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对学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影响及教养策略探讨

2018-04-03吴梦希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自控教养

吴梦希,魏 军

(1.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福建福州 350007;2.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香港 999077)

一、引言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个体幼年时形成的性格与能力特点对其毕生发展往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自我控制能力(self-control)是已被广泛证实的最具影响力的心理特质之一。自我控制能力指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抵制冲动和诱惑,对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进行适当调整的能力(与之相近的概念有自我调节和努力控制等),涵盖了认知执行功能、情绪控制、延迟满足能力等各种具体的自控能力[1]。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力对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重要影响,包括学业水平、健康情况、人际关系、婚姻状况、问题行为等[2-4]。美国杜克大学Terrie Moffitt教授和她的团队通过一项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个体在3-11岁期间表现出的自制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32岁时的健康、财富和犯罪状况,即自制力高的幼儿在成年后身体更健康,收入水平更高,而且犯罪率更低[5]。我国多位研究者通过多年追踪研究同样发现,儿童在2-4岁时表现出越好的自我控制,在7岁和11岁时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越少,挫折耐受能力越强,且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越好[6-7]。

虽然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对稳定[8],但同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且在学前阶段发展最为迅速[9-10]。前苏联著名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从认知神经机制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与自我控制相关的主要脑区为大脑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幼儿大脑额叶面积的增长速度在3.5—4岁期间明显加快,第三机能系统——即“行为调节系统”水平逐渐提高,因此,幼儿逐渐可以成熟地控制自身的动作,并对自己的冲动行为进行调控[11]。在这一阶段,幼儿与自我调控功能相关的脑区对环境刺激与影响最为敏感,而且随着社会化交往与互动增多,幼儿所面临的需要其调控自身认知活动、情绪状态、与行为表现的外界要求明显增多,共同促进幼儿相应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因此,学前阶段是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佳时期[9-10]。

过往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神经生理方面的基础,并且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发展[12]。个体神经生理的发展主要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难人为控制,因此深入了解具体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家庭环境是幼儿成长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个体早期性格、情绪与行为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而不同家庭间的父母教育理念以及教养方式的不同,往往对幼儿的性格形成与后天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深远影响。古语有云“慈母多败儿”“棍棒之下出孝子”,中国传统父母教育观念认为,父母的严格管教是培养孩子优良品质的重要方式。而现代父母教育则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爱和自由是教育的真谛”。传统与现代父母教育观念的冲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迷茫。在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这一关键时期,父母如何通过合适的教养方式有效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是许多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与东西方实证研究结果,具体分析了学前阶段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父母教养策略与建议以供参考。

二、父母教养对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影响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即是父母在教养、教育子女时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1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逐步建立家庭内部互动与探索外部世界的平衡,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适应家庭环境以及外部世界的规则和要求。父母也不再单纯地顺应和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而开始向孩子提出各方面的要求来进行管教,这也是社会化影响的开始[14]。幼儿在与父母的互动中,逐渐内化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并尝试控制冲动反应和延迟满足来达到这些外界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在父母的支持下学习调控自身想法、情绪和行为的各种技能,促使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发展[15]。综合以往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父母主要通过情感互动、行为控制和自主支持这三个方面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影响。

(一)情感互动

父母与幼年子女早期的互动过程中,情绪情感的互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幼儿自控能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父母与幼儿的情感互动包括情感表达、情感支持与情感回应等。研究发现,父母在幼年子女的互动中表达越多的积极情绪,展现越多的温情(warmth),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发展得更好,但父母过多地表达消极情绪(如愤怒或失望)则会损害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13,16-18]。Silverman 与 Ragusa的纵向研究发现,父母在孩子2岁时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越多的温情(如话语中传达较多的积极情绪),孩子在4岁时能越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注意力[19]。一个类似的纵向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孩子4-5岁时的温情表达可以正向预测孩子直到8-9岁时在行为、注意力和情绪方面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增长[20]。在针对中国3-6岁幼儿与父母的一项实验研究中,李大维等人发现:当母亲以积极的态度(面带微笑,交流时语调柔和,积极肯定地评价孩子表现)与孩子一起完成需要孩子控制自己行为的实验任务时,孩子表现出较多的自我控制行为;相反,当母亲以消极的态度(表情冷漠,交流时语调生硬,消极否定地评价孩子表现)与孩子完成实验任务时,孩子的自我控制行为相对较少[21]。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支持与情感回应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有积极影响。Lengua等人发现,母亲在和3岁的孩子完成实验任务时有越多情感支持与回应的表现(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表现出负面情绪时及时回应来帮助调整状态),孩子在半年后表现出越好的努力控制能力(Effortful Control)[22]。另一个长达3年的研究同样发现,父母在孩子2-3岁时表现出的情感支持与回应可以正向预测孩子5-6岁时的认知执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ing)[23]。父母的情感支持行为还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控制能力。例如,当母亲平时越多地表扬和鼓励孩子,孩子在参与挑战性任务时有越多的坚持性表现[24]。

