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研究
——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为例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6期
关键词:聚居区城市化少数民族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StudyontheLivingConditionsofEthnicMinorities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ACaseStudyofMinoritiesinSouthwestChina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北京顺利召开。回顾建国以来的几十年发展史,既充满了挑战又满含希望,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整个社会面貌出现了极大的转变。这正如习总书记在会上作出的报告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全新的时代下,对于社会治理需要更加注重“质”的方面的调整。本文在十九大顺利召开之际,本着解决基础性问题的态度,着重将我国民族聚居区中民族最多、地理环境最为复杂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活状况,为民族地区民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为新时代的开启舔砖加瓦!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情况

在第41届上海世博会上,作为东道主的我国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与中国发展息息相关的宣传口号,不但让展会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为广大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之路指明了方向,即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工业生产地为中心聚居起大量的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同时建立起不同于乡村型社会的新型城镇化社会,所以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城市化进程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并率先由欧洲开始的,它是一个地区衡量工业发展的尺度,是其进入现代化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可回避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方向。

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90%,这都得益于较早的发展历程和不断的经济改革。而我国的城市化率直到2011年底才超过了50%,在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首次实现了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将城市化确定为国家发展轨迹,在这个城市化率过半的道路上也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其城市化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和刚从地主、殖民者的统治脱离,国民经济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此时的城市化率仅为10%左右,呈现出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少、市民素质低的状态。紧接着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这段时间,随着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恢复生产,国家提出了“五年计划”的经济目标,城市化率也紧挨着不断提升,城市人口人数从3949万人增长到707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了19.45%,实现了几乎翻倍的增加。城市数量和规模上同样实现了大幅增长,到了1957年,城市数量达到176个,实现年增5.5个的惊人发展速度。然而在之后到来的“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十来年的城市化发展果实非但没有实现壮大,还因为各种“瞎指挥”而出现了“逆城市化”等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现象。后期直到改革开放,邓小平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方针,我国城市化率才和经济发展携手稳步前进,2002年就达到39%,到2016年已经增长到57.4%,城市规模和数量也不断增加,城市发展质量也空前繁荣。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在总体稳步提升的基础上也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状态。全国城市中,尤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发展最为迅速,体量最为庞大,一体化程度最高,它们以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五分之二的GDP,为全国城市发展做出了榜样。此外,在西南地区,未来有望成为中国城市群另一极的成渝城市群也因为其在多民族经济腹地而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西南少数民族在城市生活状况现状

西南地区位于我国地理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是我国有名的多山、多水、多人口的地方,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区域内包含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青藏五个省份,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生活着1.99亿人口,全国55个少数民族均有常住统计。其中常住5000人以上的民族就有30个,区域内人口基数最大的则有藏族、彝族、羌族、苗族、傣族等。主要使用文字为汉字、彝字、藏字等,方言为西南官话和民族语言。

位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区域内各大小城市均有分布,而重点分布在主要为重庆、成都、西昌、贵阳、昆明、拉萨、阿坝州等经济水平高或距离近的城市。以成都和昆明为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成都范围内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2万,占到整个市区人口规模的0.9%,不到1%;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比就有较大增长,达到400万人次,涉及少数民族数量55个。云南省会昆明的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市人口比重文15.33%,共有约83万人,其中以彝族人口数量最多,达到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另外,苗族、傣族、壮族、回族等民族皆为在此世代定居,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西南地区,我国少数民族的城市生活状态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

三、城市化进程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少数民族的人口也在加快向城市迈进的步伐,城市中民族成分越来越复杂,这就带来了区别于传统的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新问题。

(一)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变化

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每个民族在形成阶段得到的食物是有限而又有所区别的,带有明显的地域差别,这些食物在世代的民族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味觉基因,进而影响了民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的形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数量众多,所以饮食习惯、宗教信仰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化。区域北端的维吾尔族和回族靠近畜牧业产区,餐桌上食物多以牛羊为主,主食多以小麦为原料制成的囊和拉面,禁食猪肉,不沾烟酒,都信仰伊斯兰。中部则以羌族、彝族为主,他们多信奉鬼神和祖先,食物有玉米、青稞、黍等;嗜酒,且有深厚的酒文化。南部是傣族、壮族等,生活地区靠近热带,主食大米和糯米,饮食偏向于酸辣,有嚼槟榔的习惯。不同民族的不同饮食习惯混杂在一起,容易出现相互误会和难以理解的情况,而且随着城市化过程中现代商业的加入,民族传统特色被减弱而包装出来吸引不同口味的顾客,使民族群众离自己的民族味道越来越远。

