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动画民族化下戏曲艺术的借鉴探析

2018-04-02徐碧涵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化脸谱戏曲

□ 徐碧涵

一、戏曲艺术与中国动画的渊源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以其丰富的剧种剧目以及独到的表演体系、表演技艺,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浓厚的民族色彩。

戏曲艺术在中国动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期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期,“中国学派”动画艺术风格派生,戏曲艺术则被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被中国动画所借鉴,并得到了世界动画的肯定。如《骄傲的将军》,是在动画形式民族化的形成阶段较早融入戏曲元素的一部动画,创作上大量借鉴京剧艺术,吸取戏曲程式化表演模式,摒弃传统美术片文化守成的桎梏,被誉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不久,另一部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再一次借鉴戏曲元素,在扮相造型、动作设计上都达到高度的审美性,成功地将动画形式民族化推向成熟。之后《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作品中的表现形式都相继借鉴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使戏曲艺术在中国动画民族化的道路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戏曲艺术与中国动画的渊源也离不开动画师的艺术修养,离不开当时大的文化环境。戏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看戏是一种重要的大众文化活动,许多动画师都深受戏曲艺术的熏陶,对戏中的故事、身段、动作等都非常熟悉,具备一定的戏曲艺术修养。

从动画创作的历史实践以及人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来看,中国动画与戏曲艺术有着颇深的渊源,中国动画吸纳中国戏曲艺术是历史的、美学的选择。

二、中国动画吸纳戏曲艺术的切入点

中国动画吸纳戏曲艺术构建新的艺术形式,将戏曲符号语言植入自身艺术体系时,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总结归纳出一条基本规律,并且这一规律能够反映民族的审美意识,人们凭借自身的审美经验,认可并接受这种新艺术形式。

然而,戏曲艺术与中国动画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合并,而是两种艺术互融后的创造。若要将戏曲艺术的精髓自然地融入到动画中,需要对二者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二者的共性,在这层基础上真正找到切入点。

中国戏曲艺术,通过歌曲、动作、舞蹈手段呈现故事情节、传达思想,其丰富的形式美感也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戏曲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经艺术加工的艺术形式,具有虚拟性,为人物活动、情节演变、矛盾冲突等创造背景环境,对表演的场景与内容都概括处理,“扬鞭以代马,摇桨以代船”,通常强调写意与象征意味。

动画本身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动画的角色、情节一般由动画师虚拟出来,具有丰富的想象与创造性,动画角色表演善于依靠夸张、抽象的动作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表现内心情感,以使观众产生共鸣。这些与戏曲对“形式”的特殊关照有一定相似性。

二者相比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但都是对生活的概括与提炼,经艺术化处理后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虚拟并注重形式美感,这为动画吸纳戏曲元素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如何选择戏曲元素,并恰当地融入这一形式,则需要在两者间进行整合与创新。

动画借鉴、吸纳戏曲艺术,将戏曲元素植入动画创作的过程其实是对艺术语言重构的过程,是一个提取、融合、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语言重构的过程中,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过度借鉴,要对戏曲符号进行筛选,提取动画所需要的符号形式或者能够融入动画的戏曲元素,并根据各自不同的表演规律,做出调整,在两者间进行协调,最后成为动画创作中的语言。

三、戏曲元素在民族动画中的借鉴

中国动画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借鉴,从几大戏曲语言中比较,将重点放在戏曲造型、表演方面。

(一)人物扮相——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长期沉淀下来的精华,戏曲脸谱不仅具有装饰审美性的特点,还有一定的符号意义,是一种“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用以分辨忠奸美丑,表达人的观念,加强舞台气氛,是植入动画影响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脸谱是审美与象征的结合,在审美性上,戏曲脸谱多取形于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自然形态,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装饰化。用鲜明绚丽的色彩、犀利流畅的线条组织成面部图案,勾画在戏曲人物脸部,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动画角色设计学习借鉴戏曲脸谱这一特点,在角色造型设计上,对角色造型的边线加粗,增加线条元素,并根据自身特性做出调整与动画形式相结合,改变了戏曲舞台上真人脸部化妆的立体感,向平面装饰性靠近。

在符号象征性上,脸谱有着一定的象征内涵,红色象征忠义、耿直,如“三国戏”里的关羽;黑色脸谱代表勇猛,如包拯、张飞;白色脸谱象征奸诈多疑,如曹操;黄色脸谱象征勇猛、暴躁等。脸谱图案也变化多端,有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等,如包拯的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姜维额头的阴阳图,代表神机妙算。脸谱通过造型和颜色、图案,开宗明义地传达着人物的性格和道德伦理,其象征意义已深入人们的审美经验,成为一种民族审美习惯。

戏曲脸谱对人物的面部造型来说不能只是简单的植入,需要根据脸谱特点,按照动画语言、规律的要求做出调整,在吸纳其装饰性的同时,平衡象征性,更多的要做到“取其形,传其神”。

(二)程式化——动作表演

动画中的动作设计往往以表达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为主。动画师根据导演意图创造动画角色,所以在动作表演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依照客观存在的物体,也可以是完全虚构的超现实存在。

戏曲表演同样,“取形”于日常自然形态,“变形”于舞台艺术。戏曲人将现实生活中的动作,按照戏曲审美的原则进行提炼、概括,演员再根据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组合程式化动作符号。戏曲与动画的动作都具有夸张性、虚拟性的特点,这些正是戏曲动作程式得以在动画中运用的可行性基础。

戏曲动作程式化具有舞蹈化的美感,减弱了它的舞蹈特性,进行提炼,为突出表现人物特征与情绪,动作夸张且富有节奏感,达到了形与神结合的审美意味。舞蹈化的程式动作在植入动画影片中,不仅能增加视觉画面的美感,更能够发挥抒情性作用,营造出意境。如王国维所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还体现出以“虚”作“实”,在情景设定中,不能将现实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许多情境需要演员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程式化的动作表达,舍其形似而取其神似,传神重于写形。

四、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传承与创新

目前中国式动画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从美国版的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的反响上看,中国元素正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动画自身也在渐渐走出低迷期,《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动画电影也逐渐走向世界。中国动画必须走民族化的动画发展之路,必须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对于动画中融入戏曲艺术的运用规律还需要大量创作实践的总结,切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的动画形式,失去动画的民族性,要注重在当代动画创作的语境下,对动画中借鉴戏曲艺术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表现方式,契合当今观众的审美趣味,打造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动画影片。

唯有建立在文化传承性、语言国际化、当代审美性的基础上,中国动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才是实现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有效途径。

1.于冰.动画角色表演对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借鉴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

2.徐坤.“中国学派”动画的内涵建构——以传统戏曲对动画的影响为例[J].当代电影,2014(10):188-191.

3.任占涛.动画形式的民族化:中国动画戏曲元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艾红,胡媛媛.“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民族风格探析[J].电影文学,2010(06):42-43.

猜你喜欢

民族化脸谱戏曲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帖脸谱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做个脸谱迎『六一』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灶王爷的“脸谱”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