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初步研究

2018-04-03赵少军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考古学墓葬考古

赵少军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一类重要遗存,以目前公开发表所见材料为基础,试对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石构墓葬进行初步探讨。

一、研究简史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的发掘与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百余年来,发掘与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8—1946),萌芽期。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肇始阶段,这一阶段法国人桑志华和德日进①[日]三上次男:《满鲜原始坟墓の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61年。,日本学者德永重康②[日]八幡一郎:《热和省北部之先史时代遗迹及遗物》,《第一次满蒙学术调查研究团报告》第6部第3编,1940年。、滨田耕作、黑田原次等③[日]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六册,东京:东亚考古学会,1938年。在赤峰地区进行了调查发掘。本阶段发掘方法比较原始,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石构墓葬文化属性的初步认识上。

第二阶段(1946—1979),发展期。本阶段考古发掘由中国考古工作者主导,重要发掘地点有赤峰红山后、夏家店,宁城南山根、平泉东南沟黄窝子山和北大面山等。本阶段,考古学材料分析和研究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第三阶段(1979年—现在),繁荣期。本阶段发掘地点有宁城县小黑石沟、克什克腾旗龙头山等,研究及其成果如下:一是高青山①高青山:《青铜短剑墓葬形制研究》,《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年。、谭长生②谭长生:《中国境内石构墓葬形式的演变略论》,《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郑大宁③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周娟妮④周娟妮:《试论内蒙古辽冀相邻地区的石构墓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张志立和陈国庆⑤张志立、陈国庆:《东北地区石质葬具综述》,《中国考古第六次年会论文集(1987)》,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83-88页。等对石构墓葬分区、分期及形制的研究;二是翟德芳⑥翟德芳:《关于东北地区石棺墓遗存的几个问题》,《东北亚历史与文化》,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郑绍宗⑦郑绍宗:《中国长城地带石棺墓之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杨建华⑧[美]阿瑟·罗恩(Arthur H.Rohn)、埃思尼·巴恩斯(Ethne Barnes)著,杨建华译:《赤峰大山前遗址埋葬行为的重建》,《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37-352页。、郑大宁⑨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周娟妮⑩周娟妮:《试论内蒙古辽冀相邻地区的石构墓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等对石构墓葬内涵研究;三是(韩国)李亨求⑪⑪[韩]李亨求著,姚义田译:《东北亚的石墓文化——以渤海沿岸北部、东部及朝鲜半岛为中心》,《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杨楠⑫⑫杨楠:《中国东北与东南地区古代石构墓葬比较分析》,《考古与文物》年1998年第5期。等对石构墓葬的比较研究。另外,在石构墓葬的器物研究,尤其是青铜短剑的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其他相关问题也都有一定的进展。

二、石构墓葬的分区与分期

(一)石构墓葬的空间分布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主要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地区和河北省承德地区⑬⑬ 凌河类型曾经被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的大小凌河流域。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林沄提出热河山地(夏家店上层文化主要分布区)并非东北系铜剑的主要分布区,从根本上否定了东北系铜剑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故凌河类型的相关石构墓葬未列入本文研究范围。参见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图一),一般分布在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晚期的石构墓葬埋葬地势较高,逐渐远离河流。以行政区划分述如下:

1.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1)赤峰市:赤峰红山后1956年(M1—M6)、赤峰红山后A区(M1—M26)、D区(M1—M4)、夏家店(M7、M9、M11、M13、M14、M17)。

(2)宁城县:南山根东区、南山根M101、南山根M102、南山根小型石构墓(M1—M7、M12、M10)、汐子北山嘴M7501、瓦房中M971、天巨泉M7301、梁家营子M8071、孙家沟M7371、小黑石沟(48座)。

