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后武林时空”的艺术建构
——以徐皓峰电影《师父》为例

2018-04-02李嫣然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武林武侠师父

□ 李嫣然

一、我国武侠电影概况及现实思考

(一)侠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武侠电影发展概况

武侠电影是我国特有的类型电影,其诞生离不开武侠文化。中国的侠文化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①司马迁对游侠的记述,给武侠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贵资源与范例。此后,又有班固《后汉书》中关于游侠的人物传记;唐人传奇和宋人话本中多为短篇的剑侠故事;到明清之际,《水浒传》《三侠五义》等长篇武侠、公案小说曾风靡一时。

民国时期,武侠文学蕴藏的审美理想转变为对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担忧。该时期的武侠文学常常歌颂“以武术救国”的观念,鼓励人们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完成对性格和品德的磨练,从而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②

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武侠片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巨流下逐渐复苏,以《神秘的大佛》为先声,相继上映了《少林寺》《武林志》《黄河大侠》等影片,与港台武侠片风格相异却相互辉映,武侠电影走向形式多元化的新高潮。进入新世纪,以张艺谋的《英雄》、徐克的《龙门飞甲》、李安的《卧虎藏龙》为代表的武侠新影像均获得较高的票房和声誉。

(二)我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势态与现实思考

以中国“儒释道”的精神内涵为创作依托,武侠电影从内到外都散发着浓厚深远的传统文化底蕴。但是,我国武侠电影作为华语电影进军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商业化的烙印。武侠电影从风靡之日起便走上了“大制作、高产出”的道路,特别是伴随着电影业的繁荣,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断强化影像奇观效果,消解暴力的表现形式趋向世俗化、大众化。我们开始思考,在武侠电影为世界影坛增色、为我国电影产业赢得高收益的背后,在一味满足受众视觉冲击的感官享受之余,中国武侠电影似乎陷入了一个固有的范式之中,其实质性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我们不禁期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电影能够有一个新的飞跃。

二、“后武林时空”的艺术建构

(一)何为“后武林时空”

近几年的武侠电影中出现了如《一代宗师》《师父》等几部颠覆传统武侠片的力作,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褪去华丽的外衣,没有宏大的拼杀场面,没有上天入地的神化效果,取而代之的是还原本真的武林生活,是浸入人心的精神思辨。

这样独具特色的武林世界,笔者将它称为“后武林时空”。其“后”就在于这是一个无特效炫技的江湖,时空表现趋向最真实的环境,且一改以往令人眼花缭乱的“暴雨剪辑”方式,以长镜头延长时空距离,打造出一方虽不具“暴风雨”般的视觉冲击力,却经久耐看的影像空间。电影叙事进程主要受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影响,使人看到一个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武林环境。本文以徐皓峰的电影《师父》为例,阐述独具特色的“后武林时空”。

(二)《师父》中“后武林时空”建构特色

1.非二元论的现实叙事

传统武侠电影的叙事核心最终都将回归正邪对抗的二元对立中,剧情往往随着故事冲突被推向高潮,最终“善”战胜“恶”,这样的设定显然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侠”的内涵,突出的正面形象使观众自然地站到侠士一列,在“以善制恶”的对抗中大呼过瘾。

而《师父》中,这关键的正义与邪恶对峙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真实世界中的人性本质。影片中的天津城已变为个人名誉与野心的战场,主人公陈识为完成师父遗愿,光大咏春拳,有他善的一面;而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利用街边小混耿良辰和餐厅女侍赵国卉,这又是他恶的一面。他在自己的欲望和良知中徘徊,原本象征正义的武术,成为了浸透自身私欲的手段。本片摒弃了二元论的正邪对抗,更关注个人情感化的精神思辨。最终,在情感纠葛、生死劫难中,陈识对夫妻深情、师徒恩义了然于心,这份情感转变的精心描绘也让观众从不解诧异升华为震撼与感动。

