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青年成长的启示

2018-04-02刘书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柯尔皮亚杰伯格

刘书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从小时候对生命本身的不做约束,到要求确立道德的自我,再到成年人复杂的角色扮演,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而是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西方,心理学同样对道德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道德阶段发展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十分经典的德育理论。而通过再研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也能够为当代社会培养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通过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促使青年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所有道德行为都不是按照具体规则由主体机械地制定的,而是分析和决定自身、事件、他人等因素的结果。个人道德品质的水平的不同正是而是因为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关于道德认知的目标,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将之表述为人们内心里创造对一切规则背后的理想模式的意识[1]。人在对善恶是非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产生认识后,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反应到现实生活中,在价值冲突中培养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这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性。

《当代德育基本探讨》中指出,“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道德所反应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来对它做出善、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2]美国学者霍尔•戴维斯在给出道德思想的中性的一般定义时,也提到了“可以把道德观点看作是对个人和社会理想结构的一种接纳,而个人和社会的这些理想便形成了一个人自己生活和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综合观点。”[3]由此可见,道德不仅仅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判断,更具有社会性,带有一种“应当如何”的期望与关切,人需要受到教育、尤其是需要道德教育来实现这种对“可能世界”的选择,并通过奋斗和努力将它投射进现实。

道德认知可以实现青年理想与实践的统一。理想的实现既要依靠客观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而缺乏正确合理的个人道德理解、道德情感和道德将导致知识和行动之间的脱节。因此,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一种正确合理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仰创造强大的实践动力。青年需要做出真正的道德行为选择,在正确的道德认知下做出有道德和有意义的事情。

二、通过他律和自律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都认为,道德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道德是一种非权力的规范,道德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反复的过程。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的组织,而社会组织中又需要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道德本身是由外在的社会要求和人的内心驱使共同支持的原则。

道德教育在青年人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他律和自律两种路径发挥着重要作用。皮亚杰指出:“儿童责任感最早期是他律的”[4],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通过教育实现道德的自律。一方面,正如柯尔伯格所认为的那样,课堂和学校的道德环境是道德判断发展的关键,学校为学生提供发挥各种作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民主和集体的理解[5],促进道德发展。这也正是一种集体环境中他律所产生的作用。当社会有良好的价值导向时,青年也会在这一环境中逐渐培养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青年们也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身所学习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否真实,得到直接的经验,最终才能把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品德,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转变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品德高尚的现代青年。

另一方面,在逐渐形成完备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后,青年人的良好道德可以促进自我完善,并且能够做出正确合理的道德判断,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用正确的思想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才能成长成才,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因此,道德认识发展理论可以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现实世界的人不能割断与周围的联系独立存在,而青年人是社会共同体的成员,通过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自己,所以必须遵从社会的秩序和要求。道德认知发展无论是在公共还是私人生活中都为青年提供和价值指引和行为规范。同时,青年也在成长过程中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内心的道德准则,意识到自己应具有的向善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青年在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在新时代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通过道德发展阶段性特征培养青年成为社会中的优秀公民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仅要基于成熟的道德思维概念,而且也要求对这种思维发展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为了使青年朝着成熟的道德思维发展,首先要判断当前道德思维的特点,其次要了解下一阶段的道德目标,帮助年轻人沿着道德发展的轨迹成长。

皮亚杰本人也正确地将这些阶段描述为一个前后相继的连续过程:从自我中心主义,到一个他律—权威主义的阶段,再到一个自律和合作的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在皮亚杰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些道德两难故事,来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听取后作出判断,由此提出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三种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论也是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是按照顺序进行的,其阶段也是不能够跨越的。每一个阶段相较于前一个都更全面、更清晰。他通过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通过提出高于这一阶段的要求来促进道德发展,因此,教育者也应该通过向学生指明高一层次的发展阶段来引导学生的成长。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公民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威廉·马克威克在《公民的诞生——美国公民培养读本》中从德育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当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其成为一代具有综合素质且全面发展的公民。作者将其划分为四个篇目,分别按照人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儿童篇”“青年篇”“成人篇”,阐述了每一个成长阶段所需注重的问题,最终落脚于“公民篇”。除了作为绪论的第一章,他在前三篇的每一个篇目中每章都以一种品质或能力作为标题,概括了一位公民所应具备的健全人格。马克威克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时期所应当具有的品德是观察、顺从、坦率、关爱、快乐、爱美、好学,青年时期所应当具有的品格是勤奋、抱负、专注、自制、坚持、迅捷、诚实、礼貌、无私、自尊、道德、热情、勇气、自立、谦卑、诚信,成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质是秩序、敬畏、感悟、责任、节制、爱国、独立和理想。他在肯定了人的道德追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最终发展目标:“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能是人类的最高成就,它自身就包括我们所有渴望的东西。因此,我们最终也是最急迫的渴求就是这种更高质素的人类。”[6]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在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儿童正处于一种道德定向的阶段,因此,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也是外在的。儿童需要观察世界,服从权威和权威所指定的准则,因此要懂得顺从,要去通过学习来进一步认识世界。而在儿童们逐渐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要求后,开始按照期望去行动,进一步培养出新的优秀品质。当一个人继续成长,那么他就该认识到尊重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法律和秩序、懂得敬畏、承担责任。到了后习俗水平,随着道德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规则和法律并非一成不变,而要有独立的思考,学会分辨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强加于人的。最终,能够对德性的本质加以理解,心怀道德理想和伦理原则。从这个过程上来说,马克威克对于公民不同时期的培养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是相符合的。

公民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充分参与者,本身具有积极参与政治事务、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义务,法律层面上也规定了其身份各项应当具有的权利。为了使公民合乎情理地使用权利,除了外部的规定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之外,公民自身还应具有能够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和优秀的品德,才能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在西方国家,受到政治自由主义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应将个人价值观交给个人,而公共机构不予干涉,这也就造成了“好公民”与“好人”、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背离。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两种路径之间存在价值关联,私人价值观与公共价值观事实上存在统一性,公民的个人品质正是民主的、和谐的社会的起点和基础。

因此,对于青年的培养要符合人的道德发展规律,逐步提升个人素质,才能最终使一位优秀公民逐步“诞生”。从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出发,可以得知每个人都会经历道德的发展,并在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调整自身的道德原则。人在逐步接受世俗后也最后要能超脱于世俗,认识到有一些原则是高于底线共识的。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道德观点,但是剥离了特殊性,有一些共性向善的原则是不会变化的。这是就一种道德的自觉。而最终柯尔伯格所希望的、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的境界,也是在脱离了他律后,人要能够意识到一些更高的原则并实现自律,这也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事实上按照这样的要求,在现有的秩序之外,推动社会契约不断完善,促进共同体的发展,更要提升每一位青年的个体自觉。而培养一位全面发展的青年,需要符合人的道德本身的发展轨迹,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人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标,并促使青年的向善发展,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这样,青年人才能最终成长为一位自觉的优秀的公民。

注释:

[1]【瑞士】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479页

[2]鲁洁:《当代德育的基本理论探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3]【美】霍尔•戴维斯著、陆有铨、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4]【瑞士】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24页

[5]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

[6]【美】威廉•F•马克威克、威廉•A•史密斯著,戚成言、袁利丹译:《公民的诞生——美国公民培养读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5页

猜你喜欢

柯尔皮亚杰伯格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我的爸爸叫焦尼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走近皮亚杰
它就是曼提柯尔
No.5扎克伯格又抛股票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争先
神奇校车:地球内部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