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宁陈氏慎初堂印本《滂喜斋藏书记》刊误

2018-04-02刁美林

史志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刻本藏书民国

刁美林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100009)

《滂喜斋藏书记》三卷,清潘祖荫撰。此藏书目录共收书130部,计宋本58部、金本1部、元本29部、明本19部、旧刻本2部、顺治刻本1部、和刻本及高丽本14部、影宋抄与旧抄6部,详记行款、题跋、印记及卷册数等。

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号郑盦。江苏吴县人。幼好学,涉猎百家,尤喜搜罗善本书、金石碑版之属。清咸丰二年(1852)进士,授编修,官至工部、刑部、礼部、兵部尚书。卒谥‘文勤’。祖荫“秉性爽直,遇事敢言。戊午以后大寇、外夷交讧,海内屡上密疏,请诛媚夷辱国、纵寇殃民之疆吏阃臣。”[1]曹允源.(民国)吴县志(卷六六).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除了议论朝政之外,三代钟鼎、秦砖汉瓦、魏晋碑帖以及宋版图书都是其簿书余暇搜罗的对象。精通古籍版刻的潘氏以修筑“滂喜斋”收藏古籍善本闻名于世,是清代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滂喜斋藏书记》是祖荫的私家藏书目录,亦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版本目录学专著。此书较早版本有民国13年(1924)陈氏慎初堂排印本,订为两册。民国17年,侄孙潘承弼又有增刊刻本,亦两册三卷。慎初堂是浙江海宁籍现代著名文献学家、出版家陈乃乾(1896—1971)的藏书楼,其中仅书目类图书就收藏有134种,多钤“慎初堂”朱文长方印。陈氏曾在此校勘出版了《汉唐地理书钞》《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文献典籍,具有较大影响,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笔者在阅读此慎初堂印本《滂喜斋藏书记》时发现,其中有17种藏书的相关记述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主要包括形似字误、同音字误、人名或书名误、语意不通误等多方面。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这些错误逐一进行了订正,希冀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1.元刻《释疑韵宝》五卷。

又二十六欢“莞”字,注云:“胡官切,庙讳,不改。”胡官切当是“桓”字,钦宗讳。韵中“完”字亦不收,其嫌名也。

按“不改”当作“不收”。据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音学五书》《广韵》上平声‘二十六桓’改为‘二十六欢’,《韵略·二十六欢》部内‘胡官切’二十九字俱不收,避钦宗讳也。”[2](清)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二○).清抄本.

2.宋刻《唐律疏义》三十卷。

同堂谓伯叔父之子,今俗呼为亲室兄弟者……第廿八卷“即停家职资”下有云:“停家资谓前职前官。”阶(階)所谓此山贳冶子释文。

按据文义,“亲室兄弟”当作“亲堂兄弟”;“阶所谓”当作“皆所谓”为是。

3.宋刻《金石录》十卷。

《费汛碑》因以为姓,“以”误作“姑氏”……故其前具列一至五千之次第,而后跋无之……第五卷《仓颉庙碑跋》“池杨集丞”,此作“集水”……《汉车骑将军冯绲碑跋》云“袁荆州刺史李隗、南阳太守成晋、太原太守刘瑱不宜以重论。”……掾体德中孝……恩加二品重职琼林……余印正燮。

按“费汛碑”当作“费汎碑”。据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费汎字仲虑。吴兴人。以孝廉除郎中屯骑司马。出为萧令,视民如子,先教后罚,为令九年,百姓移风,恶慝不作,奸寇不生,三岁不断狱。祯祥感应,时沛有蝗,独不入界,由此显名。朝廷嘉之,拜梁相。”[1](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洪适《隶释》卷一一有《梁相费汎碑》全文。另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一、明崇祯《吴兴备志》卷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五六、刘宝楠《愈愚录》卷一、顾炎武《日知录》卷七等均有“费汎碑”三字的文本记录。

“五千”当作“二千”。考赵明诚《金石录》全书三十卷,前十卷目录,一共著录二千卷。

“池杨集丞”当作“池阳集丞”。据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集古录跋尾》卷二、《集古录》卷二、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十、武亿《金石三跋》一跋卷二、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五六等均记载曰:“《跋汉仓颉庙碑》云:‘此碑有莲勺左乡有秩、池阳左乡有秩、池阳集丞有秩,皆不知是何名号。”[2](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论汉晋碑(宋刻本).

