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第三人效果在网络传播中的体现

2018-04-01王梓帆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戴维森水军传单

王梓帆(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1.绪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播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了“第三人效果”,自该理论提出,引起了新闻学界的广泛关注。至今,该理论都是新闻学核心期刊甚至是国际科学期刊所关注的传播学理论焦点,它与拟态环境、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一起并列为新闻学界研究出现频率最高的理论。

当今环境下,在国内环境方面,学者对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理解还停留在知识解构的层面,相关性研究也只是对理论的再次分析。大多数研究没有把理论与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结合起来,也没有实质性的数据分析,还停留在接收西方理论的水平上。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其实,第三人效果也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三人效果在提出时间来看,可以归为新式观点。把第三人效果作为今后我国传播学发展研究的重点,可以从根本上完善第三人效果理论体系,系统地验证第三人效果对于真实事例的适用性,以预测传播学现象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明确走向。

2.认识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由美国社会传播学学者戴维森在1983年时发表的《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正式提出。在这篇论文中,戴维森借由一个典型的事例叙述了第三人效果的具体表现。二战时,有一个同时被美国黑人和美国白人驻扎的小岛,日本人为了争夺这座岛屿的和平权利,在小岛上空空投传单。传单的内容旨在对黑人强调,这是一场针对白人士兵的战争,黑人士兵与白人没有瓜葛,可以选择撤离。传单的内容看似是直接针对黑人士兵,使黑人士兵撤离。但是同样看到了传单内容的白人士兵却处于保护自己的目的率先撤离了。无形中达到了日本军方的目的。根据戴维森这个简单的事例我们可以知道,第三人效果指的就是,当人们接触到说服行意图的传播信息时,无意中会认为该信息造成的影响会对“他”更为强烈,而“我”在这样一个处境中并不会遭受很大影响。其实,不管人们所受影响程度高低,第三人效果本身就是一个说服性传播,传播只要一发生,受传者就会采取某些应对措施。

3.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的形成取决于受众的受教育程度、心理距离以及人口学特征因素。在网络环境中,受众都是隐蔽在网络中的芸芸众生,因此人口学特征因素(性别、年龄层等)会大大降低,而受教育程度以及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会成为在网络环境中影响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因素。

当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一件网络传播新闻的认知将会更加的全面和理性,此时第三人效果在受众趋于理性的同时必然受到影响。心理距离也是影响第三人效果在网络传播中的一个因素,第一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地理的、心理的距离越远,“第三人效果”愈加明显。

在网络传播中,人们利用第三人效果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事例比比皆是。就宏观层面来说,现如今最典型的利用第三人效果的宣发方式莫过于“水军”的使用,“水军”指的是一群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他们活跃于微博、豆瓣、天涯论坛等大型门户网站中,通过伪装成普通的网民或者消费者,发表一些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话语,来影响他人的决定。虽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水军”受雇于网络推手,但在“水军”发表言论的过程中,有些分辨意识低的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同化心理,认为他们所持有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别人却很容易在媒介力量的驱使下改变自己的主意。

其次,近两年“人肉搜索”也是网络传播中利用第三人效果的典型案例。“人肉搜索”指的是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辨别真伪,部分又基于通过匿名知情人提供数据的方式去搜集对於特定的人或者事的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网络刚刚盛行的年代,“人肉搜索”在网友心目中带有一定正义感,但随着网民素质的提升,网民们逐渐意识到“人肉搜索”的方式会给当事人造成隐私上的伤害,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随后网民们又呼吁停止这一行为。其实,这是受众经由第三人效果认知所造成的,受众通过网络接触到诸多有负面效应的“人肉搜索”时间后倾向于认为其他人往往看不到“人肉搜索”的危害性或抵不住其强大功能的诱惑,但自己是清醒的,为了保护其他人,处于公益性采取对“人肉搜索”的限制。

猜你喜欢

戴维森水军传单
老年危机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资深“水军”揭秘行业潜规则
网络水军
发传单
风的兼差
水军
水军的前世今生
从戴维森语言交流的“三角测量”模式看翻译的主体间性
致富也是和穷人一起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