(3)奈曼旗:青龙山。

(4)喀喇沁旗:赤峰大山前(96KDIIM1、98KDIVM1、98KDIVM2)。

(5)克什克腾旗:龙头山(M1、M2、龙头山乙类墓、龙头山丙类墓)。

2.河北省承德市

(1)承德市:承德离宫西山。

(2)丰宁县:牛圈子梁、东沟道下、皮匠沟大小半截梁石构墓。

(3)平泉县:东南沟(黄窝子M1—M10,北大面山M1)、柳树沟石构墓。

(4)围场县:东家营子。

图一 夏家店上层文化感知构墓葬分布图

(二)石构墓葬的分区、分期

根据石构墓葬的分布区域,大致可以按山脉的走向和水系的分布,将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划分为三个区域:

1.西拉木伦河区

仅有1期。以龙头山M1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齐晓光、曹建恩:《克腾旗龙头山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36-137页;齐晓光:《克什克腾旗龙头山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80页。为代表,可以归入本期的还有龙头山M2、乙类墓(1座小孩墓葬)、丙类墓(M4),以銎柄式青铜短剑、刀、斧、凿、镞等青铜器为主要组合,未见有陶器(图二)。龙头山M1为龙头山遗址的最早单位,其C14测年数据为距今3240+150年②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58-72页。,所出銎柄式曲刃剑明显早于大泡子墓葬出土同类器物,所出铜斧与典型的商式斧形式接近,推断时代大致相当于商晚期或不晚于商周之际③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58-72页。。综合推断龙头山M1年代为晚商早段。

2.老哈河区

根据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和地层关系,可将本区石构墓葬划分为4期(图三):

1期,以夏家店石构墓葬(M7、M9、M11、M13、M14、M17)为代表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主要器形有陶罐和弧背青铜刀,随葬青铜器以小型器为主,主要为饰品和青铜刀。夏家店石构墓葬随葬陶器表明,石构墓葬可视为同一时期遗存⑤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9-128页。,出土的平背青铜刀形制早于一般认为是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南山根M101。因此,将夏家店石构墓葬的年代定为西周中期为宜。

图二 龙头山M1出土铜器

图三 老哈河区器物分期图

2期,以小黑石沟M8061⑥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58页;塔拉、齐晓光:《宁城县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为代表,可归入此类的为红山后A区墓葬(M1—M26)⑦[日]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六册,东京:东亚考古学会,1938年。、赤峰红山后1956年(M1—M6)①吕遵谔:《内蒙古赤峰红山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大山前(96KDIIM1、98KDIVM1)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8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3期;[美]阿瑟·罗恩(Arthur H.Rohn)、埃思尼·巴恩斯(Ethne Barnes)著,杨建华译:《赤峰大山前遗址埋葬行为的重建》,《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37-352页。,主要器形有陶罐、碗、弧腹钵,銎柄曲刃青铜短剑、柳叶形青铜镞、青铜盔。根据红山后A区墓葬与夏家店遗址晚期层位出土陶器具有共同特点的情况分析,红山后A区墓葬晚于夏家店石构墓葬。小黑石沟M8061出土銎柄式曲刃青铜短剑的形制,在形态上早于南山根M101同类器③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9—128页。,红山后A区M22出土的双翼柳叶形镞与小黑石沟M8061、林西大井F2出土的同类器相似④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47页。,参考大井F2的C14两组年代数据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六)》,《考古》1979年第1期。:距今2720+90,距今2970+150,将其年代定为西周中期晚段。赤峰红山后1956年(M1—M6)和A区的整体面貌一致,大山前遗址夏家店上层文化地层C14测年数据为距今2800—2700年⑥转引自《辽西区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一文,文中注明本数据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齐乌云博士的研究成果。参见王立新《辽西区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考古学报》2004年第3期。。

