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 “以生为本”融入思想政治课的几点思考

2018-04-02广州市第四十四中学

师道(教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新课标课件

文/广州市第四十四中学 夏 力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实施了好几年,教育教学改革也一直在进行。我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已经11年了,对于年轻有活力的女教师而言,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变得轻而易举,但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最关注的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是否在教学中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

一、是课堂还是舞台

课堂上,教师——手舞足蹈,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学生——笑声绵绵,似懂非懂,沉默寡言。没错,很多教师可能跟我有同样的感受。这样的课堂,更像是舞台,而教师,就更像是表演者,学生就是名副其实的观众。很显然,这种“你听我讲”的课堂模式违背了新课标所倡导的 “以生为本”的理念。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让他们在互动中获得一些直接体验,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2.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 “话语权”还给学生

我胸有成竹地认为自己的知识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提问学生却给我当头一棒。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 “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所以,必须明白:教师讲得 “清楚”并不等于学生听得 “明白”,只有学生讲得“清楚”了,那他才是真正的 “明白”。 在课堂上应该把 “话语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掌握课堂的发言权,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展示自己,自主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二、改良后的牛刀小试

1.课前三分钟时事讲评,克服 “发言恐惧症”

通过调查,我发觉学生在课堂上不喜欢发言大部分是因为有 “发言恐惧症”,害怕自己说错了被老师批评,害怕被同学们耻笑。 “发言恐惧症”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有时候跟班级构建的文化氛围也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克服 “发言恐惧症”,我设计了 “课前三分钟时事讲评”的活动,每节课前安排一个学生进行时事讲评,负责讲评的学生要详细地阅读、筛选出有教育意义的时事,然后制作成手抄报的形式,在讲台前脱稿播报。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学都能够声情并茂地播报出来,这不仅把枯燥的时政通识化,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分析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近期时事讲评中,学生播报了菲律宾国民在中国使馆前焚烧中国国旗的事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也认识到祖国的强大需要每一位中国人的团结奋斗。

2.学生交叉评卷,克服 “事不关己症”

对于学生的课堂测验和课后作业,我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累人又累己,效率还不高。课堂的40分钟是很有限的,留给学生测验的时间往往不多,那么,在课堂上讲评测验和课后作业的时间那也是靠挤出来的。而事实上我加班加点改出来的作业往往发到学生手上却被轻率地塞进了课桌,成了一团废纸。于是,我想了个法子,既能在课堂对作业进行有效讲评,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每次测验完,我一声令下让同桌之间或者前后学生之间交换试卷,学生不但要用红笔判断正误,而且还要帮同学更改成正确答案,最后每位学生在阅卷人处要签上自己的大名。为了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公平公正的处事态度,每位学生保留一次在我这里申诉的机会,申诉失败要承担必要的后果。几次下来,一些平时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竟变得认真了许多,有几次竟然还能指出我在课堂上出现的口误,这种思辨能力的提高让我欢喜不已。

3.课件素材齐收集,克服“审美疲劳症”

我喜欢运用多媒体教学,而课件的制作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非易事,有时候辛苦制作的课件学生提不高兴趣,对我的墨守陈规的制作方式已经出现了 “审美疲劳”。与其让教师孤身作战,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然后选择好作品进行展示。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一课中需要这样一些素材:一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的不同的义务;不同的义务分别来自于哪个方面;生活中你承担过哪些义务?周围的同学、教师、家长有没有不承担义务的现象?学生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非常积极踊跃,选送上来的课件画面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可以想象得到,我在讲课的过程中使用着学生自己制作的课件,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真的是大大地提高了。

4.巧思辩解寻真理,克服“蛮横无理症”

90后的学生大多数缺乏责任感,从小都自以为是,容不得别人说半个不字。遇到事情总是先指责别人,推卸责任。跟同学发生争执时也不懂得以理服人,轻易地就想动手解决。怎样改变他们这种蛮横无理的态度呢?我觉得,多开展一些辩论活动,让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认识改正。比如在学习 “忠实地履行义务”一课时就开展了一次辩论会。主题是 “初中生未成年,该不该履行义务”,正方观点:该!反方观点:不该!辩论过程中,正方学生慷慨激昂,说明爱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按时上学、完成作业都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不受年龄小的约束。他们说得有理有据,许多学生频频点头赞同。反方学生认为:初中生学习任务太重,履行义务应该是成年后的事情。辩论过程中反方学生越辩越没有底气,最后只好认输。

三、教学中的几点注意

上述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们的观众地位已经扭转了,我在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在思索对新课程理念准确度的把握,避免由于未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基本精神与理念而犯了形式化、片面化的错误,过犹不及,在实际过程中偏离了课改的轨道。

1.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教师不讲、少讲

在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要充分发挥作用。虽然我在前文提到的 “你听我讲”的误区沿袭了传统的 “服从式”学风,确实偏离了 “以生为本”阻碍了 “主体”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矫枉过正。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其深层意义,是认识到 “一言堂”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但并未彻底否定教师的讲授。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充分发挥 “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2.学生的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体现于讨论热烈

我们在公开课中经常会看到一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参与了多次讨论,但知识结论并不是从讨论中直接产生的,最后还是教师给予的。这种课就违背了新课改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 “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气氛热烈,并不代表学生真正在参与课堂,也可能是学生在捣乱;课堂气氛热烈,并不一定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很贴近学生的实际,也可能是教师的设问太浅,浮于表面。要实现学生的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时机以及指导方式等因素,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交流、运用、组合所学知识,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

3.生本模式不代表放纵学生

华南师大博导、广东省教科所所长、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曾说过: “师本模式导致了师生双方控制与被控制的基本关系。生本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独立性的肯定,导致了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的基本关系。” 生本模式所要求的课堂应在民主与规范,自由与秩序中求得平衡。使学生 “自由”而不 “放纵”, “约束”而不“刻板”,真正达到 “民主”与 “秩序”有机结合。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张弛有度,改变以往严格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基本关系,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但也不能放纵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胡说八道,这就违背了生本模式的初衷。

郭思乐教授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难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真实地位。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人。而今天,我们却认识到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际。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使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性的教育转变,带有根本意义和体系意义。总之,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精于总结、善于反思,就一定能找到好方法、好经验,使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摆脱观众的地位,回归 “以生为本”的课堂。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新课标课件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