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2018-04-02樊尚婧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山西高职

樊尚婧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山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缘起和荟萃之地,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人们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就是将山西看作华夏文明的起源。数千年来,山西将华夏文明延续千年而不断、流传千年而不枯、传承千年而不散,成为历代山西人展现地域魅力和深厚文化实力的亮丽名片。如何挖掘这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应该是华夏子孙尤其是当代山西人关注的重中之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职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将山西的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充分融入高职语文课程中,这将对山西省高职语文课程革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重建考评体系产生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本文将深入探究如何将山西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旨在尝试将饱经沧桑的山西历史以凝重的感染力赋予高职语文课程,为其增添历史的厚重感,并对新一代的莘莘学子有所感召和启迪。

一、山西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一)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现状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性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宗旨。这样的课程定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指导着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发展方向。然而,随着三十多年的发展,高职语文课程的开设面临诸多问题,甚至处境堪忧。曾有人对高职语文的发展现状做出如下总结:学科定位不明确,教学课时量比例偏低,教材版本不规范,教学质量逐年下降,科研活动难以开展,教学成果不显著等。追本溯源,本文以为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样的定位方向与高职语文课程自身定位显然缺乏一致性。试想一下,对于侧重于学习一门技艺的应用型高职学生来说,诗词歌赋等并不能发挥现实且直接的作用。虽然高职语文课程体系包含实用文书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但因囿于一般常识性的知识讲授,未能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工作发生直接关联。于是高职语文课程已逐渐沦为边缘性学科。如果高职语文课程不甘于接受如此日渐式微的命运,那么探寻一条“新路”就迫在眉睫。

(二)山西地域文化概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和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基石,它包含了地域特征、人文精神,是促进一方土地发展传承的力量源泉。因地域的差异,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或大气粗犷、或精明灵秀、或温柔敦厚,显现出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人文差异。山西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就拿山西当下主打的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来讲,它们或横跨华夏五千年历史,或覆盖神州十五万平方公里。其中,名传千古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才子佳人更是不胜枚举,熠熠生辉,闪耀在华夏文化的版图上。在三晋大地积淀而成的忠义仁孝、立志守节、开拓进取等优秀的传统精神早已蔚然成风,为后人代代传承。回顾山西的历史,正可谓是“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然而,当时间的脚步走进今时今日,曾经的浓墨重彩逐渐被后人轻描淡写,曾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人所忽视。年轻一代的山西人对山西地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关于家乡的地域知识也极为匮乏,这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也是山西持续发展的重大损失。因此,作为承担培育山西应用型高职人才的院校来说,将高职语文课程与山西地域文化相融合,通过课程引领指导学生了解山西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培育长怀桑梓情、恒存报国志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二、山西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方法和途径

高职语文课程对山西地域文化资源的再次挖掘与重新利用,可以遵循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介,盘活陈旧的文化资源,通过灵活、新颖、多样、富有感召力的方法和途径使高职语文课程和山西地域文化再次焕发崭新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革新教学理念

高职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担负着主导和引领课堂进程的重要任务。对于新时代“零零后”的年轻学子来说,其接受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呈现媒介多、范围广、速度快、碎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高职语文教师来说,既有教学优势,又带来了新的教学挑战。如果教师还依照过去灌输或无趣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即使教学内容再重要、再富有深意,也会因学生兴趣缺失而疏漏,只会造成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也只是感动了自己的可悲现象。因此,教学理念的革新也就成了高职语文教师踏上变革之路的第一步。

面对这样一个多元而信息泛滥的时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受到各种社交软件、手机游戏的冲击。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学生最容易被外表光鲜、内在浅薄的网络文化所吸引。如果教师不思变革,依旧按照陈旧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只会让课堂教学一片死寂。为了能够在纷纭复杂的网络信息中抢占一席之地,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直观体验和感受的形式,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只有以兴趣为契机,再继以传递更为厚重和丰富的人文知识,才能够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和动力。而在此过程中,山西地域文化的知识面既广博又兼具地气,既具备丰富的教学内容素材,又贴近高职学生的生源地,这对于高职语文课程来说无疑是天然的文化宝库。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山西地域文化本土意识,将山西地域文化的精髓渗透进语文课程中。无论是山西极具特色的自然风貌,还是久远精深的人文底蕴,都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所以,高职语文教师需努力加强自身对山西地域文化的学习,通过了解历史名物、风俗民情,构建地域文化教学的脉络体系,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焕发新机。

