708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87849人,占到专任教师的59%,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更是达到99%[6]。由于文化层次高,他们更愿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更愿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权意识也就相对较高。另外,这些高素质人才见识广、眼界高、理念新、思维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可以为高校工会维权工作提供雄厚的智力资源与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二,互联网、新媒体具有数字化、及时性、交互式和极富感染力传递信息的独特优势,可以为工会获取维权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7.24 亿人。其中84.3%的网民使用微信朋友圈,65.8%的网民使用QQ空间,38.7%的网民使用微博[7]。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高校教职工对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教职工表达维权诉求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表达,渠道更为畅通;同样,工会组织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变得更加便捷。第三,新媒体的发达为高校工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过去,高校工会维权受制于维权资源的缺乏而不能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由于新媒体的发达,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高校工会可以很方便地对教职工进行普法教育,可以实现对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

三、创新:高校工会维权工作突破困境的契机

“互联网+”为高校工会维权工作提供了大好机遇,也对高校工会维权工作提出了挑战。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突破维权工作的困境,关键在于高校工会组织是否能形成互联网思维、创新维权机制。

(一)形成互联网思维是高校工会维权工作突破困境的前提

高校工会维权工作突破困境,必须理念先行。目前各个高校纷纷建立工会网站、QQ群、微信群,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利用互联网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但是,在许多高校工会的维权工作中,互联网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只起辅助作用,对运行或管理模式影响很小,对运行或管理模式的整体思维与结构的改变影响不大,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远未形成。互联网思维要求尊重互联网的特征和基本要求,将互联网运用从一种主要辅助效率的手段逐渐转向整个结构或流程上的创新。要按照互联网自身的运作规律,重新整合工作流程,通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及社会经济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网络之间进行深度的跨界融合,建构出更加符合网络精神的组织样态[5]。基于此,高校工会干部要树立“网状传播、用户本位、互动分享、创意驱动、节点支配、虚拟聚集、精准反应以及专注、极致、口碑、快捷、简约、迭代、流量、跨界、平台、整合”[8]等互联网思维。简言之,高校工会干部必须摒弃机关作风,以服务者的角色不断增强为教职工维权的意识,提高维权能力,深入教职工生活实际了解教职工的维权诉求。

(二)创新维权机制是高校工会维权工作突破困境的核心和关键

第一,维权组织形式多元化。传统的工会维权机制是单向的,行政色彩浓厚,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期教职工维权的需要。基于此,高校工会必须创新维权组织形式,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维权组织形式。要充分发挥各类协会等自治组织的维权功能,构建起由校工会、校工会指导的各类协会等自治组织以及相关教职工个体构成的多主体协同组织[4]。在多元化、立体化的维权组织体系中,校工会不能事无巨细地干涉各种自治组织的活动,而是要着重宏观把控,重点负责相关计划的审核和备案工作,以及做好如财务、外联、宣传等相关支持性工作;各类教职工自治组织要在校工会的引导和支持下发挥维权的核心作用。

第二,维权渠道多样化。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为维权信息的传播、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渠道。高校工会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实时性、多样性,实现教职工维权渠道的多样化。官方网站、微博、微信、邮箱、网上论坛都可以成为教职工表达自我诉求的信息通道。维权渠道多样化,要求高校工会组织不能简单地将日常工作上网,而是要促进线上线下功能的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新平台、创设新载体,打造以法律服务中心为统帅、辐射各个维权新媒体的立体维权体系。

第三,维权内容时代化。互联网时代,不管维权的形式有多么“花哨”,终究是“内容为王”,维权的内容如果不能切合教职工的需要,教职工就会厌倦。目前高校工会的网站、微博、微信内容多以新闻为主,重合度高,缺乏特色,且信息滞后。因此,高校工会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和高校改革发展的趋势,正视教职工利益诉求多元化的现实,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9]。例如,在维护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老三权”的基础上,要重视维护教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享受权等。实现维权内容时代化,高校工会要学会借力,既可以组织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专家团队或者志愿者组织,利用新媒体为教职工提供维权咨询服务,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将法律咨询、服务工作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

(三)加强队伍建设是高校工会维权工作突破困境的有力保障

做好高校教职工的维权工作,必须借助高校教职工力量、借助网络资源,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热心服务的专兼职维权队伍。这是高校工会维权工作突破困境的最有力的保障。

第一,提高高校工会干部的政治素质与理论水平。培养互联网思维,提高维权能力,是时代对高校工会干部提出的紧迫要求。工会干部要在维权工作中发挥指导、引导作用,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奉献精神。这就要求高校工会干部认真学习《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劳动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提升依法维权的能力。

第二,充分借助校内外资源,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兼职队伍。具体来说,对内要注意培养业务骨干,对外要注意吸纳、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志愿者等社会主体的力量,丰富工会开展工作、服务会员的社会资源[5]。例如,可以组织校内法律专业教师和具有法律素养的其他教师组成自愿者团队;可以联系一批以社会知名人士为主的网络“大V”,对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加以及时引导,开展正确的舆论评价和思想引导[10],化解矛盾;可以与专业的法律机构进行合作,由工会支付一定的费用,由专业机构进行在线咨询。

猜你喜欢

工会组织教职工维权
打造有温度的工会组织——记北京服装学院工会工作
维权去哪里?
工会组织要善于“春风化雨”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完美 打假维权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