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时代的策展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2018-04-02陈冰心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策展社交公众

□ 陈冰心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讯网络的大范围覆盖,移动互联装置的迅猛普及,以及人们渴望自由、体验和交流的精神诉求等各种因素的推动,我们进入了“无微不至”又“微不足道”的微文化时代,大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顺势涌现。笔者认为,微信公众号是“策展”的平台,经营者从个人审美出发,以主题性或相关性原则将原本散乱无章的数据进行“策展”,而参与者的阅读、点赞、评论、转发也在无形中成了这场“策展”的一部分,可以说,平台经营者和参与者一定程度上都充当了“策展人”的角色。

一、微文化时代“我展故我在”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表情……“微”字头大军阵容庞大,涉面渐广,已迅速介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微不至”①;与此同时,我们前所未有地关注自身,放大自我,使个体的存在有迹可循,尽管这些细微的生活形态及审美体验在历史的纵深中“微不足道”,但表达的却不再是符号化的个体,而是相对真实的个性化自我。这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重要文化现象,由此我们进入了微文化时代。

获得他人的认同、建立和社会的接触,正是现在这个透明且沟通顺畅的新社会结构中,每个人最重要的课题。我展故我在——微文化时代使微不足道的“我”的存在成为可能。我秀、我晒、我拍、我展示、我记录……这是一个拒绝符号化的真实自我,这些自我行动、自我宣泄、自我享受的微文化,就在我们的互联网中随时存在、不断更新②。

二、“策展”的内涵演变

根据牛津英语辞典,策展(curation)一词源自西方艺术发展史上出现的策展人(curator)。在传统语境下,策展意味着照看一组收藏的行为,它的拉丁词根为“照顾”(curare),反映在名词“副牧师”(curate)中,在英国它意味着协助牧师、关照教堂会众的需求,所以“策展”一词的基础含义是“照看物件”。

现在“策展”一般应用于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领域,主要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策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展品的工作,包括甄选艺术品,指导展陈方式,撰写展签、释义性材料、展览手册和新闻稿等。

在艺术领域语境,策展人相当于艺术家、机构和观众三者之间的“界面”,且角色鲜明:第一类,策展人在机构内部进行工作(“嵌入的”);第二类,策展人在机构触手可及的范围内,但与机构是附属关系(“兼任的”);第三类则是独立或自由职业的策展人③。

“内容策展”(content curation)是2009年美国学者罗希特·巴尔加瓦(RohitBhargava)在一次关于未来网络信息的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的,他认为当品牌开始借助社交媒体来生成内容时,需要特定的技术和工具来协助消费者进行有效内容选择,从而找到目标客户或创造消费族群;他还将“策展人”定义为一种“意义建构或生成”的职业人员,认为“内容策展”会是将来最大的社会化媒体④。

2011年,美国策展人史蒂芬·罗森鲍姆(Steven Rosenbaum)提出策展是人们赋予搜集、组织而来的事物以质性判断 (qualitative judgment)的价值;“内容策展者”(content curator)能够协助定位主题、标示重点,更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⑤。同年在亚洲,日本新闻工作者佐佐木俊尚在《策展时代》中表示:策展行为与从繁杂信息中沿着某个信息圈拾取信息再通过公众点评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行为,本质上非常相似⑥。他认为基于自己的观念,选取信息,创造情境,设置价值,与他人分享,这就是21世纪的“策展”。“策展人”被定义为搜集信息并加以筛选,赋予新意义,然后与他人共享的人。而社交媒体中存在无数的策展人⑦。

2012年因整个互联网的内容策展情势突显,被称为“内容策展年”。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巨大影响力,“策展”由一个传统美学意义的语词成功进入了数字化语境。目前用户对网络内容加以选择、组织、呈现及发展已成为大众日常,他们既能提供优于传统媒体的多样信息来源,又能贡献切合小众需求的特定新颖主题。微文化时代的“策展”让人们真正地关注自身、表达自我,且涉面之广可谓“无微不至”,是我们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三、微信公众号的“策展”界定

笔者认为,微文化时代的“策展”是指借助互联网进行图文编排、点赞打卡、影音分享、评论互动等进而表达自我的行为⑧。微信公众号即为这样一个“策展”的网络平台,其运营者、参与者都是“策展人”:运营者通过“推送”可展示自我,受众通过“关注”可获取信息,通过“点赞”可表达认同,通过“评论”可及时互动。此外,笔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一下微信公众号的“策展”与营销、汇聚、创造等概念的不同。

(一)策展VS营销

很多人通过微信公众号的策展进行营销,不可否认,策展的确有利于商品销售,但核心旨意却与营销相去甚远。营销的掌控权在传送方,它比较注重互动情境的营造和用户口碑的传播,主要利用科学技术或人际关系创造、复制、发散热点和话题,让人们通过参与及分享对商品或服务产生购买欲望;而策展则是以社交性为出发点,策展人十分享受与他人分享、互动的乐趣,其目的的达成需要传送方和接收方彼此配合,两者地位平等,且策展的最终结果相比之下不可控。

(二)策展VS汇聚

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策展”呈现内容的方式,与各种搜索引擎的信息检索结果“汇聚”有较大不同。福瑞(Forry)认为“汇聚”总是机械化的(automated)、有参考数据作为标准、整体相对固定的(static);而策展则是人工(manual task)与机器的相互配合,既有已定的机械化编辑标准,又有人工参与的出版内容⑨。而且,策展更突出“用户解读”和“意义重构”。罗森鲍姆指出,如果缺少策展,计算机汇聚的各种信息和数据都将沦为缺乏质性(qualitative)组织的东西,因为它们只能呈现数据却无法告诉人们内在的脉络关系⑩。

(三)策展VS创造

策展不同于创造。创造强调从无到有,是一种有意识的、探索性的、独特性的活动;而策展往往是在他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过滤、筛选和重组,进而向受众传达有意义的内容。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知识平台,其内容呈现都经过了使用者的筛选,因此笔者更愿意称之为“策展”。伴随策展而生的,有时会出现新的解读、思维和事物,但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创造它们,而是为了在策展过程中享受它们的形成过程。

四、结语

微文化已经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当前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可说是方兴未艾,许多讨论尚未尘埃落定。笔者认为,微信公众号是一个策划展示即“策展”的平台,而如今的策展已经超越了美术展览的范畴。关于微信还有不少有趣的研究角度,例如朋友圈展示、表情符号、社交文化、关系美学、小程序,等等。此外,目前国内学者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多为应用层面,哲学高度的思考尤为欠缺,故笔者期待更多学者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分析。

注释:

①于⑧陈冰心.微文化生态下个人类微信公众号的策展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6(15):3-4.

③[英]贝丽尔·格雷厄姆,萨拉·库克.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M].龙星如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85.

④柴阳丽.网络时代的“内容策展”及其教育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85-89.

⑤⑩[美]史蒂芬·罗森鲍姆.为什么搜寻将被淘汰(Curation nation)[M].黄贝玲 译.台北: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12:20-21.

⑥⑦[日]佐佐木俊尚.策展时代[M].沈泱,沈美华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42,173.

⑨Clinton Forry(2009,November 10).Content Curation versus Content Aggregation:A Velvet Mr.T Painting.Retrieved April 15,2017 from http://www.content-ment.com/2009/11/curation-versus-aggregation.html

猜你喜欢

策展社交公众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关于策展
公众号5月热榜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2017 艺术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