(二)丰富教学内容

山西地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如何取其精华,选择更具针对性、典型性的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高职语文教师在整合山西地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或课外读本的方式,将有关山西地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民俗风情、自然景观渗透其中;还可以开设专题讲座等选修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以开创晋国百年霸业的晋文公为例,围绕其开创疆土的进取精神和由介子推“割骨奉君”的传奇故事延伸而来的忠孝精神,以及由寒食清明逐渐成为人们数千年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以及行孝祭祀的隆重节日等,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配以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介休绵山的景点介绍。这样的课程内容具体而生动,摆脱了过去片面化、概念化的讲解。学生在学习山西地域文化知识时,也能够因地域的相近而产生心理认同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教师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山西地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又可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增强地域自信,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高职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受篇幅限制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因此,教师还可以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山西历史人文知识、民歌民风、电影艺术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媒介,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要达到以上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不能仅仅是对地域文化简单的罗列,而要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较为直观的内容对地域文化进行介绍。以晋商文化为例,作为穿越明清两个朝代五百多年、跨越欧亚美非数大洲的商帮之首富,山西商人的历史成就在商业、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在展示晋商的影响力时,可以选取《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影视片段;在展示晋商诚信忠义的精神时,可以借用情景剧《印象平遥》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这样的教学形式既可以加强课堂的灵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启发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更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形式

高职语文是一门可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进行书本教学。当学生走出教室,亲自接触山西地域文化,抚摸千年历史的沧桑痕迹,才能够真切地感知和领悟山西地域文化的魅力。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应着眼于如何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利用周边可以借鉴的事物或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寻找现实生活中山西地域文化的烙印。教师可以利用周边图书馆、博物院、文化古迹等社会资源,为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地域文化沟通渠道。这样做既弥补了书本学习的枯燥,又为高职语文课堂的学习增添了活力。例如,位于太原市区的山西省博物院就可以成为一个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的实践基地。山西博物院以《晋魂》为主题,在古代史和艺术史两个方面,从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明清晋商等多个角度讲述并彰显了山西五千年的文明脉络和历史魅力。如果教师能借用博物院作为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讨论,既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提升其获取、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又如,后人千古传唱的诗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即出自于山西汾河岸边。千年前,诗人元好问行至汾河岸边,被殉情而死的大雁深深震撼,提笔写下《摸鱼儿·雁丘词》,从此,这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就成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作。高职语文教师在讲解这首词时,如果能将课堂搬至景点雁丘石所在地,组织学生探究思考大雁如何成为爱情忠贞的象征物等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形式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是教学变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互相补充,从内容到形式两个方面展示了山西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具体措施。

(四)重建考评体系

教学体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的由知识基本框架、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在过去的认知中,教师习惯根据教学知识的基本框架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结果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依据,在这样的体系下,教学结果成为验证整个教学过程的唯一标准。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论述了采取变革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措施将山西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中。而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教学结果的考核评价方面,如果继续延续过去僵化守旧的考核方式,如文章背诵、模式化的题型设置、“八股文”式写作等,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变革。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在参考以往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之外,辅之以多种形式,重建一个真实反映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如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布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询资料,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一方水土以图片、论文、视频、音乐等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分享知识,又可以使其学会探索,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地域文化,充实文化底蕴。以近日网络上流行的歌曲《哲学有点甜》为例,北京大学哲学系2014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结合所学专业配以歌曲改编为专业学习划上了完美的句号。歌词中这样唱到:“奥古斯丁看信仰和理性吵得很欢脱。上帝是否存在着,阿奎那他怎么说,笛卡尔怕他一直在骗我”,“温和的休谟、激进的卢梭和宅男康德,绝对精神展开着,无产者们要联合,尼采偏要高呼上帝死了”。这样的歌曲既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又能引起更多学生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如果高职学生也能以生动多元的形式展示山西地域文化,那么高职语文课程和山西地域文化的宣传推广将达到双赢。

三、山西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近三十年来,中国历经了经济和国力的全面复兴,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富足,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寻求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必然途径。为了改变鸦片战争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卑感,国家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它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山西来说,晋商思维成就了近代山西的富庶,丰富的煤炭资源又使山西的辉煌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长期的繁荣让新时期的山西人变得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当下,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山西人更应该“站起来”“沉下去”,重新拾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让年轻的山西人对这片土壤有归属、有自信、有动力,才有可能为山西的未来创造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才是山西未来崛起的根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院校要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环节,贯穿高职阶段教育的始终。作为担负这份责任的中坚力量,高职语文课程就更需要植根于三晋大地,挖掘山西地域文化资源,将本地文化渗透于高职语文教育中。只有让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真正回归高职语文课程,把地域文化资源与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走向校园、走进课堂,真正走进高职学生的内心,高职语文教育才能有长足的发展,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重塑灵魂的教育。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山西高职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