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修辞功能的探索

2018-04-02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陈淑惠

师道(教研) 2018年10期
关键词:喻体村上春树本体

文/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 陈淑惠

在我们的生活中, “隐喻”这个词几乎无处不在。人们的求知欲从来都不满足于所见的一切表象,而是深究着这表象之下深藏着的意蕴是什么,于是电影人物的形象、宗教仪式,甚至是美术作品中,都被视为是具有 “隐喻”意义的存在。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牵涉认知、哲学甚至是人类学的一个多维机制。本文着重探讨隐喻是怎么样的一种修辞手法,以及结合文学作品分析隐喻的作用。

一、隐喻的含义及争议

隐喻最初的出现,是作为修辞学的术语被提出的。现存资料显示,最早提出 “隐喻”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 《诗学》中提到“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 ‘属’ (genus)作 ‘种’ (species), 或借 ‘种’作 ‘属’,或借 ‘种’作 ‘种’,或借用类比字。”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隐喻的含义几乎等同于 “借他物言此物”。这样的解释多少有点含糊,以至于让人分不清 “明喻” “隐喻”和 “借喻”的界限。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对隐喻是这样定义的: “暗喻 (隐喻)用‘是’等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以表示相同关系的比喻。”并且认为“本体+暗示性喻词+喻体”是暗喻的结构形式,甚至有时可以不使用喻词。

(1)我成了一只硕大的黑鸟,在森林上空向西飞去,而且身负重伤,羽毛上沾着块块发黑的血迹。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2)瞬间,青蛙身上的咒语解除了,变成了一个有着一双迷人而亲切的眼睛的王子。

——《格林童话》(青蛙王子)

很明显,这两句都符合隐喻句的条件,可是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第一句才是真正的隐喻句。在 (1)这句话中, “我”是本体, “黑鸟”是喻体,而 “成了”就是暗示性喻词。结合后半段的喻解,我们可以得知文章主人公的状态其实很糟糕,就跟那只受伤未愈的黑鸟一样,即使身受重伤也要艰难前行。而 (2)这句只是带有想象性质的陈述,并不属于隐喻。这两个例句的对比告诉了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什么修辞格,并不能只看它的句子结构,而是要根据句子的意义进行判定。

根据句子的意义判定修辞格,我们会发现当句子不出现本体时,隐喻就等同于借喻。而佐藤信夫的《修辞感觉》关于隐喻的章节中,他引用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台词来佐证隐喻的范围包含借喻:

你也到那儿去吧,用不带成见的眼光,

把她的容貌跟别人的比较一下,

你就会知道你的天鹅不过是一只乌鸦罢了。

如果严格按照隐喻的格式,这句话应该变成 “你就会知道你心仪的女生不再是一只天鹅,而是一只乌鸦罢了”,显得太冗长,而且去掉本体之后也不妨碍我们对句子的理解。由此可推理出,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法方式,而是一种认知层面的存在,即使在去掉本体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依旧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清楚认识到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所以我认为,借喻只是形式上更为短缩的隐喻。

二、隐喻的修辞功能

在弄清了隐喻的概念及范围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讨论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修辞功能。我认为主要的修辞功能有以下三种:

1.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生动化的认知导向功能

传统修辞学将隐喻看成一种逻辑错误,即句子的表述与一般逻辑相悖,句子的实际意义是靠读者在语境中进行补充才能被理解。这种观点被称为 “替代论”,二十世纪美国修辞学泰斗肯尼思·伯克认为,隐喻把 “那个事物的这个特点或这个事物的那个特点揭示出来了”,也就是说本体被赋予喻体的部分特征或属性。

(3) “审判制度就是一种动物。在听审判当中,我不由自主地想象起这种动物的身姿。那家伙有各种各样的形体,有时以国家这一形体出现,有时以法律这一形体显示,有时也以更繁琐更棘手的形体。无论怎么切割都不断有爪子生出。任何人都无法把它杀死,因为它太强有力了,住的地方太深了,甚至心脏在哪都无从得知。”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

(4)城市是个巨大的寂静的容器,充满着喧嚣而空洞的雨声。

——安妮宝贝《彼岸花》

(5)我们的视点是虚拟摄像机,逐一拾起房间里的这些存在,一丝不苟地花时间拍摄下来。我们是眼睛看不见的无名入侵者。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

