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分工价值链环节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一、研究背景

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企业在空间上扩张并对生产要素诸如资本、技术、劳动力、设备加以重新配置的过程,是企业为了应对新发展而进行区位调整的过程,也是转移地区和承接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生产分工全球化和生产标准化的推进,产品内分工渐次取代产业间分工和产品间分工成为生产分工的主要形式,加速了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与前两次产业转移不同的是第三次区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国际高端产业向中国大陆与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耦合型“双转移”态势。

改革开放后经过前两轮国内产业转移,中国区域发展表现为区域内快速发展、区际间矛盾突出的区域性梯度差异,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地方政府过多的参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行政指导经济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业结构雷同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新一轮区际产业转移的本质特征,科学制定产业转移引导政策,在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加速东南沿海地区落后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促进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确保我国经济在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掌握主动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一项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试图从分析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入手,揭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方式,探讨加速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

二、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动因——产品内分工

(一)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产品内分工是一种全新的区域分工模式,是将某一特定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环节通过空间分散化而形成的一种跨区域性生产体系。产品内分工的生产形式一般来说要满足以下几点:产品生产要经过多个工序或环节;产品生产要跨越不同区域,且至少有两个区域为产品最终形成提供生产服务;至少有一个区域进口“中间品”且出口部分“最终品”或“中间品”。可见产品内分工是一种关于产品生产价值链层次的区域分工。

基于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愈多地通过分工与协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进行产品生产。从而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以产品价值链为纽带,通过部分生产工序的转移,将生产过程的各个工序和环节分散在各个区域,以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中间产品的区域交换形成在各种不同层次区域间的一种产品内区域分工新格局。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为寻求不同产品价值链的要素禀赋差异,为寻求竞争优势而进行一体化生产布局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借助其资源禀赋和中央政府政策支持率先发展起来的东南沿海地区近几年其“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受到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的严重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对东部区域而言它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的有效方式,东南沿海地区要继续保持其国际竞争力需要“腾笼换鸟”,在将丧失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的同时腾出空间准备承接国际高端产业;另外,中西部地区经过过去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成本优势突出,具备了接受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为实现“产业升级”奠定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产业转移可以防止由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而造成的区域消费结构断裂,影响整体发展潜力。

(二)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转移

在全球化背景下产品内分工使得国际分工、区域分工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特征:处于价值链低端层次差别劳动减少,资产通用性强于专用性,“进入壁垒”较低,议价能力较低,是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参与分工主要层次;处于价值链高端层次劳动差别较大,专业化知识更为重要,“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均较高,主要以专业知识和专用资产参与区域分工,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区域所处价值链地位决定了区域分工,区域分工决定了区域发展水平,反过来区域发展程度决定了区域在价值链上的位置,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应该注意,产品内分工是以生产标准化为前提的,且在价值链低端层次多出现。产品内分工要求产品生产在生产空间、生产时间、生产环节、生产工序上具有可分离性,且无论在哪个地区生产均可得到“同质”的产品。由此可见产品内分工建立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上,并通过全球进行生产布局,寻求资源禀赋较高和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另外,产品研发与设计、运营和售后服务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很难分离,很难进行产品生产链条的分割。有了标准化生产,产品生产就能突破资本、地域、技术、设备与经济环境的局限,大型企业(如跨国公司等)可以通过全球分工进行生产,加速产业转移,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资本利用效率。因此产品内分工下标准化生产推进了产业转移。

三、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方式——价值链跨区域重组

(一)区域分工向价值链分工深化

从区域分工来讲价值链上各个环节在形式上虽然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随着分包网络和域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这一完整的价值链实际上是片断化的,在空间上离散地分布于全球各地,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割”。按照区域资源禀赋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增值能力的高低排序,各地的比较优势也存在着一种严格的等级体系,区域分工向价值链分工深化。

价值链的价值等级体系与各地比较优势等级体系相匹配的过程,也是价值链上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区域空间重构的过程。区域比较优势决定了价值链条上各个环节在不同区域如何空间配置,同时区域比较优势也决定该区域应该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战略能否充分利用本地的比较优势将决定其长期绩效。因而同一价值链上由不同价值环节的等级体系所决定的不同区域产业之间存在着等级体系,而且区域分工不断地向价值链分工深化,由价值链环节决定的区域分工等级层次也越来越细。

