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层次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学者人才因素

(深圳大学 广东 深圳 518086)

一、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知识和技术已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推动力。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支撑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可否持续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高层次人才集聚现象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持续攀升,不同学者对高层次人才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诸多讨论。那么,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什么?他们是从何种角度进行分析的?本文从人才集聚入手,对现有的文献进行研读,对人才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并梳理总结。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探讨,期望能为未来高层次人才集聚研究提供相应的思路。

二、人才集聚中的产业因素

最先与人才集聚联系起来的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定义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中存在集中经营相同产业的一群企业。这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的地理现象。产业的集聚会形成行业的竞争优势,吸引人才来到该区域。17世纪,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重心逐渐从有形的财物转移到无形的服务产品的提供。工业和商业逐渐在市场渐露锋芒取代了农业的核心地位。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经济学家John Bates Clark对产业进行分类与研究时,得出随着工业中心的变化积聚,人才也不断涌现的结论。随后他提出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1977年,Taylor和Lje Heron则提出:“人才聚集具有能够培养产业、企业家的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商业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形成又进一步的推进了人才集聚。”1987年,学者Scott和Storper的研究表明,当一项新的产业出现时,处于增长中心的高新技术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人才不断往此处集聚。19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Marshall提出人才的集聚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只有当人才集聚能够和当地的产业及环境协调发展时,人才的集聚才具有稳定性。这些观点将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联系起来,形成了从产业集聚视角与人才集聚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的研究结论。

近年来,国内关于人才集聚的研究也逐步增多。2005年,我国学者张玉兰提出产业变化会引起劳动力的变化。在产业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并再次移动到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劳动力也不断随着产业的变化方向而变化。而劳动力的流动形成了人才的集聚。2007年,张西奎提出,人才对利益的追求是吸引人才往某处集聚的重要原因,大量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人才成长均为产业的集聚所提供。因此,人才倾向于往此处流动形成集聚。2008年,孙健和尤雯通过实例建立了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相互影响的模式,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专业人才聚集会使产业集聚的速度提升,而产业集聚速度也将会导致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最终推进人才的集聚。2010年,张樨樨从经济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引起人员的工资等经济因素的变化,以此来吸引人才,促进人才的集聚。2015年,鄢圣文提出产业经济增长来源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综合作用。产业集聚是一种高强度的规模经济。如果专业化分工的集聚程度越高,与之相关的人才集聚水平也就随之越高。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学术研究的梳理,可得出产业集聚经常伴随着人才的集聚。产业集聚使技术、工作机会、工资等一系列的因素得到了优化,吸引人才不断往该地区流动,最后形成人才的集聚。反之,人才的集聚又加快了产业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正向的促进作用。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他们无论是从技术、影响力、创新能力都比普通人更为显著。因此,集聚效果更加明显。例如我国上海作为金融中心集聚了全国金融方面人才;深圳作为高新科技中心则汇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三、人才集聚中的经济发展因素

随着产业集聚,市场发展逐步完善,学者们又将人才集聚与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地区经济主要指的是某个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可参考该地区的地区GDP、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等指标。

1932年,Hicks,John Richard认为经济利益是促进人才集聚的主要诱因,经济发达地区会对人才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区域间经济利益差距中的收入差距是导致人才在区域间迁移的主要因素,收入差距对人才产生了拉力作用。1988年,Allen Scott从另一个出发点阐明了人才聚集的最初原因。他认为,人才空间集聚的原始动力是市场不确定性和企业生产方式应对技术变革发起的挑战的反应。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变革产生了所谓的“灵活的专业化”新型劳动分工模式,大部分企业和公司在相关或非相关部门聚集,竞争和合作,由此产生的技术与知识溢出效应,工资差别和革新需求促进了人才聚集。2002年,Freire-Seren通过联立动态方程组对西班牙国家人才聚集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得出收入水平对人才聚集进程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人才的集聚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完善。

我国学者也对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才集聚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07年,牛冲槐、唐朝永和芮雪琴分析了经济环境,认为环境系统中的科技人才积累效应最重要的步骤是经济环境,起着基本性和根本性的作用。紧接着我国学者徐茜、张体勤提出,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它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体系,增加人力资本的边际收入,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形成人才聚集高地。随后刘兵,李嫄,许刚将大连开发区作为例子,以建立协同度评价模型的方式揭开了开发区的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有协同效应。也就是说开发区人才资本的积累会带动大连开发区经济的增长,同时吸引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加速开发区人才的聚集。2014年,学者方志针对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集聚进行研究。人才影响我国人才省际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类因素,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等等。

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这部分可概括为影响人才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在经济兴盛的地区,具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完善的经济制度以及提供较多的工作机会等优势。人才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往往不自觉的往这样的地区集聚。而越是发达的地区,人才的质量也随之提升。正如我国高层次人才通常大量集聚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比较难以通过地区自身的经济优势集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尤为欠缺。

四、人才集聚中的政府政策因素

在高层次人才集聚的过程中,市场、产业、经济发达程度等都是地区由于自身具有的要素禀赋优势所形成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为了弥补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集聚差异,实现国家各个地区的全面发展。政府往往会利用公共资源对不太发达的地区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持,帮助该地区集聚人才,促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学者们也针对政府优惠政策与人才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常见。