(二)语言文字的障碍

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有力的表达工具,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少数民族灿烂历史的记载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间依靠语言相互交流,依靠语言实现认同。但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在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因为工作、生存等原因必须与他人进行交流,此时原有语言和文字从生存优势转变为劣势,造成交流上的障碍,也对于心理上形成隔阂,不利于融入群体。

(三)族群认同感的变化

我们国家的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每个民族都因为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而自信,都因为自己是族群中的一份子而骄傲,这种对于自己族群的认同感在民族习俗上相互认证,正如西南地区的彝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不与外族通婚这一约定俗成的“族规”。这种民族习俗对于民族血统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它在形成初期是与本地不发达的农业经济相适应的,然而到了城市发展节奏加快的现代化的路上,也在不断进行变革。城市就是一个大熔炉,不同民族的人因为工作、朋友、爱情相互接触,相互认识,相互联系,进行民族划分的标准逐渐变得模糊,人们的心理障碍不断突破,对于其他民族的认同感加深,逐渐在城市化的催化下形成民族间的融合。正如苗族、土家族、壮族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信奉婚姻自由,对于“传统”不再墨守成规,也对于稳定的族群文化形成了冲击。

(四)民族聚居区的形成

民族聚居区就是指某个地区因为文化或历史等原因吸引了大量同一民族的人居住而形成的社区,它是自发形成的。我国的大城市很多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聚居区,有的是因为历史原因,如郑州管城回族自治区就因为历史上大量的回族居民就定居在此,因此政府便成立了城市自治区以实现更好的管理。在成都,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聚居区,即浆洗街藏族聚居区,每天各种形形色色的藏族人民在此地进行日常采购,该地区还形成了宗教用品售卖商业街。对于民族聚居区,是少数民族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基于熟人圈子,刚刚融入城市的少数民族能够在聚居区中快速找到居住点,也能快速认识陌生朋友,买到民族常用物品,聚居区的出现加快了少数民族城市化过程,减少了对陌生地区的隔阂。但是其为城市发展和自身发展带来了两个问题,即治安问题和民族隔阂问题。在聚居区中的少数民族人民出于心理上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往往在与他人的小冲突中因为相信“人多力量大”而把冲突放大,进而上升到群体事件甚至民族冲突的层面上,对于城市治安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同时,由于处于固定的活动范围,对外界的接触大大减少,也很难与最新消息和知识进行信息沟通而在这个信息社会错过发展机会。长此以往,还加大了与其他群体的隔阂,在生活中平添孤独。

四、如何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在城市进程化中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本地区人民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机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偏远,交通不便,城市化程度落后于其它的民族地区,经济总量也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如何在城市实现更好的生活状态,克服产生的问题,不但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塑造其所在民族的城市化经验,减少发展中的弯道,最后帮助整个民族实现生活小康、经济腾飞!

(一)坚持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人口基数大、民族众多是我国的基本人口国情,如何调整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我国的发展目标。良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稳定的政治局面,也有利于各族人民自身的利益,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民族平等、共同繁荣一直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不但现在要维护,更是将来也要坚持的。

(二)认识民族差异,尊重民族差异

人口之所以区分为不同的民族就在于其不同的文化和自然差异,拥有这些共同特点的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稳定的民族,这些相互差异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它们的出现都与其生存、文化息息相关,是人类发展的宝库。只有教导所有人民认识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自然样貌,才能理解到相互尊重的必要性,才能知晓这是人类发展的应有之义。所以,重视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但是现在将少了民族重冲突,也是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打造新型民族社区,加大社区文化的建设

现在城市中形成的民族聚居区普遍存在住宅老旧、基础设施差、治安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要提升城市中少数民族的生活标准,就需要突破老旧思维,打造新型的住宅社区。新型住宅社区可以纳入更多的人口成分,形成多民族聚居的状态,增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传递最新的想法和创意。与社区相配套的则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要建设现代化的休闲活动社区,提供居民休息室和接待室,使新来到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群众快速找到安身之所。

(四)建立有效的少数民族继续学习机制

由于语言文字的不通造成学习上的障碍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无法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因此可以按照成人教育的经验,在社区或者街道处开展“少数民族继续充电班”,为其免费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还可以传授最新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交流国际前沿知识。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中重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要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和谐,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而现在我们正不断地向各民族共同繁荣迈进,努力克服由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因素带来的种种困难,争取在“2020年全面小康”这一伟大目标到来之际,处理好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繁荣的社会新气象,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小康、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聚居区城市化少数民族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