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程思政”的问题研究

2018-04-02何晨霞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何晨霞(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一)何谓“课程思政”?

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源于上海高校陆续提出的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全新思路。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对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师资团队,形成了一种全方位一体化的全新育人模式——“课程思政”,直连高校各专业的各课程教学,主旨是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全面地浸透于每次教学,植入每一个学生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效应。”

“思政课程”从学术角度来说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高校教育中的上层建筑,偏向于精神和素质体系;从教育领域而言,属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下的核心体系;从专业课程设置来讲,属大类课程中的必修课,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现实教学中不难发现,由于课程本身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等特点,常常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达到课程的预期效果。想要真正完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必须明确“思政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不仅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更需要高校从基础教学层面上进行务实推进,“思政教育”不是思政部门的专项工作职责,也不是思政专职教师的工作内容,它具有普适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不能因为“思政课程”效果的缓现或是课堂的枯燥就进行名义上和形式上的互换。没有发自内心的对思政工作的尊重和重视就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尤其是现在全国的“课程思政”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领导权,只有从“课程思政”有效性的角度来指导,才能创新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从它的价值来说,首先是有助于突破思政教育过于集中于思政课的瓶颈,缓解“思政课程”的“孤岛化”。课程思政以育人为核心目标,贯通不同学科和课程的功能,使得各学科课程都能真正参与高校育人工作,体现育人价值。其次“课程思政”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外延的丰富与拓展。“课程思政”极大地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局限于思政课,而是拓展至所有课程,其内容也不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学说,而是转化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包含文、史、哲、美学、伦理学、宗教学、政治、经济、法律、物理、化学、生物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在内位内容体系。思政教育的内涵由此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拓展,其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将会随之得以提升。最后,“课程思政”还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推进思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在课程思政导向下,各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托其学科领域知识与实践方法的积蕴,将价值引领融于相应的知识传授,实现知识与价值教育的双重功能。不同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将在更深、更广层次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局限,不断增进内容的知识性、学理性以及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形成更为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课程思政”在高校的实践现状

“课程思政”最早在上海高校开展,目前,上海已在15所本科高校开设50余门试点课程,通过专业课有效“嫁接”思政教育,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正逐步蔚然成风。上海大学以“大国方略”课程为试点,推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示范课程。该课程由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师以及文、史、哲、经、管理、社会、法学、思政、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的多位知名教授联袂开,在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推出十个教学专题,赢得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在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的基础上,最近两年上海高校陆续推出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如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中国道路”、上海大学“创新中国”、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故事”、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等。与此同时,还推进了一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试点。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中外时文选读”课程,由思政课教师梳理提供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外大会演讲或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山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反响热烈,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利用学科的特点与优势,开展“德育实践专业课程”重点项目建设,将专业课教师也作为育人队伍主要力量,学生在上解剖课前向遗体鞠躬,上完课献花表达敬意,学生与逝者建立了情感的关联,感受到了生命珍贵和大爱精神。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体系逐步形成,整体方案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但是,从“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的实践来说,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全国各省市高校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进行初步的学习和实践。

(三)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课程思政”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集中的阐释,可以说“课程思政”就是立足专业课程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角度来关注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与课程,课程中融入思政,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有利于从人文的角度的关怀学生,提高思政内容的亲和力,也有助于“课程思政”在高校的推广和普及,创新高校的教育模式。其次,“课程思政”在高校的实践将会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主导地位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全方位多角度育人体系的建立,也能提高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以及思想政治内容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