3期,以南山根M101⑦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为代表,归入此段的有小黑石沟M8501⑧赤峰市博物馆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年第5期;项春松:《内蒙古小黑石沟大墓的发掘收获》,《中国文物报》1994年12月25日。,小黑石沟以98NDXAIIIM5为代表的石构墓葬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小黑石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南山根东区石棺墓⑩李逸友:《内蒙昭乌达盟出土的铜器调查》,《考古》1959年第6期。,南山根石构墓(M1—M7、M10、M12)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南山根M102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4期。,汐子北山嘴M7501、瓦房中M971、梁家营子M8071、天巨泉M7301⑬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58页。,红山后D区墓葬⑭[日]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六册,东京:东亚考古学会,1938年。,主要器形有陶罐、碗、鼓腹钵、青铜短剑、齿柄青铜刀、直腰青铜斧、双翼和三翼青铜镞、青铜盔等。南山根M101出土有一组年代明确的周代青铜容器,可将其年代定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南山根东区石棺墓出土的铜戈与春秋时期习见的同类器形制相同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4期。,红山后D区M2中出土四件典型的西周到春秋早期的双翼三角铜镞⑯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9-128页。,小黑石沟M8501、汐子北山嘴M7501出土有中原青铜礼器和兵器,风格和内涵与南山根M101相似⑰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58页;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故均可归入此段。

4期,以孙家沟M7371①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58页。为代表,归入此段的还有青龙山②姜延华、敖秉全《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发现曲刃青铜短剑墓》,《北方文物》1997年第4期。,主要器形有陶罐、青铜短剑、翘首青铜刀、亚腰青铜斧等。孙家沟M7371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形制晚于南山根M101,早于喀左南洞沟同类器,喀左南洞沟的年代为春秋晚期③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58页。,综合推断其年代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

3.滦河区

根据已有材料可以分为2期:

1期以东南沟(黄窝子M1—M10、北大面山M1)④河北省博物馆等:《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考古》1977年第1期。为代表,牛圈子梁、东沟道下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丰宁土城镇石棺墓调查》,《河北省考古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27-132页。可归入此段(图四)。平泉东南沟的两个墓地(黄窝子和北大面山)出土遗物类似,墓地总体年代相近。东南沟石构墓M6出土的铜刀与南山根M101相似,另外有援尖做三角形的三穿铜戈为断代的标准器,原报告将其视作西周末到春秋初是可以的⑥河北省博物馆等:《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考古》1977年第1期。。

图四 滦河区1期石构墓葬出土器物

2期有围场东家营子石构墓。围场东家营子年代在春秋中期①郑绍宗:《中国长城地带石棺墓之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

(三)石构墓葬的文化属性及对应的年代关系

根据上文的分区分期研究以及年代推断,可绘制下表

表1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分区、分期表

根据石构墓葬的层位关系、出土遗物及其演变特征推断,西拉木伦河区1期,老哈河区1到4期,滦河区1、2期石构墓葬遗存的整体面貌一致,均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石构墓葬,墓葬的时间跨度较长,从商晚期一直延续到春秋中期,且分别为三个不同的区域类型:西拉木伦河区1期处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老哈河区1、2期处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期;老哈河区3、4期和滦河区1、2期处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晚期②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期,主要有朱永刚的“三期说”和齐晓光、王立新等的“四期说”以及赵宾福的“三期四段说”。赵宾福在前两者基础上调整后,提出更合理的“三期四段说”,这个分期的早期和中期分别相当于《龙头山遗址的几个问题》的一、二期,晚期可分早、晚两段,分别相当于《龙头山遗址的几个问题》的三、四期。目前来看,赵宾福的分期更为合理。参见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9-128页;王立新、齐晓光《龙头山遗址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第1期;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三、石构墓葬形制与内涵

(一)石构墓葬的形制

以石构墓葬的外部形态为依据,结合石构墓葬的建筑方式,可将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划分为A、B、C三型,即石棺墓、石椁墓和土坑封石墓(图五):