“袁荆州刺史”当作“表荆州刺史”。据清惠栋《后汉书补注》:“碑云:‘绲拜廷尉,表荆州刺史李隗、南阳太守成晋、太原太守刘□不宜以重论,坐正法,作左校,复为廷尉。”[3](清)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一○).清嘉庆九年冯集梧刻本.

太原太守“刘瑱”,有“刘瓆”“刘瓒”之说,南阳太守“成晋”亦有“成瑨”之说。清刘宝楠《愈愚录》:“复拜廷尉,表荆州刺史李隗、南阳太守成晋、太原大守刘瓆不宜以重论,坐正法,作左校,后诏书特贳拜屯骑校尉。”[4](清)刘宝楠.愈愚录(卷六).清光绪十五年广雅书局刻本.清沈钦韩《后汉书疏证》:“碑云:‘以表荆州刺史李隗、南阳太守成瑨、太原太守刘瑱。’(《党锢》及《陈蕃》传并作‘瓒’。)不宜以重论,坐正法,作左校。”[5](清)沈钦韩.后汉书疏证(卷三).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书局刻本.唐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十一月,太原太守刘瓒、南阳太守成瑨皆坐杀无罪。”[6](唐)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卷三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未知孰是。

据文义,“体徳中孝”当作“体徳忠孝”。另据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掾讳‘梁’,字绥宗。掾体徳忠孝。”[7](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九九.民国十九年影印清光绪二十年黄冈王氏刻本.

“重职琼林”当作“重宴琼林”。清王昶《湖海诗传》:“将来重宴琼林,亦秪一纪有余。”[8](清)王昶.湖海诗传(卷三九).清嘉庆八年青浦王氏三泖渔庄刻本.清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公以前己酉成进士,应重宴琼林。”[9](清)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八).清光绪间仪征阮氏嫏嬛仙馆刻本.亦作“重讌琼林”。清陈文述《颐道堂集诗选》卷二四有《三松老仙重讌琼林歌赠潘榕皋》。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六四《辛未会试榜后感赋二首》有“乾隆辛未重讌琼林”[10](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六四).清续修四库全书本.诗句。

“余印正燮”当作“俞印正燮”。赵尔巽《清史稿》:“俞正燮字理初,黟县人。性强记,经目不忘。年二十余,北走兖州,谒孙星衍……作《邱明子孙姓氏论》《左山考》,星衍多据以折衷群议,由是名大起。”[1]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七三).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俞正燮字理初,黟县举人。直方敏大,忠信廉介,才识俱长。其学主于求是,其文典重,手成官私宏巨书,如《钦定左传读本》《行水金鉴》之类,不自名者甚多。”[2](清)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一九).清光绪四年刻本.

4.顺治十八年(1661)搢绅册。

余以无心得之,故甚珍秘。项宗伯师出《顺治十八年搢绅》一函属跋。

按据文义,“项”当作“顷”为是。

5.宋刻《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

《崇安经传论》二卷。

按“《崇安经传论》”当作“《崇安圣传论》”。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下、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六、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卷七均作“《崇安圣传论》二卷”。

6.明刻《书史会要》九卷《补遗》一卷。

曰“野竹家藏书”……曰“孙印从沾”。

按“野竹家藏书”当作“野竹斋藏书”。据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中有‘辨之印’白文方印、‘沈与文印’方印、‘吴郡沈与文’白文方印、‘姑余山人’白文方印、‘沈辨之印’白文方印、‘野竹斋’白文方印。卷六末叶有‘沈辨之手书。嘉靖二年闰四月廿二日野竹斋裱完’十五字。”[3](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七三集部).清光绪八年万卷楼藏本.清许瀚《攀古小庐杂著》:“沈辨之野竹斋、毛子晋汲古阁本如是。”[4](清)许瀚.攀古小庐杂著(卷二).清续修四库全书本.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吴郡沈辨之野竹斋校本讹谬尚未尽,亦当再读一遍。”[5](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四).清光绪十年滂喜斋刻本.另明张泰《沧洲诗集》卷四、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七、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九、陆心源《仪顾堂集》卷二○、许瀚《攀古小庐杂著》卷二经传说、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一、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九、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赵诒琛《顾千里先生年谱》卷上均作“野竹斋”。