这些例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本体均为抽象的名词,比如 (3)的本体为 “审判制度”,审判制度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无从得知,可是将 “审判制度”和 “动物”联系起来,再加之以 “无法把它杀死” “住的地方太深”等喻解的说明,读者心目中便有了一个如洪水猛兽般的形象出现。再比如句子 (4),在理解 “城市”这个词的时候,我们脑海中总会有很多既定的印象,比如繁华、拥挤不堪,而喻体 “容器”则指向城市中承载着太多事物,让人读完之后脑海中浮现出喧嚣的画面,却又忍不住被心头的孤独感侵袭。由此可见,本体和喻体之间是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喻体是特征的传递者,强化本体某一方面的属性,并引导我们去接受这一方面的特点。

2.言简意赅,具有反映社会文化意识的功能

束定芳在 《隐喻学研究》中提到: “隐喻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练,短短的一个词或词语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听话者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修辞的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但它却受更深层的因素制约,那便是人们的认知。因此在隐喻句中,一个简短的词便可以替代冗长的陈述,或者很容易让读者理解复杂的事物或概念。

(6) “总的来说,我这个人属于低调的,闪光灯习惯不来,更适合陪同凉拌生菜丝啦薯片啦威猛乐队的小角色啦。” (年轻男子高桥对玛丽说)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

(7)大凡物体都处于移动途中。地球也好时间也好概念也好爱情也好生命也好信息也好正义也好恶也好,所有东西都是液体的,过渡性的,没有什么能够永远以同一形态滞留于同一场所。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黑猫宅急便。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以 (7)为例,很简短的一句话却让人很费解。 “宅急便”是日本的物流运输企业,因为它的商标是黑猫亲子,所以又名 “黑猫宅急便”。将 “宇宙”和 “黑猫宅急便”联系在一起,其实与上文中提到的“没有什么能够永远以统一形态滞留于同一场所”,也就是说宇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前行又不断改变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隐喻的简练性是以人们的知识储备为依据的,正如 “宇宙”和 “黑猫宅急便”,人们不会立刻想到这两个概念相关联的所有特征,而是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利用人们对两个事物的概念进行分析,潜在的特征通过人们的联想才会突显出来。因此,隐喻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反映和传播的功能。

3.标新立异,具有语言创造性的功能

亚里士多德的 “替代论”是基于隐喻的相似性而提出的,而理查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几乎所有的隐喻,某些相似点往往不过是表面上提供转置的基础,而媒介对主旨的特殊的修饰作用却主要来自两者之间的不同点而不是相同点。”也就是说,隐喻句的修辞性,来源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概念冲突,特定的语境是维持句子稳定性的前提,隐喻的创造性功能,就是理解两种意义冲突的过程。

(8)流言还都有些云遮雾罩,影影绰绰,是哈了气的窗玻璃,也是蒙了灰尘的窗玻璃。

——王安忆《长恨歌》

“流言”和 “哈了气的窗玻璃”没有相似性,但是王安忆用隐喻将两者联系起来。经过理解之后,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相似的地方,只是我们原来没有意识到。这个 “原来没有意识到”的觉醒,就是隐喻创造性的意义。

(9)圆顶礼帽是一道河床,而在萨比娜眼中,每次流过的是另一条河,另一条语义之河:同一个事物每次激发出不同的含义,但这含义中回响着 (像回声,像一连串回声)之前曾有的所有含义。每一次新的经历都会与之应和得更为和谐,使之更为丰富。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果没有给我们提供解读,我们怎么都想象不到 “圆顶礼帽”为什么是 “河床”,但如果读过原著的人便知道,这顶礼帽是萨宾娜生命乐曲中的一个动机,一次又一次地重现,每次都有不同的意义,所有的意义都像水通过河床一样从帽子上消失了。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巨大的意义冲突,所以读者才能在阅读中找到无限的乐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的修辞作用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甚至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一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交流和思考方式。如果说隐喻是将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的话,那么我们的感知、思想以及意识本质上也应该是隐喻的。这样说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人类思考的工具,这就是理查兹提出的 “隐喻无所不在原则”。尽管我在文中只围绕隐喻的修辞功能作出讨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 “隐喻”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议题。在聚焦于修辞所起到的作用背后,我们不能忽视隐喻在人的思维和认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猜你喜欢

喻体村上春树本体
长大的瞬间
眼睛是“本体”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
探究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特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