A型为石棺墓。根据四壁建筑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亚型:Aa型和Ab型。

Aa型为板石型石棺墓,根据墓葬底部的构成可划分为二式:I式为无底;II式为板石底,其中有带简化的板石墓道的情况。

Ab型为块石型石棺墓,根据墓葬底部的构成可划分为三式:I式为无底,即墓底未铺石;II式为板石底;III式为块石底,包括砂石和砾石。

B型为石椁木棺墓,根据四壁建筑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亚型:Ba型和Bb型。

Ba型为板石石椁木棺墓,根据墓葬底部的构成可划分为二式:I式为无底,其中有带副棺的情况;II式为板石底。

Bb型为块(砾)石石椁木棺墓,根据墓葬底部的构成可划分为三式:I式为无底,即墓底未铺石;II式为板石底;III式为块石底,包括砾石底。

C型为土坑封石墓,根据四壁建筑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亚型:Ca型和Cb型。

Ca型为土坑板石封石墓,根据有无木棺划分为两式:I式:无木棺。其中有带副棺的现象;II式:有木棺。

Cb型为土坑块(砾)石封石墓,根据有无木棺划分为两式:I式:无木棺;II式:有木棺。

图五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部分形制图

根据对石构墓葬的形制划分结果整理得到如下表格:

表2 夏家店上层文化各区石构墓葬形制统计表

(二)石构墓葬的内涵分析

石构墓葬在墓葬类型、葬制、葬俗及随葬品方面具有地域性特点,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面貌,依时代早晚对各区域石构墓葬内涵分析如下:

1.西拉木伦河区

本区石构墓葬具有年代的早期性和形态的单一性的特点。早在商晚期,本区已出现石构墓葬。早期墓葬埋葬在临河的台地,现有材料均为单身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北,其中一例袋状坑套土坑竖穴,推测是一种居室葬的埋葬习俗①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58-72页。。根据墓葬的形制、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将石构墓葬分为板石石椁木棺、石棺墓、简化的板石石棺墓三类,代表由高到低的墓葬等级差异。埋葬位置表明,最高等级墓葬的位置较高,大型祭祀址的发现,也有助于强化这种等级差别认识。虽然龙头山存在大型祭祀遗址以及殉人现象②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58-72页;王立新、齐晓光:《龙头山遗址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第1期。,但尚无材料表明此阶段石构墓葬中存在殉牲习俗。墓葬与居住遗存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域,没有明显的结群现象③王立新、齐晓光:《龙头山遗址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第1期。。龙头山遗址的墓葬散布在发掘区内,与大甸子墓地由八百多座墓葬极有规律排列的情况相比,显然存在显著差异。

2.老哈河区

西周中期前后,老哈河区出现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并一直延续到春秋中期。可以依照年代早晚分成早中晚三期(分别相当于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期)认识。

早期:西周中期,即老哈河区1、2期。早期墓葬绝大部分为单身直肢葬,个别墓葬有合葬现象。仰身直肢稍和侧身直肢各占一半,另有个别俯身直肢葬出现。埋葬女性个体多于男性,各个年龄段的埋葬个体都有发现,数量差别亦不明显,其中以幼年个体数量最多。统计表明,女性个体中仰身直肢葬居多,男性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侧身直肢葬。本阶段石构墓葬中出现有狗、猪、牛、羊、鹿的动物的骨骼,表明这一时期仍然存在殉狗习俗。

中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即老哈河区3期。均为单人葬,多见直肢葬,以仰身直肢为多,少部分为侧身直肢和俯身直肢。墓主性别以男性为稍多,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兼有幼年个体,头向则无固定方向,以东南向稍多。中期墓葬与其遗址往往有隔河相对分布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仍然存在有大量动物骨骼,南山根小型石构墓中的动物以猪、狗个体较多,而这点无疑是与前一时期一脉相承的。而从小黑石沟的发掘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题材多取材于畜牧狩猎部族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畜牧狩猎业在小黑石沟居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④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小黑石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61页。。

晚期:春秋中期,即老哈河区4期。石构墓葬形态表现出了明显的衰落迹象,目前材料尚无可确认形态,亦无法开展埋葬习俗的研究,这亦表明了这一时期石构墓葬在本区的衰落。

老哈河区1—4期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迅速发展的阶段。现有材料表明老哈河区是以直肢葬为传统,绝大部分是仰身或侧身形态,俯身葬也占一小部分比例,小黑石沟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小黑石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中除少量为仰身直肢葬和侧身屈肢葬外,大多为侧身直肢,且头向大多向南的埋葬习俗值得进一步关注。对老哈河区石构墓葬所体现出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层问题认识如下:

