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高校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研究
——基于SECI视角

2018-04-01

生产力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高校教师

王 鸥

(甘肃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问题的提出

(一)甘肃省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现状

甘肃地处我国的西北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属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高校研究实力受人才、资金和整体环境的制约,本来在多个方面都还有欠缺,体现在科学研究、知识管理、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在这些弱项中,尤其是知识管理机制较为缺乏,受限于管理水平、管理模式和职业素养等多种因素,人才队伍之间的相互交流不够充分,尚未形成交流和协作的氛围。甘肃省的高校教师之间,尤其是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需要进行充分的知识共享和交流的高校的科研团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知识管理与交流由于地域条件限制比较少,但是通过各种公开课、观摩教学等方式,中小学教师还能有一定形式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甘肃高校教师尤其是承担有很多科研任务的教师,很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听其他老师上课、上公开课等方面。并且,高校教学科研团队自身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松散,缺乏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加上越是自我觉得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越是不容易与其他人敞开心扉来探索交流,存在着“文人相轻”的流弊。目前的教师共同体仅仅限于教师工会、学科教学等一些正式的组织,鲜见专门的科研兴趣之类的教师联盟、学会等交流团体。

(二)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难题

通俗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对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播和分享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安排。其中,知识获取是一个关键的起始环节。就知识获取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大家熟悉的说法即为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直接知识即可以通过自身的研究和探索来获得,间接知识即需要通过学习前人或他人的经验和成果来获取,即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知识本身来说,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主要是以书面文字、公式、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达;而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则很难以文字等方式表述出来,但大量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现为各种经验智慧,非规范化、个体特征明显,但是一直在指导我们的行动。这种知识称之为隐性知识,由波兰尼在1958年提出,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目前,甘肃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在很多层面和细节上还存在欠缺,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大量共享交流的程度,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隐性知识,更没有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互相探讨交流的氛围。具体来说,甘肃高校教师知识管理还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知识获取渠道比较落后;知识存储方式还很单一;知识分享意愿不高;知识应用能力还比较缺乏;知识创新能力还存在不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比如教师本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匮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模糊以及职业认同感低微,这样就导致了高校教师自身知识管理动力缺乏。同时,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在甘肃高校中同样存在,即管理体制还比较僵化、高校文化行政倾向、高校的科研平台支撑不够等。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知识管理能力不足,难以进行知识共享。如何发挥高校教师科研团体整体力量,不断健全和完善知识管理体制,同时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机制,将散落在各个教师个体身上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并充分共享,是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相关研究

(一)对隐性知识定义

隐性知识是一种形成和运用过程都不受到个人主观意志控制的知识,是在个体下意识层面自发形成的。从名称来看,就是那些隐藏的、难以外露的和难以描述的知识,因此更加难以进行共享和传播。波兰尼指出,尽管很多时候隐性知识会以习惯、诀窍、灵感等形式出现,但并非一种神秘的经验。典型的隐性知识是指,在给定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人们自身无法对这种知识用语言或文字部分或全部编码。这里面包括了四个特点:(1)个体自身不能用语言文字编码,但不代表别人不能。此外,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不能编码,不表明将来有了足够的条件许可,也不可以进行编码。这也预示了隐性知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显性化。(2)隐性知识有高度的个体特征,存在于个体之中。(3)隐性知识的情景化程度高,换了一个时空条件就不一定是这个样子。(4)隐性知识很难在个体之间转移,其转移成本很高。要想将隐性知识进行传播和转移,必须首先将其显性化,即转变成可描述、可记录、可复制的形式。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

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显性化方法、传播模型和技术途径等多个方面。其中,显性化研究里最重要的理论是SECI模型(下文将详细介绍)。SECI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指出了知识转化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系统化和概念化的东西,指出知识能够从个体化转向组织共享,并且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让隐性知识显性化有章可循。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需要将本来只有自身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交流、交换的方式,与团队的其他人或其他团队进行互相学习和提高,从而达到整体知识水平提升的效果。具体来说,高校教师可以将其他教师已经充分显性化了的教学知识和科研成果,经过一定的学习,成为自身的知识,并与原来的知识体系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真正做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这种知识的融合不仅仅是各个知识要素的叠加,而是充分将个人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后提炼加工,形成能共享能推广的显性知识,从而整体上提高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效率。

三、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因素及其关系

(一)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因素

作为高知团体,高校教师拥有的知识很多是一种直觉的默会知识,大部分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智慧、诀窍等,其中既包括了一些教学经验、学术心得,也包括了个人的特长、直觉和预感等。这些隐性知识是教师自身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教师在本专业方面的资深程度,随着教学科研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不断精进。