2002年,学者Olga建立了“中心一外围”平衡模型,由此证明,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中间商可以用教育和投资等方法改善当地人才聚集情况。2005年,国外学者Carr、Thor、Inkson等学者从心里学的角度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他们总结出五中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之一是政治因素是是指国内政府的政治制度连同外国政治对移民的优惠政策均属于政治因素。他们赞同政府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入驻。2007年,Romer P探究了在人力资源集聚和产业集聚中地方政府的影响。他认为,因为人力资源集聚和产业集聚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政府应在同一时间从人力资源集聚和产业集聚均进行探究。一方面要探索怎样尽可能地留住本地人才,并引进外地人才,使本地逐步进化为积累人才,培养人才的盛地的渐进过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形成人力资源聚集的基础上,必须采取多种举措,增进人力资源集聚和产业集聚,从而推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学者针对政府在人才集聚中的产生的作用也进行了相关的研讨。2008年,“深圳市南山区产业人才资源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对深圳市南山区24家代表公司实行了深度访谈,对南山区的88家企业总共1108名员工包括企业家的员工与管理人员在内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政府部门在提高该地区人力资源的聚集情况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2010年,通过对不同国家人才集聚模式的分析研究,我国学者宋美丽和孙健根据国外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中国在直接采用市场主导型的人才聚集的形式的方面有一定难度,只有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作用,采用多元政策吸引人才,才能达成我国的人才集聚。2016年,我国学者汤巧莉将人才集聚因素分为:环境因子、激励—保健因子、政策因子和资源因子。其中政策因子主要只政府政策,她认为人才政策是政府对人力资源的引导配置,主要涉及人才的招纳、培养、使用、评价与奖励等方面政策对人才集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鼓励资源自由流动的政策,势必会带动人力资源的流动,促进人才在该地区集聚。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可看出学术界对待政府在人才集聚中所承担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可发现由于多数发达国家均为资本主义国家,重视私人与市场,政府直接利用公共权力干涉人才集聚的行为较为少见。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在国家和地区的人才集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人才的集聚的影响因素中,市场确实是第一重要的因素,但政府的扶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地域偏远。经济落后城市,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辅助,该地区将很难通过自身原有的条件形成人才的集聚。

五、人才集聚中的社会环境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很多学者立足于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人才集聚进行研究。此处笔者提到的社会环境主要是一个地区从过去发展至现在形成的城市生活体验感,这样的氛围看似无形却和人才的生活工作环境息息相关,有时候一个城市如果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给人才提供相对优越的环境,那么该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必定大于其他城市。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环境对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1959年DJ.Brogue从物理学角度得出了关于人才集聚的“推力一拉力”的理论。他提出在人才集聚的过程中产生“推力”的主要因素有:较低的收入、医疗教育条件相对不发达,自然环境不好,交通不便利和就业岗位不足等等;产生“拉力”的因素有:较高的收入、完善的教育和医疗、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较好的自然环境等。当一个区域对人才的“拉力”大于“推力”时,就能吸引高质量人才和留住高质量人才,该地区人才集聚水平就较高,但是当一个区域对人才的“推力”大于“拉力”不仅吸引不到优秀人才,还会导致本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失。无独有偶,还有美国心理学家Kurt Lewin模仿电磁场理论提出的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创造的成绩不仅离不开他的能力和素质,而且依赖于他的环境。他提出了著名的个人与环境关系的公式:B=f(P,e)。上述式中:B为个人的成就;P为个人自身的能力和条件;e为本人所处的环境。而该函数恰恰表示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成就,与他的能力素质有关的同时,也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他的结论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才实现其最好的发展。当环境对人才发展产生限制的时候,由于个人难以对环境做出改变,则往往离开该地区去到更好的环境寻求自身的发展。

我国学者对于人才集聚中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不同区域实证研究。2006年王奋、杨波将北京地区作为实例研究了影响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的诱因。研究发现:一个区域经济状况、教育水平、高科技企业的数量、收入水平、工作福利,良好的晋升机制、社会尊重度和专业对口程度都对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水平产生正向影响。2010年,徐茜、张体勤将影响人才集聚的城市环境因素分为五个方面: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拥挤状况、交通环境、居民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并重点探讨了城市环境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环境对一个区域人才集聚水平有极大的影响。当一个区域的城市环境较好时,往往会吸引很多优秀的人才和留住优秀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又可为城市环境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二者相辅相成。2013年朱杏珍将浙江省作为典型案例,剖析了才集聚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浙江省的人文环境及人文环境推动的人才的区域集聚,经济发展程度,教育发展水平是该省份人才集聚的宏观动力要素1。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地区社会环境与区域人才集聚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可发现:国外学者对地区社会因素的研究开始地比较早。他们多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来阐述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而国内学者则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类人群,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地区社会环境与区域人才集聚水平之间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结果都明确表明:地区社会环境与区域人才集聚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一个地区如果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人才提供好的生活体验感往往能促进区域人才集聚。人才在集聚过程中会受到理智和情感因素的共同作用,如果一个地区仅有发达的经济,而生活环境较为糟糕,不能给人才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环境也很难留住人才。因此,想要集聚人才,好的社会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六、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分析和归纳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元,基本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在某些方面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认为,关于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成果有:第一,学术界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产业、经济、政府、社会等四个层面都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第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涵盖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找到影响因素和人才集聚之间的关系,也从实证研究中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人才集聚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第一,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从宏观角度笼统对人才集聚研究,很少有学者从微观角度对某一类人才或某一类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当前人才集聚研究中,从人才集聚结果出发的静态的研究居多,而少有从人才集聚过程出发的动态研究。

猜你喜欢

学者人才因素
人才云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解石三大因素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学者介绍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