根据墓葬规模大小和随葬品多寡,夏家店墓地可明显区分出两种规格的墓葬,高规格的墓葬一般有木葬具,以石椁木棺墓居多,墓葬规模明显较大,随葬品数量和质量亦为另一类墓葬无法比拟。红山后墓葬亦表现出类似的倾向;南山根墓地整体表现出较高的规格,可以分两级,南山根M101、M102和南山根小型石构墓石构墓中部分墓葬,从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上明显表现出比另一类墓葬规格更高,南山根M101、M102的规格还要更高一些,而另一类墓葬在总体上与夏家店墓地中高等级墓葬规格相当;以小黑石沟墓地为代表的宁城地区集中出土了一批高等级规格墓葬,出土有盔、剑、金器、车马具等,特别是汐子北山嘴M7501①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58页。还出有青铜簋和铜钺。瓦房中M971②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58页。、天巨泉M7301③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58页。、孙家沟M7371④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58页。等有车马器,但缺乏金器或盔等重要器物,在整体上的表现稍次于前者,但又略高于梁家营子M8071等仅有一般青铜工具和铜装饰品的墓葬。另外,老哈河区石构墓葬及同墓地共存的土坑墓中还存在着规模小、仅随葬一两件陶器墓葬和无随葬品的灰坑墓、丛葬墓、以及利用废弃房屋的居室葬等低级别的墓葬。所有这些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墓葬,构建起了一个明显的金字塔状的社会层级,自上而下依次为:持有青铜簋和铜钺高级别的大贵族——占有大量财富的中小贵族——少量财富的平民——无随葬的奴隶。在这个社会分层中,越往下,墓葬数量越多,墓葬规格越低、随葬品越少,而人群数量越多。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墓葬的规模反映了财富占有状况,表明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层。

大型石椁木棺墓最集中的分布区在宁城县域,其他地区中则少见,从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来看,该地区无疑是整个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分布的中心区域,汐子北山嘴M7501出现了青铜簋和铜钺与规模庞大的石椁木棺墓和极为丰富的随葬品,反映了墓主生前地位和占有的财富,是整个夏家店上层文化中所能看到的最高级别,暗示了这一带可能存在着一个权利与财富高度集中的中心性聚落⑤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174-181页。。宁城一带的大墓出土了不少典型的中原式青铜礼器和兵器,但同一墓中所出青铜礼器年代相差较大,且无固定搭配的迹象,可能为一种战利品或财富的炫耀⑥王立新:《辽西区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考古学报》2004年第3期。,或认为只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还没有达到以青铜器的不同组合来划分社会等级的程度⑦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小黑石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3.滦河区

西周晚期时,石构墓葬已经从老哈河区扩展到了滦河区,并在滦河区延续到春秋中期。

滦河区早期石构墓葬主要分布在山沟坡地或丘梁等远离河流的台地上,明显受到来自于老哈河区石构墓葬的影响,延续了板石石棺墓的传统,另外接受了木棺的因素。在东南沟墓地首次发现3种不同形制的墓葬有序的排列分布在同一个墓地的现象。石棺墓和土坑封石墓是其主要的形态,均为单身直肢葬,个别有二次葬现象。埋葬个体性别均不详,明确年龄的全部为成年,明确葬式的全部为仰身葬,头向以东和东偏南为多,另有南、北向。墓葬中仍然发现有殉狗现象。滦河区石构墓葬中的直肢葬延续了已有的传统,而又不见其他地区大量存在的侧身葬习俗。其中土坑封石墓的头向与同时期邻近的大小凌河区石构墓葬相当一致,大致均为头向东,应该是老哈河区石构墓葬因素与滦河区的地方传统因素①本文所指地方传统因素即滦河区石构墓葬的土坑竖穴墓传统,郑绍宗文章中亦有所提及。参见郑绍宗《中国长城地带石棺墓之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融合的结果。