“孙印从沾”当作“孙印从添”。据清李铭皖《(同治)苏州府志》:“孙从添《活人精论》、邵步青《温疫论》等书。”[6](清)李铭皖.(同治)苏州府志(卷第一一○).清光绪九年刻本.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洛阳花木记》一卷。旧钞本。宋周师厚撰……旧为邑中孙氏藏本。卷首有‘孙从添印’‘庆增’二朱记。”[7](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六).清咸丰七年常熟瞿氏刻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东国史略》六卷,明桓清常钞本……有‘松石斋孙从添印’‘庆增氏冯舒之印’。”[8](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十).清光绪二十七年钱塘丁氏刻本.曹允源《(民国)吴县志》:“《过临汾春秋经传类求》十二卷,孙从添同辑。”[9]曹允源.(民国)吴县志(卷五七).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另官修《清文献通考》卷二一五、《清通志》卷九七、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二、柳兴恩《榖梁大义述》一九、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二、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一、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一一、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六均作“孙从添”。

7.元刻《南村辍耕录》三十卷。

前有青溪野史邵亨贞募刻疏。按亨贞字复儒,有《野处编》四卷,《四库》著录。

按“复儒”当作“复孺”。据明陆应阳《广舆记》:“邵亨贞字复孺。严陵人。徙居华亭,筑贞溪草堂。通经史,赡文词,工篆,有《蛾术文集》行世。”[1](明)陆应阳.广舆记(卷三).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蛾术诗选》八卷,元邵亨贞撰。亨贞字复孺,有《野处编》四卷,见《四库全书》。”[2](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一○四).清光绪八年万卷楼藏本.清倪涛《六艺之一录》:“邵亨贞字复孺。华亭人。博通经史,赡于文词,工真草篆隶。洪武初为府学训导。顾清《松江志》《式古堂书画考》载《贞溪名胜词翰卷》,有亨贞《寄钱应庚诗词》手迹。按《华亭县志》云亨贞卜筑溪上,以贞溪自号。”[3](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六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王圻《(万历)青浦县志》:“元邵桂子字徳芳,号玄问。淳安人……孙亨贞字复孺。精通经史,赡于文辞,工真草篆书,凡阴阳、医卜、佛之学,莫不究其奥。”[4](明)王圻.(万历)青浦县志(卷五).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邵亨贞《列朝诗集传》。字复孺。严陵人。徙居华亭,卜筑溪上,以贞溪自号。博通经史,赡文词,工篆隶。入眀,为松江府学训导。卒年九十三。”[5](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八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清万斯同《明史》卷一三六、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六、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一七、嵇璜《续文献通考》卷一九○、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一六、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卷一六、阮元《研经室外集》卷三、沈辰垣《历代诗余》卷一○九、沈季友《檇李诗系》卷三八、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四○、朱彝尊《词综》卷三○等均作“复孺”。

8.宋刻《宝峰云庵真净禅师语录》三卷。

门人福深录。上卷住筠州洞山金陵是语,中卷住庐山宝峰时语。

按据上下文义,“金陵是语”当作“金陵时语”为是。

9.宋刻《草门光祚禅师语录》一册。

按“曹门”当作“智门”。据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随州智门祚禅师子之师也。”[6](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一).清咸丰四年宋元四明六志本.明杜思《(嘉靖)青州府志》:“雪窦禅名重显,字隐之,赵州李氏子。出家参随州智门祚和尚,居四明山之雪窦,赐号明觉。”[7](明)杜思.(嘉靖)青州府志(卷一五).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随州智门光祚禅师先住北塔。”[8](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清光绪三十二年贵池刘氏据宋本精刻本.明瞿汝稷《指月录》:“随州智门光祚禅师:‘僧问一切智,智清净还有地狱也。’”[9](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二).清同治十一年杭省慧空经房刻本.王圻《续文献通考》:“随州智门光祚禅师。灌州罗汉和尚。”[10](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五二).明万历三十年松江府刻本.清吴士玉《骈字类编》:“随州智门光祚禅师先往复州北塔。”[11](清)吴士玉.骈字类编(卷一八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张玉书《佩文韵府》:“元随州智门光祚禅师。”[12](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三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宋刻《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一册。