从组织层面来说,影响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个人品质和能力、教师对组织制度的信任、教师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关系以及各个组织之间的沟通和竞争氛围等。此外,科研团队的目标也是一种影响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团队的目标经常会起到一种引领和促进的作用,激励科研团队的成员将知识进行共享和复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新的知识。

从个人层面讲,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情感距离等。因为在高校科研团队中,教师之间的个人接触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知识共享方式。从团队领导个人层面来说,领导风格也对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领导者是一种开放、共享的风格,则科研团队成员也会不吝于知识共享,愿意与其他的教师进行信息交换;如果领导者是一种保守、苛求的风格,则科研团队成员要么担心知识分享会带来自身利益损害,要么会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而不敢大胆分享自己的知识成果。

从知识共享意愿层面来说,个体感到一种助人愉悦感会帮助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乐意付出;同时,也有一种个性心理,由于担心知识共享后对自身原来独有的知识权利丧失,这样就会不利于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尤其是高知团体中往往存在一种“文人相轻”的心理,担心失去对自己“悟道”得到的知识会因为共享发生损失,这样往往在科研团队中形成知识共享的障碍。

(二)知识共享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诸多的研究表明,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各个因素之间会互相影响,有时候还会互相转化。组织层面的因素,如组织的制度、氛围、团队互动和关联程度等,会对个人层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个人的一些人际关系、情感距离等也会对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通过知识共享的意愿层面表现出来。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知识共享分为知识供给方和接收方来进行分析。如果知识供给方对团队和其他接受者的情感信任水平较高,不管这种信任是来自于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的合作经验,还是由于个性特质因素对其他接受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都会产生较强的分享意愿。因此,对接受方情感信任水平高则比较愿意进行共享,反之则不愿意共享。从知识接受方来说,接受方的个人品质会影响到供给方的情感信任。个人品质中的诚实、守信、感恩等特质会给供给方很好的印象,从而愿意进行知识传播和共享。此外,接受方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对知识共享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如果接受方的在所接受知识方面的专业基础很好,容易理解和掌握供给方传播的知识,则供给方的共享意愿就很高。

四、SECI知识管理方法简介

(一)SECI的发展渊源

SECI是英文 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的首字母缩写,即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和内部升华。SECI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分别对应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野中郁次郎认为,所谓的显性知识文本化的知识,典型特征是可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而隐性知识包括了直觉、隐喻、诀窍等思维模式,带有典型的个体色彩。

(二)SECI的应用模式

SECI虽然早期仅仅针对日本组织中的知识管理而提出,但是后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组织知识管理行为中得到了推广和验证。不管是企业组织、非盈利组织,还是科研团队,SECI都较好地解释了知识传播和转化现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管理理论,SECI有如下几种应用模式。

1.“潜移默化”(社会化)模式。即隐性-隐性模式。这种模式是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强调的是共享。其社会化方式不是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需要成员间互相观察、模仿以及实践来获取知识。这种方式里面,团队成员平时工作聚集在一起较为重要,能互相学习和借鉴。

2.“外部明示”(外化)模式。即隐性-显性模式。这种模式中隐性知识通过语言和概念来转化为显性知识。强调利用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方法,是知识创造的重要环节。这种模式中,知识拥有者需要对自身原来的知识不断思考和提炼,逐步达到能外化明示给他人的程度。

3.“汇总组合”(组合化)模式。即显性-显性模式。指的是显性知识之间的互相组合。利用各种语言或数字符号,通过各种媒体将不同的显性知识概念化和系统化进行组合。这种模式下,可以利用现有的多种显性知识作为材料进行整理、加工。

4.“内部升华”(内化)模式。即显性-隐性模式。指的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这个过程中,显性知识会被组织内成员吸收消化,升华为他们自身的隐性知识。这种模式是知识再次内化成为个人知识的过程,是个体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识的重要环节。

五、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方式分析

SECI模型含有一个假定,即人们的学习成长和知识创新都是在一个频繁的社会交往和群体活动中产生的。高校教师团体不仅仅有教学中的互动,在各种科研中也有不同形式的交往和互动。就甘肃高校科研团队中的知识共享来说,个体在研究活动中形成的知识假设的来源主要是个体具有的教育理论和观念。如果能将教师之间一些个体特征明显的隐性知识通过概念化、系统化的方法来共享,使之变成为显性知识,并在团队内部乃至省内各个科研团体中间进行传播,则更有助于甘肃高校教师科研团体的整体知识升华。

根据野中郁次郎的理论,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存在一个场(Ba),分别是创始场、对话场、系统场、练习场等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知识创造方法,结合前述四种知识转化模式,我们可以从科研团体在不同的场所间知识转化方式来进行探讨。