滦河区石构墓葬发展到晚期(滦河区2期),即春秋中期,和老哈河区4期石构墓葬同时表现出突然的、明显的衰亡迹象,这点在墓葬数量和形态上有所反映,而石构墓葬的形制也变得单一。这一时期墓葬继续往远离河流的山坡和丘梁分布,全部为单人葬,仰身和直肢葬俗可以在不同墓葬中得到确认,头向则与早期的特征保持一致,均向东。从整体上表现出了对前一时期石构墓葬传统的继承和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衰落相称的趋势。

滦河区石构墓葬的墓区与遗址完全分离开,墓葬集中分布,甚至可以分群的现象,与老哈河区是有明显区别的。而东南沟黄窝子墓地②河北省博物馆等:《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考古》1977年第1期。则表明,成年人的墓在高处,幼儿墓在低处,这种规律性表明同一人群(或可称氏族)使用该墓地。参照大甸子墓所反映出的早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邻近区域就已存在不同氏族使用同一墓地不同墓区的现象,综合推断,滦河区墓群中的不同规格的墓葬之间排列井然有序,可以表明这一时期存在家族墓地形态。

(三)各区石构墓葬之间的关系

分析表明,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的分布中心区经历了从西拉木伦河流域到老哈河流域再到滦河流域的变迁轨迹,这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心区的变迁轨迹是高度吻合的。

最早出现在西拉木伦河区的石构墓葬形制比较单一,在该区域也仅于商晚期到西周早期前后存在,西周早期扩展到老哈河区,西周中期前后又扩展到滦河区,进入春秋中期以后,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的类型表现出明显衰落的迹象。西拉木伦河区最早出现板石型墓葬(Aa、Ba型),并对老哈河区和滦河区的板石型因素带来了持续的影响,老哈河区出现了块石型(Ab型)石棺墓并有充足的发展,最先出现了块石型石椁木棺墓(Bb型)并对滦河区产生了影响,滦河区吸收了板石型(Aa型)石棺墓和块石型石椁木棺墓(Bb型)的板石和木棺因素,出现了板石型石椁木棺墓(Ba型)。

另外,滦河区吸收了早期土坑封石墓(Ca、Cb型)因素和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的木棺因素,结合已有的板石和块石因素,产生了土坑封石墓和土坑木棺封石墓。这些石构墓葬的类型差异反映了同一类石构墓葬不同地方类型及其在不同阶段发展演变的过程。

西拉木伦河区石构墓葬存在居室葬的习俗,而发展到老哈河区,与石构墓葬同墓地出现了在灰坑和房址内埋葬的习俗,则是对居室葬传统的发展,同一墓坑内埋葬的不同个体可能存在不同时埋入的现象,发掘者推测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这些个体埋葬时间虽有差别,却是要固定埋葬在一起的,可能是一种亲属关系。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的埋葬环境有从距河流较近的台地到较远的山坡、丘梁发展的态势。滦河区石构墓葬与遗址分布相称,趋向于分布在海拔较高、易守难攻的山坡上,主要原因在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发展到滦河区时已是强弩之末,无力对抗东邻的凌河类型和西邻的玉皇庙文化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军都山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的扩张。夏家店上层文化与玉皇庙文化接触地带的滦平梨树沟门墓群③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年第2期。,正是玉皇庙文化向东扩张的残留,恰恰反映了玉皇庙文化向东扩张的态势。

四、与相关墓葬遗存的关系

(一)与土坑墓的关系

土坑墓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的另一种形态,石构墓葬和土坑墓共同构成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墓葬体系。目前已知石构墓葬和土坑墓处于同一墓地的材料主要有赤峰夏家店、宁城小黑石沟等几处遗址,从墓葬结构方、葬式、随葬品、遗物形制等方面的对比表明,同墓地两类墓葬的文化属性一致④周娟妮:《试论内蒙古辽冀相邻地区的石构墓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6-52页。。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石构墓葬和土坑墓之间是动态变化的,这一变化贯穿了该文化的整个发展阶段: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发展具有相对优势大约在西周中期前后,这个阶段石构墓葬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综合考虑其形态、数量以及地位,在与土坑墓的对比中,石构墓葬占据了相对优势。春秋晚期前后,石构墓葬衰落。夏家店上层文化晚期石构墓葬表现出明显的衰落迹象⑤周家地墓地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最晚阶段,结合周家地墓地中土坑木棺墓带有浓重的石构墓葬的残留判断,夏家店上层文化晚期的石构墓葬在衰落的过程中,有向土坑墓演变的趋势,应是被以周家地墓地为代表的土坑木棺墓所取代。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这一时期,石构墓葬的分布范围、形制、数量都在缩减,墓葬规模也较前段为小,可以说,土坑墓已经取代石构墓葬,重新成为这一地区的主流形态。