云门杲以予为知。言杲以既与东林珪公判断古人公案,得一百一十编。

按据文义,“杲以”当作“杲公”为是。另据宋吕本中《东莱诗集》有《东林珪云门杲将如雪峰因成长韵奉送》诗:“东风被泽国,君有千里行。……两公与谈道,正欲平其衡。”[13](宋)吕本中.东莱诗集(卷一四).四部丛刊续编影宋本.亦可推知。

11.宋刻残本《白氏文集》十七卷。

然与遵王所记颇有牴牾。《记》云十三之十三、二十六之三十、三十三之三十八,共十七卷。据其所列,只有十五卷耳,不当云十七卷。

按据文义“十三之十三”当作“十三之十六”,合之正十五卷。

12.宋刻《王注分类东坡诗》二十卷。

自第至四卷、第六至十六卷为一本……自卷第十七至二十卷为一本……是书《四库》著录者三十二卷三十二门,为王氏原本,尚缺第五一卷。

按据文义“自第至四卷”当作“自第一至四卷”。

13.宋刻残本《归愚集》九卷。

文定公南渡贤相,有《文集》二百卷,《词集》五十卷,不知传于世否。

按“词集”当作“词业(業)”。据明董斯张《(崇祯)吴兴备志》:“葛邲《文词集》二百卷,《词业》五十卷。”[1](明)董斯张.(崇祯)吴兴备志(卷二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邵经邦《弘简录》、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张衮《(嘉靖)江阴县志》:“葛邲字楚辅,江阴人……谥文定,配飨光宗庙庭。有《文集》二百卷,《词业》五十卷。”[2](明)邵经邦.弘简录(卷一一一).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一三).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书局重刊天启年刻本.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葛邲《文集》二百卷,《词业》五十卷。”[3](明)张衮.(嘉靖)江阴县志(卷一七).明嘉靖年刻本.另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九○、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八三、王士祯《居易录》卷一六、王士祯《带经堂集》卷七二均作“《词业》五十卷”。

14.明刻《龙溪陈先生文集》五卷。

己酉九月,孙镇军云凤见之。因是龙溪文献,欲以善价购之。

按“云凤”当作“云鸿”。据清吴宜燮《(乾隆)龙溪县志》:“水师提督卒,年七十三。孙云鸿袭职,全谋勇而廉。”[4](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四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曹炳麟《(民国)崇明县志》:“孙云鸿字复生。福建龙溪县学生。世袭骑都尉,闽安副将署。”[5](清)吴宜燮.(乾隆)龙溪县志(规制).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左树夔《(民国)金门县志》:“孙云鸿,龙溪籍世。”[6]曹炳麟.(民国)崇明县志(卷一○).民国十三年修十九年刊本.