父母与幼年子女的情感互动主要从三方面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首先,父母共情、温暖的回应方式可以降低孩子的负面情绪唤起,进而增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问题行为产生[25]。而父母消极情绪的表达容易唤起孩子的负面情绪,使他们难以及时按需要集中或是转移注意力,也不容易听从父母的指导来发展注意力和行为控制的技能[26]。其次,情感支持型父母更多地表扬和鼓励孩子,较少批评和责骂孩子,有利于为孩子营造一个支持性的成长环境,使孩子更愿意接受和内化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规定和期望,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自觉努力地进行自我调控的尝试。第三,在积极的情感互动中,父母作为榜样为孩子示范了如何积极、冷静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来应对压力或困难局面,通过言传身教来帮助孩子学习和发展其自我调控的各种技能[17]。

(二)行为控制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控制是学前阶段日常亲子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父母指导、示范和监督孩子的行为,以及为孩子的行为设置规则和限制等[27]。父母具体以何种方式管教和调控孩子的行为对其自控能力的发展往往有着不同的效果。众多针对西方幼儿的研究发现了多种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行为控制方式,可以共同归结为父母消极的行为控制(Negative Control),其中具体包括独断控制(Assertive Control,独断命令式地控制孩子的行为)、强迫控制(Forceful Control,使用权威胁迫方式控制孩子的行为)、肢体控制(Physical Control,直接粗暴地拉拽拍打孩子)和言语控制(Verbal Control, 用言语命令或责骂孩子)等方式。父母越多地表现出这些消极的行为控制方式,幼儿的认知执行功能、情绪调节与顺从行为等各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得越差[8,28-29]。例如,一项针对英国2592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在排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后,父母在孩子3-4岁时严厉的管教方式(对孩子吼叫或打骂)可以正向预测5年后孩子在注意力、行为和情绪等多方面调控能力的降低[30]。陈会昌等人通过观察3岁幼儿与母亲在家庭游戏中的互动发现:母亲越多地使用否定控制和强迫身体控制等强控制策略时,幼儿的不顺从行为越多;母亲越多地使用间接命令和肯定评价等弱控制策略时,幼儿的顺从行为越多。其中幼儿的顺从行为在儿童早期是其自控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13]。父母消极的行为控制之所以对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有负面影响,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消极的行为控制容易激发幼儿的抵触情绪,导致更多的不顺从行为,并阻碍幼儿接受和内化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父母过度地控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更加依赖外界的力量来调控自身行为和情绪,而缺少机会通过自身努力习得自我控制的技巧,建立内在的与自我控制相关的心理过程,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发展自控能力的内在积极性[14]。

在Karreman等人综合了41项有关研究的元分析研究中,与父母消极的行为控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积极的行为控制(例如设置行为界限以及使用明确的指示引导孩子的行为)与学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向关联[29]。一项纵向研究也发现,母亲在实验任务中越能有效地为孩子设置清晰一致的行为界限(例如告诫孩子只能玩部分玩具而不能碰其他玩具),孩子在半年后展现出越好的自我控制能力[22]。父母通过明确的规则对孩子的行为设立界限,不但可以防止孩子做出危险行为以保证人身安全,还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明白什么样行为是合适的,如何做出恰当的行为,并且进一步内化父母设定的准则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31]。此外,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父母只奖励孩子好的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监控孩子的行为、发现问题行为、惩罚问题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问题行为的惩罚应适度,因为有研究发现经常遭受母亲体罚的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较差[32]。

(三)自主支持

父母积极的行为控制通常伴随着对子女自主性(Autonomy)的支持,包括允许和鼓励孩子的一些自主行为,向孩子提出要求时进行解释说明,以及提供支架式的帮助(Scaffolding)等[33]。学前儿童在脱离了婴儿期对父母的完全依赖后,不但身体机能快速发展,自我意识也开始萌发和增强,并开始寻求一定的自主和独立。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对自主、能力和关系的需要是个体最基本的心理需要,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是个体心理机能积极发展的前提。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如果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并支持孩子自主性需要,将会有效促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Silverman和Ippolito的研究发现,母亲在游戏任务中越少地对孩子发号指令或直接接管任务,以及越多地根据孩子的表现提供积极反馈,孩子在半年后表现出越好的延迟满足能力[34]。Lengua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在设定行为界限的基础上提供的支架式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孩子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其中,支架式帮助包括根据孩子在任务中的表现和需要来调整和保持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使任务难度与孩子的能力水平相匹配,以保证孩子积极自主地参与并成功完成任务[22]。一个相似的研究发现,父母在与孩子的任务互动中越多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并提供支架式帮助,并给孩子提供自主选择和参与的机会,孩子在半年后表现出越强的认知执行能力[35]。此外,在Lecuyer-Maus和Houck的实验研究中,父母被要求在多个情境下按照日常的方式不让1-3岁的孩子触碰或玩耍一件有吸引力的物品。研究者发现,在这些行为限制性任务中表现更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更多地共情孩子的内心感受,并更多地解释限制行为的原因或与孩子进行商量[36]。相反,父母如果对孩子进行过度的控制,例如通过爱的剥夺、诱发内疚和施加权威等方式在心理层面控制孩子的情绪想法以达到控制孩子行为的目的,会阻碍孩子自主需要的满足,剥夺孩子去学习和体验自主管理的机会,最终损害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父母教养策略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知,温暖的情感支持、坚定的行为控制以及适度的自主支持,是有助于学前幼儿发展自控能力的父母教养方式。“慈母多败儿”并不是指母亲的慈爱会对孩子的发展有负面影响,而是强调了无原则地过分宠爱和纵容孩子的潜在危害,提醒父母们应有原则地规范孩子的行为,树立相应的行为界限,使孩子明白何为恰当的行为。现代教育观中强调的“爱和自由”是指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与心理上的自由,但绝非溺爱和毫无限制的自由。学前教育相关理论所推崇的“温和而坚定”的父母教养方式强调家长在自身情绪稳定的状态下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并且保持教养行为前后一致,给孩子树立明确的行为界限,以促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一)温暖支持,积极回应