(二)与相邻地区石构墓葬的关系

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埋葬习俗等方面略作分析:

1.墓葬形制

宏观层面,包括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区在内的整个辽西地区墓葬,无论是土坑墓还是石构墓葬,其形态一致表现为地下式墓葬。在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区东北面、西面和西南面的高台山文化、玉皇庙文化和中原、燕文化系统都是以土坑墓传统为主,很少出现石构墓葬,其东面的辽东文化系统墓葬虽然存在大量石构墓葬,但地面式和地下式相结合的特点与辽西地区单纯的地下式墓葬存在明显区别⑥赵少军:《试论凌河类型的石构墓葬》,《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微观层面,夏家店上层文化对相邻地区的石构墓葬的影响是比较强势的,滦河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对滦平梨树沟门墓地等玉皇庙文化早期石构墓葬有直接的影响,老哈河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板石型墓葬传统对火焰驹梁燕文化墓葬①张汉英:《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68-169页。有直接的影响。

2.出土遗物

通过墓葬出土遗物可以窥探夏家店上层文化与相邻地区文化的互动关系:

一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对相邻地区石构墓葬的影响。西部的玉皇庙文化早期墓葬主要受到滦河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的影响,表现为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物,最典型的器物是平首的刀剑以及刀剑柄上成排的动物纹饰②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59-164页。(图六)。

二是周邻对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的影响。在宁城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型石构墓葬中,出土了中原式青铜礼、兵器的典型器物,表明来自中原文化、燕文化的墓葬因素所施加的不容忽视的影响。丰宁的火焰驹梁石构墓葬③火焰驹梁石构墓葬为带有简化板石墓道的板石石棺墓,墓道不是辽西地区石构墓葬的传统因素,这种附带的墓道与燕文化的因素有关,而墓底部和墓道的板石结构则是本区石构墓葬传统因素的体现。参见张汉英《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68-169页。则是燕文化向辽西地区扩张的过程中,吸收了滦河区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中传统的板石型墓葬因素之后形成的。热河山地的东北系铜剑④林沄先生认为东北系铜剑的主要分布区是在努鲁儿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热河山地不是东北系铜剑的主要分布区,更不是发源地。参见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正是来自于凌河类型石构墓葬的影响,从遗物的角度证明了凌河类型石构墓葬向西朝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分布的滦河区扩张的事实⑤赵少军:《试论凌河类型的石构墓葬》,《北方文物》2017年第1期。。

3.埋葬习俗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与军都山文化墓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⑥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96—101页;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年第2期;《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5期;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早在老哈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早期,就发现有俯身葬出现,而北辛堡墓葬(战国中期)中副棺中的人均为俯身葬,它们的间接联系不容忽视。

图六 玉皇庙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出土的平首剑

五、石构墓葬的源流

龙头山石构墓葬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58-72页。对于探讨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的渊源至关重要,该遗址中石构墓葬的发现直接将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出现的年代提前到商代晚期。

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出现板石石椁木棺墓是对板石石棺墓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墓葬中出现带二层台的现象亦可以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范杖子墓地B区墓葬中找到源头。新出现的木棺因素并非本区固有的墓葬因素,可能是受到中原地区商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可以通过本区与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并行的魏营子文化间接证明②王立新、齐晓光:《龙头山遗址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第1期。。分布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东部的魏营子文化墓葬的木椁墓形制与中原的贵族墓极其相似,且较高级的墓葬中随葬中原式的礼器和车马器,表明了在丧葬方面是仿效中原贵族的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齐晓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58-72页。。这种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向东扩展,对于魏营子文化发生影响是以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区为媒介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对夏家店上层文化造成冲击。老哈河区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型石构墓葬中发现的带铭文的中原式青铜器,为中原文化因素传入夏家店上层文化提供了实证,这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形态多元化的直接原因。

