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研究
——以湖南新邵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为例

2018-04-02吕雄峰石光明陈小云陈昀

防护林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邵县水洞名胜区

吕雄峰,石光明,陈小云,陈昀

(1.新邵县林业局,湖南 邵阳 422900;2.新邵县龙山国有林场,湖南 邵阳 422925)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对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1]。白水洞风景名胜区2012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本文侧重白水洞景区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以期为该景区乃至其他同类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基本概况

湖南新邵白水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白水洞景区”),地处湘中腹地新邵县,由白水洞、白云岩、资江小三峡三个景区组成,域内面积125.41 km2。是集峡谷、溶洞、瀑布等自然景观与寺庙、道观、民俗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其中有一级旅游资源单体33个,二级旅游资源单体36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26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2个,核心景区坐落在严塘镇白水村[3]。白水洞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早在明代就是享誉湘中的旅游胜地;清咸丰年间,杨太灏著有《白水洞游记》、李厚培著有《白水洞纪胜集》、《白水洞碑记》流传至今,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多有赞咏。

2 建设条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优势S(Strengths)、劣势W(Weaknesses)、机遇O(Opportunities)和威胁T(Threats)4个方面,由美国学者海因茨·韦里克(Heinz-Weihric)首次提出[4-6]。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才引进该分析法并用于旅游规划中,目前已得到广泛运用[7,8]。

2.1 优势

2.1.1 资源优势 白水洞景区由峡谷地貌、崩塌堆积地貌与流水侵蚀地貌集合而成,境内四季分明,冬暖夏凉;白龙洞堂皇富丽,宛如地下宫殿,人称亚洲一绝;佛教圣地白云岩香客云集,可与南岳媲美;武士崖、仙人巷鬼斧神工,骆驼峰、卓笔峰独具一格;资江小三峡赛过长江小三峡;澄潭瀑布、飞虹瀑布、水帘洞瀑布、七仙瀑布、白泉挂壁等,如带如缎,奔流千仞;古化石、古建筑、石墓葬、古寺院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周叔川、李抱一、樊锥、张干、李芬、岳森、刘策成、廖耀湘、肖贞堂等名人辈出,英才济济,使家乡热土熠然增辉。

2.1.2 区位优势 白水洞景区距新邵县城10 km、邵阳市20 km;距国道G207、二广高速6 km,距沪昆高铁邵阳北站40 km,距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娄底市、衡阳市均在3h车程以内,对外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2.1.3 环境优势 白水洞景区周边无工业和矿业污染源,区内林木葱郁,植被丰富,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声环境常年稳定在Ⅰ类范围。

2.1.4 政策优势 森林生态旅游是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它可带动交通、通讯、建筑、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新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白水洞景区的建设,将其列为重点项目,为白水洞景区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

2.2 劣势

2.2.1 资源单体品级不高 由于高山峡谷的屏蔽作用,白水洞景区受外界的干扰较少,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但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与外部景区比,缺乏标志意义上的主景源,景区活动项目单调,资源单体凸显品级不高,竞争不具优势。

2.2.2 基础设施薄弱 景区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方面问题凸显,如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住宿、餐饮、娱乐不太匹配,数字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门票经济”依然是景区旅游发展的主导模式,本来对于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甚少,更谈不上对数字景区向智慧景区转型的探讨[9-11],景区的硬软件设施,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

2.2.3 宣传力度不够 白水洞自然、人文景观富足,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因而缺乏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以致游客稀少,无法形成规模,阻碍了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2.3 机遇

2.3.1 顶层设计开创机遇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心为人民谋福祉。2013年,国家林业局划定了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生态保护红线,强调务必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2.3.2 地方紧跟共创机遇 湖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文件,对森林、湿地等生态保护红线有了严格的指标规定,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邵阳市着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3.3 主体顺势抢抓机遇 新邵县顺势而为,确立了“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吹响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的奋进号角,扎实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制定了《白水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自此“一区一法”顺应而生;整体招商、单独招商等融资活动风生水起,助力景区建设进程。

2.4 威胁

2.4.1 开发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增大 白水洞景区作为省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重要的自然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每一个国民的应尽职责。其作为国家稀有的自然资源,应严格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

2.4.2 市场主体适应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旅游业整体发展速度的加快,带动了旅游主题和形式、旅游产品更新、行业结构调整、目标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和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旅游活动、旅游服务等旅游需求的深层次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旅游业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拉抬了行业创新的难度和门槛,增大了行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旅游市场面临着新的挑战。

2.4.3 保护与管理经验缺乏 风景名胜区归属于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有限,资金筹措仍需以森林生态景观资源为依托进行融资,森林生态旅游保护和管理经验着实缺乏。

3 开发对策

通过对白水洞景区的SWOT分析,对其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如何辨证施治,从战略高度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12]。借此,重点围绕景区管理、景区市场营销、景区人力资源管理与相关利益主体等方面提出相应战略对策[13]。

3.1 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对白水洞管理处的主要负责人聘任,要求政治合格,敢于担当,坚持唯才是举,优中选优;内设股室人员的选配要优化组合,配备懂本行、负责任的技术骨干;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任管理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确保科学高效履职,景区管理有序。

3.2 营造旅游休闲的大环境

切实营造旅游休闲的大环境,特别是旅游者的消费环境、旅游企业的经营环境、社会资金的投资环境、旅游管理的行政环境。推广外地旅游管理单位的宝贵经验,譬如浙江省的旅游发展经验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与代表性[14],值得学习和借鉴。加强区域和行业合作,将白水洞景区融入大湘西景区,与旅行社携手合作,力求市场开放、资源共享、客源互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3 坚持人性化的管理服务

白水洞景区开发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游人的感受,使游客在旅游休闲中倍感方便、舒适、自然、快乐,务必做好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工作。

3.4 着力人才队伍培养

制定旅游人才开发规划,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建立高效激励机制,确保“招得来、留得住”;探索绩效考评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3.5 深化社区合作

动员和鼓励当地居民“融入景区、参与开发、互利共赢”,为景区旅游建设“锦上添花”,增加区域综合价值,以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景区与社区合作,由景区提供旅游休闲服务,社区保障食宿接待,确保游客有序分流,实现“区内游,区外住”的服务目标[15],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为终极目标。

4 结语

运用SWOT分析法,对白水洞景区的旅游发展进行初步剖析,其宗旨是要把白水洞景区建成湘中地区乃至中南地区的休闲腹地、崀山的后花园。致力突出自身特色,塑造美好形象,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拓展市场,切实保障白水洞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新邵县水洞名胜区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篮球小将赛场竞技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届“本溪水洞杯”中小学生征文比赛启事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溪洛渡水电站尾水洞明满流交替研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究
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及效应分析——以湖南省道县和新邵县为例
贝卡造句?
本溪水洞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