2.镜头语言还原真实武林

我国武侠电影在视觉影像层面形成的标志性剪辑语法一般被称作“暴雨剪辑”,这是通过缩小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使本来单个的、间断的电影镜头形成一种完整连续的影像语言。这样快速密集的剪辑会形成连续不断的影像激流,给观众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炫目的视觉冲击从武侠电影诞生之初就是一大亮点,然而,“暴雨剪辑”并未在《师父》当中体现,这一点也增强了影片在感官上的真实性。导演徐皓峰的武打形态是,剔除血污狼狈的修饰,顺着拳理拍。拳理——运动的道理和制敌的道理,以“打得有理,赢得漂亮”作为镜头设计的标准。③这一点在《师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徐皓峰自己所言:“想让武打呈现出古典建筑的理性。”动作有理有据,尤其让熟稔诗意武侠、特效武侠电影的观众看得血脉喷张。

3.立足武术文化的真实演绎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哲学流派对君子之性的概括为“善悟”和“有度”,中国武术也同样如此,“点到为止”“礼让”等就是有度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格理想深刻影响了习武人的价值取向。④这一点于《师父》中表现为陈识开宗立派的“尚武精神”,在对抗中只伤人不杀人的“武德”,颠覆了许多武侠影片中奸诈狡猾的伎俩,让我们看到了最本真的武林规矩。陈识要对抗的不是外国侵略者,而是要为门派打出一方天地,打不是“蛮”打,立派也是立世,武术文化的背后蕴藏着我国儒家哲学和道德传统。

此外,非武术演员的专业化演绎也是本片立足武术文化的真实所在。早在电影《七剑》的武打设计上就已经有了新尝试,如尽量在写实、符合物理学的基础上达到传奇、凌厉的效果,但多因主角不会武功,在武打上也更多利用剪辑,创造出迅捷的武打场面。⑤而《师父》的武打动作则全由演员自身驾驭,廖凡为拍摄该片“闭关”两月苦练拳法,开机前累计练功720小时;宋阳被导演送去泰安的武术学校专门学习;一些非主要角色也都是亲身上阵,完全没有使用替身。

三、“作者导演”驱动武侠电影的创新

作者电影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随着“新浪潮”登上电影舞台,现代主义电影运动也被推向高潮。此时,强调艺术家个性与创造性的“作者电影”应运而生。巴黎《电影手册》发表特吕弗的文章《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正式提出“导演中心、编导合一”的“作者策略”,强调电影是导演个人化的自我表现形式。⑥

电影《师父》上映后的广受好评与其导演徐皓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徐皓峰成为导演前,曾是一名武侠小说家和编剧,其《逝去的武林》开创了中国武侠纪实文学的先锋,随后由其同名小说改编的《道士下山》被陈凯歌搬上银幕。纵观《师父》,每一个精心编排的场面都不是为动作而动作的“无源之水”,它们时刻受控于人物个性的塑造,服务于人物思想、情绪和内心矛盾的刻画,成为精神内涵表达统领下影像的有机组成部分。

徐皓峰在镜头表达中的新尝试,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崭新的武侠世界,其创作意识赋予了影片以鲜明的“作者”风范,强烈的导演风格也打造出一方独具魅力的后武林时空。

四、结语

武侠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以电影形式呈现后,成为一代又一代观众心目中的经典。随着受众品位的提升,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已不能满足现今的电影市场,如何能促进我国武侠电影的再度崛起值得我们思考。武侠文化的传递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徐皓峰的《师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规矩、有原则、有真情的武侠世界,“后武林时空”的建构给我国类型片创作带来了新鲜血液,为武侠电影的再度崛起贡献了杰出力量。

注释:

①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②郅季炘.论民国武侠文学的审美理想与传统武术精神[J].语文建设,2014(20):57-58.

③徐皓峰.坐看重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6.

④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9.

⑤小飞.再弹一弦江湖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1.

⑥吴琼.影片分析:华语武侠电影文本细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3.

猜你喜欢

武林武侠师父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人生加减法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叮铃铃,叮铃铃
云山之间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