夏家店上层文化也受到高台山文化的影响④高台山文化自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开始,就一直向辽西地区扩展,夏家店上层文化出现时,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参见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年第2期。,两者在器物组合上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龙头山遗址多随葬壶、罐、碗、钵等平底器而少见三足器,与高台山文化遗址出土器物具有相似特征。有研究认为高台山文化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主源(图七)⑤顾继惠:《夏家店上层文化渊源考》,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上述情况表明,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的渊源及文化内涵亦不是单一的,它是以本区石构墓葬传统为基础,吸收了强势介入该地区的高台山文化和中原地区的某些文化因素,并与大小凌河区的凌河类型石构墓葬发生了频繁的交流,到春秋时期以后,凌河类型逐步取代夏家店上层文化,成为燕山以北地区主要的青铜文化遗存①韩嘉谷:《长城地带青铜短剑的考古学文化和族属》,《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57-174页。。

小 结

通过对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的分区、分期研究,剖析该类遗存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主要取得以下认识: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石构墓葬在商代晚期出现于西拉木伦河区,伴随着该文化的强势扩张,石构墓葬在西周中期到达老哈河区,西周晚期又向西扩展到滦河区。石构墓葬在各区域存续时间并不一致,在其中心区域——老哈河区,石构墓葬保持了长期的连续性,而在滦河区则出现较晚,延续时间也较短,伴随燕文化势力在辽西地区的渗透和扩张,该类遗存在战国中晚期趋于衰落。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遗存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动态过程,与其所属的考古学文化相对应。在发展过程中,石构墓葬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表明其与周边文化的文化因素之间的交流;埋葬习俗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但本地区传统因素影响力持久。通过探讨石构墓葬的渊源及与相关遗存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与多元文化因素之间互相施加影响的双向互动。

辽西区青铜时代的居民族属,主要集中于山戎和东胡这两个民族,亦曾有认为本区与秽貊、真番、朝鲜等东夷族系有关,不过现在国内已基本上没有学者持此观点了,而朝鲜研究者还有认为辽西地区为秽族文化系统的看法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通史》翻译组译:《朝鲜通史》上卷(第一分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妥当的③靳枫毅先生对辽西地区非秽族文化系统已有详尽论述。参见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安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第4期;《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安的文化遗存(下)》《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随着滦平虎什哈炮台山墓地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地区文化局,滦平县文物管理所:《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的发现》,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64-74页。、军都山遗址⑤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第8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军都山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等的发现,以靳枫毅⑥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探讨》,《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的特征及其族属问题》,宿白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4-214页。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提出,冀北一带的玉皇庙文化的居民族属为山戎族,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东胡文化的观点,并从文献、历史地理以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靳枫毅:《军都山玉皇庙墓地的特征及其族属问题》,宿白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4-214页;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年第8期;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9-128页;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探讨》,《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郑绍宗:《中国长城地带石棺墓之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而不同的声音则以林沄②林沄:《关于中国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林沄学术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368-386页。、韩嘉谷③韩嘉谷:《从军都山东周墓谈山戎、胡、东胡的考古学文化归属》,《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336-347页。、杨建华④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80-83页。、陈平⑤陈平:《略论“山戎文化”的族属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5年第3期。等为代表,提出代戎、白狄或者无终戎说,否定了玉皇庙文化为山戎遗存的看法。林沄更进一步提出,夏家店上层文化应该才是山戎遗存⑥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学术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387-396页。。但是,辽西地区古代遗存与东胡族的关系如何仍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所做的只是基础性研究,实际上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构墓葬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有许多问题尚难做详细的论述,尤其是与周邻文化墓葬因素的互动关系以及更深层次上的社会分层和族属认定等,都将是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猜你喜欢

考古学墓葬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考古”测一测
墓葬中的女人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