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

2018-04-02吴永满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党员大学生教育

吴永满

(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大学生是党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生党员更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章》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党员遵循党的思想路线进行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新时代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内涵

社会实践的概念可溯源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2]建国以后,毛泽东更加重视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3]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1978年 4月,邓小平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5]。1993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6]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7]由此可见,社会实践随着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却始终一以贯之,不断进行强化和深化,并最终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中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实践是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大学生党员是广大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必须在大学生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时刻牢记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因为党员的特殊身份,以及对党员的严格要求,所以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不能简单等同于普通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进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8]。大学生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来提高认识,检验知识,而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是一种“锻炼式”教育,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宗旨意识、提高能力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体现大学生党员的价值。

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党组织或党员为参与主体,在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以外,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强化宗旨意识、提高素质能力为主要目的和要求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其构成的要素包括:

实践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

实践主体:党员个体,党小组、党支部,或根据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组成的团队。

实践环境: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

实践内容:校内的管理服务、勤工助学等;校外的实习活动、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扶贫助困、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

实践类型:有思想引领类、践行宗旨类、能力提升类等。如思想引领类是进行参观学习、访贫问苦等实践活动;践行宗旨类是进行志愿服务、扶贫助困等实践活动;能力提升类是进行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意义

积极开展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是全面从严治党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为大学生党员提高能力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搭建了广阔舞台。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逐渐成为全党上下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赢得了党心民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新时代下,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和要求,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而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要求:“要拓宽党员教育培养途径,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社会实践是衡量大学生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尺,既能体现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从严教育、从严管理的效果,即是否具有战斗堡垒作用;又能衡量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和素质能力,即是否具有先锋模范作用。

(二)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9]。大学生党员虽然通过理论学习、组织生活等方式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对党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大是大非问题有了基本的立场,但大学生党员处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修正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和迷惑,容易丧失信念、被不良思想所左右。大学生党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唯有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了解党的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才能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唯有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才能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唯有在社会实践中深刻认识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才能建立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

(三)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党员是青年一代的先进分子,在未来的三十多年中,目前大学生党员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实践者、奉献者和引领者。大学生党员有坚定理想信念还必须要“有本领、有担当”,只有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有所作为,才能在青年一代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0]大学生党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提升专业水平、业务技能和合作能力,不断增强责任担当和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

三、大学生党员缺乏社会实践引发的问题

大学生党员的身份和个性特质决定了大学生党员必须主动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锤炼品质。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见证了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发达、民主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亲身感受了国家改革发展带来的幸福,普遍具有较强自豪感,对国家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对党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大学生党员的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与此同时,大学生党员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党员意识欠缺。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的政治觉悟和角色认知,既表现在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任务等的高度认同,又体现在党员对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的自我觉察,其根本就是要坚定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大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短、社会阅历浅,形成的政治觉悟大多来自于理论学习,缺乏锻炼和考验的机会,对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等的理解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难以转化为行动的高度自觉。

(二)责任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是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和自觉行为,包括“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行为、责任动机和责任能力”[11]。新时代下,党员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责任认识,以践行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为责任动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责任情感,形成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责任行为,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责任能力。当前,大学生党员的责任认识、责任情感正处于培育时期,责任动机相对简单,尚未成熟,更重要的是责任能力的不足,导致责任行为缺失。

(三)创新意识薄弱。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了新局面。毫无疑问,国家已全面进入了创新时代,创新也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和必然要求。而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这正是大学生党员所欠缺的。

四、构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

(一)构建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组织机制

当前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由校团委组织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作为子项目参与其中,缺乏总体规划、项目设计和过程管理,流于“出征、授旗、表彰”等形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成效,这显然弱化了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要从顶层设计予以重视,构建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组织机制,由学校党委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组织部门协调推进,宣传、思政、教务、科研等部门协同配合,二级学院党委组织实施,党支部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充分整合和利用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创造平台和条件,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大学生党员的实际,将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项目化,形成完备体系。

(二)构建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的运作机制

当前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不断受到重视,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多为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趋同,没有与所学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难以达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服务本领、体现先锋模范的要求。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的运作设计要着力于提升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学科专业为依托,根据大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专技专长,进行产学研结合,开展服务社会工作。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要标准从高、要求从严、成效从实,让大学生党员在运用和检验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三)构建以发挥大学生党员作用为目的的考核机制

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对活动立项、实施过程、产生成果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成效。活动立项要重点考核项目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实施方案的科学性,以及充分的经费保障和安全保障;实施过程要重点考核动员、组织、管理情况,在检查、监督、指导等环节是否到位有效,以及大学生党员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在具体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多方收集信息形成反馈意见;产生成果要重点考核成果的意义、效果和影响,可通过成果汇报会、答辩会进行评定,优秀成果还可进行集中展示,展现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同时作为大学生党员评先评优的依据。

猜你喜欢

党员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党员向我看
题解教育『三问』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