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专业精神 打造美好荧屏
——以电视民生新闻为例

2018-04-02刘罗玉王冠楠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民生专业

□ 刘罗玉 王冠楠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对电视新闻生产而言,必须改粗放为集约,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要对新闻产品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追求。虽然当前广电节目低俗化现象经不断整治,总体已呈改善之势。但是,电视新闻报道领域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当下民生新闻的困境

我国电视事业发展中,存在大量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重复投入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浪费。同时,由于各级电视台之间的无序竞争,相互瓜分观众群,致使覆盖效益降低,部分市县台为维持生计,曾让盗版横行。以新闻立台的电视台,受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无序竞争影响的,不止是电视剧,也包括新闻节目本身,尤其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电视民生新闻对电视新闻的繁荣曾经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民生新闻的粗劣与不足,当下已经暴露无遗。

一是内容上的困境。民生新闻栏目内容大致包括:灾难与突发性报道,例如火灾、车祸;物质与情感的诉求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揭丑报道,亦称舆论监督类报道。新闻报道雷同,会导致大量雷同节目出现,节目的报道形式、风格和题材相似,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不仅降低节目影响力、收视率,而且会让节目之间产生不良竞争,加上新媒体的冲击,短、平、快的快餐式新闻产品,让电视新闻产品缺失了对深度新闻内容的挖掘,让新闻价值大打折扣。

二是制作上的困境。电视民生新闻的无序竞争,让“投入少”成为关键的制胜点。而“投入少”不仅仅是物力,也包括人力。在新闻制作工艺上,强调“单兵作战”与“一兵多能”,即一个新闻事件派一名电视记者,既负责画面拍摄与采访,也负责文稿撰写与编辑,甚至不仅仅为电视供稿,而且要给广播、网络等媒介供稿。毫无疑问,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高压面前有爆发的可能,对于简单的资讯,熟练的新闻从业者也能胜任,但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做法不仅缺乏科学性,还降低了电视从业者制作的专业性。当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广告额总体在下降,部分媒体甚至是断崖式下跌,这种不专业的行为不仅没有改观,反而在加剧。

三是人才上的困境。受“新闻无学”思想的影响,电视民生新闻领域普遍存在对“专业”的不尊重,而电视表达的是一套复杂的符号体系,从节目本身来说,片头、片花、新闻作品的现场声、主持人的配音、采访人的声音运用、画面的构图、剪辑等,都是电视表达的符号,甚至包括演播室的设计、主持人的着装、语态等也是电视表达的重要符号,实际上每个元素本身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是粗放的,外行充专业,更可怕的是,这种不专业却成为电视新闻荧屏中的主流,大行其道。

四是公信力的困境。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真实性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相较于其他形式的媒介,例如报纸、广播和网络,电视有其复杂的符号系统,需要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的同时,还在消耗着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对公众的冲击力更大,产生的影响也更加明显。但北京“纸包子”事件就明确告诉受众,电视上看到的新闻报道也未必是真实的,而在当下,为了追求时效,不当选用网络新闻,甚至不严加审核就加以播放,严重影响电视的公信力。

二、改善电视民生新闻现状的举措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生活的质量,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有发自生命内部的召唤。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都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除此之外,马斯洛还提出两种需要,即认知、理解的需要与审美的需要。关于审美的需要,他举例说,当我们看到一个蓬头垢面、衣衫破烂、浑身污秽不堪的流浪汉,或者歪嘴斜眼、满眼眼屎、鼻涕流诞的丑乞丐,大概都会本能地产生远远避开的冲动,而整洁淡雅的房间比那凌乱肮脏的房间令人觉得舒服,这就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较高级的需要——审美的生存需要。①电视民生新闻的粗劣与不足与我国受众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对文化需求的审美追求存在着价值的背离,即受众的审美需求将越高,而电视民生新闻的荧屏表现却存在诸多不足。

要改变当下的不利局面,笔者认为首先就要呼唤专业精神。所谓“专业”指的是,以特定知识系统为基础的从业领域,进入该领域必须习得这些专门知识,获取相应的操作技能,并以此评估工作成绩。对于新闻业来说,因为要呈现大千世界,它还需要新闻从业者专长于某一领域,成为该领域某种程度的“专家”,即一专多能,以实现报道的高质量、高水准。除了这些专门知识、技能、操作过程和评判标准外,还包括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归根结底,对“专业”的追求就是对荧屏的“美”的追求,对节目品质的追求。“专业精神”体现在电视新闻节目的每一个元素,对新闻真实性的执着坚守,用工匠的精神对待画面的拍摄、剪辑与声音元素的运用等。从整个生产流程上说,也要体现对“专业精神”的尊重与追求,强调时效,却也要对新闻事件的本身有全盘的思量和深度的挖掘。在电视新闻作品的审核上,应加强内容把关,对粗陋的作品说不,规范和引导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其次就是不要自乱阵脚,坚持内容为王。面对新媒体冲击,部分电视媒体自乱阵脚,加上收视率的不当评价体系的引导,“电视将死”与“电视机将死”的争论又不绝于耳,叠加著名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转行,使得电视新闻从业者的不安情绪躁动,本来可以内容取胜的电视,却背离内容为主的原则。相反地,部分电视媒体还沾上了网络媒体的粗糙、低俗、不专业。需要重申的是,电视新闻作为向社会公众传播价值取向的媒介,传播的主体依然是社会的主流媒体,重要地位仍然没有被取代。当下,电视媒体需要的是主动作为,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要自乱阵脚,只是第一步。在坚持内容为主的原则下,还要对内容“美”负责,好“看”才是硬道理,而好“看”不仅是内容“美”,还包括形式“美”,如画面美、视角美、语言美等。

第三,打造专业的新闻团队。传统观点认为,新闻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也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最初的新闻工作者多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员或工人、学徒,甚至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但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政治家办报、办台”的原则,客观上对记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有所促进。但是,从社会运作层面来说,一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历来都不是政府或者法律所赋予的,而是这个职业本身在大众面前所呈现的社会期待。在如今媒体竞争白热化的趋势下,只有专业才有机会。理论上,人人都是记者,但是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专业的“记者”,尤其是一名“电视新闻记者”。而对于一个电视新闻团队来说,专业建设将不可或缺。

三、结语

让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担当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充分体现新闻的价值,自觉履行用正确舆论引领人的使命,珍视品牌、品位和品质,才能让新闻作品和新闻节目编织出更新、更美的媒体风景,打造新闻的美好荧屏。

注释:

①[美]马斯洛.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成明 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289.

1.李欣.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美学的挑战与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17(4).

2.彭增军.因品质得专业:人人新闻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J].新闻记者,2017(11).

3.金梅花.探究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发展的新思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7(21).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民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