15.明刻《古文苑》二十一卷。

此书常熟瞿氏有宋氏。

按据文义,“宋氏”当作“宋本”为是。

16.宋刻残本《文苑精华纂要》六十一卷《辨证》八卷。

虽以江慎堂之博闻亦未能详也。

按“《文苑精华纂要》”当作“《文苑英华纂要》”。据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明华燧刻《文苑英华纂要》序云:‘宋孝宗阅秘阁所贮《文苑英华》,苦太舛错,命周益公集诸学士校勘,相仍谬误,转失其真。逮益公致政归田,始得重加研订,分而成八十四卷,复注《辨证》十卷。”[7]左树夔.(民国)金门县志(卷一四).民国年抄本.范邦甸《天一阁书目》:“《文苑英华纂要》八十四卷《辨证》十卷,会通馆刊本。”[8](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八).清光绪二十七年钱塘丁氏刻本.清《天禄琳琅书目》:“《文苑英华纂要》一函四册。”[9](清)范邦甸.天一阁书目(卷四).清嘉庆十三年文选楼刻本.清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文苑英华纂要》十卷八本。”[1](清)官修.天禄琳琅书目(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江标《黄荛圃先生年谱》:“夏孟跋宋刻本《文苑英华纂要》记。”[2](清)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清嘉庆十年黄氏士礼居刻本.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文苑英华纂要》八十四卷,宋刊本。”[3](清)江标.黄荛圃先生年谱(卷上).清光绪二十三年元和江氏长沙使院刻本.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文苑英华纂要》四卷,宋本。”[4](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三).清咸丰七年常熟瞿氏刻本.钱泰吉《甘泉乡人稿》:“《文苑英华纂要》,此书吴门书友邵松岩携来。”[5](清)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卷一).清光绪十年上海还读楼刻本.叶德辉《书林清话》:“《文苑英华纂要》八十四卷,见范目。”[6](清)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九).清同治十一年刻光绪十一年增修本.

“江慎堂”当作“江郑堂”。据清丁绍仪《国朝词综补》:“江藩字郑堂。甘泉人。监生。”[7]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民国郋园先生全书本.冯登府《闽中金石志》:“有江公郑堂之说在。”[8](清)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卷二七).清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扬州人江藩号郑堂,侨居吴县之渌水桥,家多善本。”[9](清)冯登府.闽中金石志(卷一).民国希古楼刻本.李斗《扬州画舫录》:“为释文者吴玉搢,之后则为绍兴俞楚江瀚、仪征江秋史德量、曲阜孔光生、甘泉江郑堂藩四家。”[10](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二).清光绪十年滂喜斋刻本.凌廷堪《校礼堂诗集》:“附元作,旌德江藩郑堂。”[11](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刻本.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藩字子屏,号郑堂。江苏甘泉人。监生。”[12](清)凌廷堪.校礼堂诗集(卷八).清道光六年刻本.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附余录》:“元和江藩字郑堂,与予说同。”[13](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二五七).民国影十通本.王鸣盛《蛾术编》:“江藩号郑堂补之。”[14](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附余录(卷二).清嘉庆四年嘉定钱氏刻本.吴翌凤《与稽斋丛稿》:“江藩郑堂家举世尚文。”[15](清)王鸣盛.蛾术编(卷三).清道光二十一年世楷堂刻本.

17.元刻《麟溪集》十二卷。

元明之际,金华人士最盛,宋濂、王炜、王溍、苏伯衡、皆其郡人。

按“王溍”当作“黄溍”。据元陶宗仪《书史会要》:“黄溍字溍卿。婺之义乌人。登进士第,官至翰林侍讲学士。谥文献。淹该经术,书宗薛晋公,而自成一家。”[16](清)吴翌凤.与稽斋丛稿·抽颿集.清嘉庆七年刻本.明何良俊《语林》:“黄溍字晋卿。婺州义乌人。母童氏,梦大星坠于怀,乃有娠。溍生而俊异迨长,以文名于四方,与同郡柳贯、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儒林四杰。官侍讲学士。谥文献。”[17](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至正元年十月一十四日,金华黄溍书。”[18](明)何良俊.语林(卷一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胡谧《(成化)山西通志》:“黄溍,金华人,元谥文献。”[19](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一).民国年上海涵芬楼影印元写本.黄佐《南雍志》:“蒲道源撰,金华黄溍序。”[20](明)胡谧.(成化)山西通志(卷一六).民国二十二年影抄明成化十一年刻本.陆应阳《广舆记》:“黄溍字晋卿。义乌人。以文章名世,诏令皆出其手。追封江夏郡公。”[21](明)黄佐.南雍志(卷一八).民国影明嘉靖二十三年刻增修本.莫震《石湖志》:“金华黄溍撰墓志,夔子山书碑石。尚存。”[22](明)陆应阳.广舆记(卷一○).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

猜你喜欢

刻本藏书民国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