(二)价值链跨区域重组主导产业转移方向

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一个地区无论是产业迁移地还是作为产业承接地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分工本身,而是为了提升该地区当前价值链等级获得更多的价值分配。当前产业转移表现为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区域价值链从低端走向高端,这表明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以制造业来说,目前制造业生产的空间组织形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技术进步使得生产工序的可分性越来越强,其次是产品价值链增值环节越来越多,最后是生产工序或价值链环节在空间上越来越具有超越地区与国家范围的倾向。在这种空间组织形态中,跨国公司将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拆分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为理想的生产区位或寻求效率更高的生产制造商进行专业化生产,使得制造业价值链具有全球性空间离散分布的特征。

在寻求比较优势和尽可能获取最大经济收益的激励下,发达地区的企业往往不再看重对产品价值链的整体占有,更趋向于对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设计开发和涉及产品核心技术、产品销售等位于产品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占有与控制。基于这一点,发达地区尽量将位于价值链低端、产品生命周期后期的环节“整体性”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将位于价值链高端、产品生命周期中较前期阶段的环节、产品留在本地区,将进行标准化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显著或生产制造过程工资成本比较敏感的环节向其他地区转移,形成“躯干”产业和“头脑”产业、加工制造与品牌经营的“产业空间分割”。可见通过价值链跨区域重组来高效利用全球资源,主导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方向。

价值链全域性空间重组推动制造业大规模国际转移。以产品价值链拆分和区域产业重新整合为支撑的制造业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使各地区通过这次产业转移建立新的区域分工格局以寻求进一步的比较优势和通过提升价值链环节寻求更大的经济收益成为可能。作为产品生产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可以通过构建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将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将不同生产环节植入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体系,获得各环节的比较成本优势;也可以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发包到世界各地具有生产优势的企业,通过全球分工、全球协作,整合全球价值链。这就形成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价值链重组主导的产业转移。

(三)价值链跨区域重组使得产业转移从零散分布走向“集群化”

全球分工与区域一体化使得产业在地理上集聚形成地方产业集群,形成地方经济发展增长极。最初是几个产业联系紧密的组织及相关机构逐渐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集群随之产生,随后集群内领先公司逐渐关注产品全球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优势环节,继而放弃或弱化非核心经济活动,由此带来领先公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吸引集群内其他企业纷纷模仿和跟进,最终集群内整体产业活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就会出现。可以发现整个集群逐渐专注价值链“战略性环节”,弱化或转移非核心业务,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整合。正是各个价值环节的地理集聚特性使得很多地区产业集群成了全球价值链条上的一个从属部分。

在产品全球内分工背景下,较细的分工要求企业更多地只从事单个生产环节甚至单个生产工艺,他们对产业的关联性和本地配套性要求极高,导致企业间相互依赖性较大,单个企业生存通常难以为继,从而导致产业转移不再是零散地、无序的小规模地进行,而是倾向于整体地、有序的集群式展开,从而出现了企业“抱团”迁移,价值链跨区域重组,产业“集群式”转移现象。这种现象在二战以后的主要以垂直顺梯度型为主的产业转移中是少见的,因为在产业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层次之前,单个企业是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

四、结论与建议

从前面分析可知,当前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在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向大陆转移和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耦合型“双转移”转移。这一轮的产业转移,是对于价值链的争夺,是企业追求投资回报和市场占有率的主动发生经济行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组合,不是政府主导的。因此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促进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要做好以下规划。

一是做好产业转移规划。中国当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包括技术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区域贸易差异等,为以价值链跨区域重组带动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不一样,形成了层级化特点和比较优势。这种层级化空间,为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价值链跨区域重组提供了土壤。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域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发达地区向价值链更高端层次攀升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价值链,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区域主导产业链,以便更好地参与全国、甚至全球分工,继而实现新时期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优化企业投资环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激励下的自发行为,并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为承接产业转移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主要是制度环境的改善。加强政府的行政效率,降低投资交易成本;优化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打造公平有序活跃的竞争环境和创新环境。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乃至全方位的投资环境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依以便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完善投入研发机制,包括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等;其次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能够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从而能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构建知识服务体系,健全的知识服务体系能保证企业科技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加之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能加快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行政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政府行政结构和权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命令的干预;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扩宽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对接市场的各种需求。

猜你喜欢

分工价值链环节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