在情感上提供温暖的支持与积极的回应是父母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有效方式,而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父母保持自身的情绪稳定。情绪稳定的父母不但更少冲孩子宣泄负面情绪,而且更容易与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使孩子乐意接纳父母的指导和要求并敢于尝试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调控。而且父母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使自身情绪保持稳定,也为孩子在情绪自控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此外,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样有利于为孩子提供温暖、支持和可控的环境,进而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3-6岁幼儿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进而引发行为的失控,因此父母在幼儿情绪失控时提供积极的情感回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情绪失控时,家长应及时倾听和回应,与孩子共情并协助孩子调整情绪,最后启发或教给孩子应对情绪状况的方法。例如,当孩子因为和同伴出现矛盾而生气时,首先可以共情孩子的感受,并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更清晰的觉察,父母的共情陪伴往往有利于降低孩子的情绪唤起水平;其次可以向孩子反馈引起其情绪失控的原因,进一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最后,当孩子情绪相对冷静时,父母可以启发孩子思考如何应对和同伴出现矛盾的情况,提供一些调节情绪和社交方面的建议和策略并鼓励孩子下次尝试。父母温暖的理解和接纳,可以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内化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协助孩子提高情绪自我控制力,包括绘画减压、角色扮演、枕头大战、设立积极暂停角等。

(二)原则清晰,前后一致

幼儿自我控制的反面典型即通常所说的“熊孩子”,他们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行为就是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乱发脾气,不讲道理等等。为了杜绝“熊孩子”现象发生,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在哪些场合是不恰当的,即设立明确的原则和行为界限。许多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惑是:自己确实给孩子设立了界限,但执行时却常常失败。家长在给孩子设立界限以及执行时要注意几个方面:(一)事前商定:家长需要将行为准则在事前和孩子进行商议,得到孩子对准则的理解共识,这样有助于促使孩子自觉自律地管控自己的行为;(二)态度温和:选择一个孩子和家长的情绪都较为稳定的时机,将一些行为界限、行为准则具体、详细地告诉孩子;当孩子不遵守行为准则时,家长应温和提示,明确执行规定,但要避免情绪失控性地冲孩子喊叫;(三)前后一致:当家长为孩子设立行为界限后,就要前后一致地坚定执行,避免孩子习得用哭闹、扔东西等方式获取家长妥协。在父母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时,温和与坚定的方式不仅可以向孩子传递持续的情感支持,做出良好的情绪自控榜样,而且能够前后一致地贯彻与孩子共同商议的规定,协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冲动,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适度自主,允许试错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孩子在与父母交往时要顺从和听话,然而父母若能在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提出具体要求的同时,通过相互协商、解释原因、提供选择等方式尊重和满足孩子独立自主的需要,往往能促使孩子更自愿地内化父母的要求,并更积极主动去调控自己的行为去遵行这些要求。例如,父母在要求孩子按时睡觉时,与其通过强制命令的方式让孩子在恐惧中被迫服从,不如事先和孩子商量最晚睡觉的时间,让孩子主动参与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向孩子解释按时睡觉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让孩子理解父母提出早睡要求的意图是为了保护他的身体健康,从而使孩子更自觉主动地调整作息按时睡觉。

幼儿常常需要通过行动来学习,在实际经验中成长。父母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的保护和帮助,而应给予孩子适度的自主空间进行尝试和探索,允许孩子失败犯错,并鼓励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例如当孩子面临有挑战性的认知任务时,父母最好先鼓励孩子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孩子遇到困难请求帮助,父母也应避免直接告诉孩子解决方法,而是提供支架式的帮助,即给一些提示和线索使任务难度降低到与孩子的能力匹配,让孩子最终自主解决问题,收获成功的体验。

另外父母还可以通过“打预防针”的方式鼓励孩子提前进行自主思考——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和困难挑战时,应如何调整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其应对困难挑战时的自我调控能力。“允许尝试错误”就是父母不必在每个问题情境中都提醒和帮助,而是允许孩子自主实践与犯错,但事后温和地和孩子讨论失败的原因,以及下一次遇到同类情况时可以怎样改进。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自主支持时,他们会更加敢于自主思考和实践,应对困难挑战时的自我调控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自控教养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及其自控改造与应用
电气工程中自控设备电磁干扰问题探讨
成功来自于自控
教养方程式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