(一)原始场所(Originating Ba)

原始场所,即一般工作场合,而非科研团体的特定科研攻关场所,比如,在各种教室、演讲厅等。这个场里,各个教师之间会自然流露一些带有个体特征的情绪、经验,旁观者可以非常清楚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因此是知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科研团体个体之间通过模仿、观察的方式来传播隐性知识。

(二)互动场所(Interacting Ba)

互动场所是知识的外化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将教师中有共同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成员组成特别的科研小组,在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充分互动。这里大家都互相以开放态度进行对话和学习,就一些学术观点和问题展开讨论,这是创造新知识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重要方式。

(三)网络空间(Cyber Ba)

网络空间是知识的组合阶段。教师科研团体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来进行充分互动,而不需要真实的空间从而在时间和精力上方便团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和共享。此外,这种网络空间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文件和资料库、互联网等方式来进行资讯和知识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

(四)练习场所(Exercising Ba)

练习场所指的是知识的内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教师个体能学习团体的各种显性知识,在同事帮助下,通过观摩、演示等多种练习方式来获取显性知识,并将之持续内化。

六、甘肃高校教师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机制建议

结合上述四种不同场所里知识共享的方式,依据SECI知识管理理论,甘肃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可以从制定知识管理规划、完善知识共享平台、聚焦隐性知识显性化等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制定并实施知识管理规划

就甘肃各个高校来说,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应大力促进各个科研团队合作交流。把原来行政管理一级管一级的方式改为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各个高校的科研团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知识管理规划,有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专门针对各自领域各自擅长的部分进行管理和交流,不再是各自为战。同时,校际之间、团队之间、普通科研教师与科研专家之间应加强沟通。教师的科研差距主要体现在科研知识的内化程度上,一般的研究团队和普通教师由于缺乏较好的科研知识积累,在科研工作中往往容易走弯路,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有经验的科研团队和专家型科研教师是不但拥有较多的科研理论,而且在现实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很多的知识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进行共享,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做同样的事情,往往形成整体上的浪费。因此,加强沟通合作,通过社会化的方法让科研知识在高校教师中间流动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从总体上做好知识管理规划,将不同的高校及其科研队伍进行整合,加大互相学习和沟通的力度,为知识共享创造条件。

(二)建立和完善知识共享平台

就各个高校的科研团队整体来说,提倡在甘肃省各个高校之间建立和完善一个统一的知识共享平台。这个平台不同于普通的科研攻关开放平台,而是主要侧重在知识交流、成果共享上的一个沟通平台。其具体体现形式可以是线下会议、线上社区等。通过这个平台让前述每个场所之内所产生的知识,共同组成甘肃高校教师科研的知识基础,主要是能将不同的分散在各个高校团队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平台成员通过参与分享,系统化吸收学习后成为自身的知识。一方面,每个高校的科研团队可以从该平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向平台贡献自身的知识。在这个一来一往之间完成从隐性到显性,再从显性到隐性的知识循环。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长久的学习→实践→评价→反思的知识共享平台,不断创造和实践新的知识。

(三)聚焦隐性知识显性化

就甘肃高校科研团队个人来说,主要是要应用SECI知识转化模型,聚焦于隐性知识显性化。

1.重视隐性知识的互动。其侧重点在于各个科研团队自身的沟通与互动。科研团体中的各个成员,伴随着日常工作利用人们之间的交往及视察,从同事身上获得他人宝贵的隐性知识。同时,也将自己的领悟到的知识经验分享给其他人,共同创造知识转化场所。

2.进行隐性知识外表化。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需要一些表达的技术,即利用对话、观摩等多种沟通方式,将一些经验、隐喻等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这样,科研人员就可以将高度个人化和专业化的隐性知识转成别人可理解的形式。

3.关注科研知识的组合。教师个体可以从内部或外部搜集已公开的资料等外表化知识,利用报告或开会等方式,整合成新的显性知识,传播给科研团队的其他组织成员。

4.完成知识的内化。高校科研人员必须将各种领悟和学习到的显性知识变成具体方案,针对科研策略、行动方案、创新或改善等方面制定出个人的计划和措施,利用科研中的模拟或实验等方式,来掌握和学习新观念或新方法。

七、结论

隐性知识显性化揭示了知识生产的起点与终点,由隐性到显性、由个人到组织之间的多次转化,形成了一个知识管理的循环。甘肃高校教师科研团体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的问题,可以通过著名的知识管理SECI方法,结合知识管理的现状来进行改进。应该从制定并实施知识管理规划、建立和完善知识共享平台、聚焦隐性知识显性化等方面,来改进科研团队的知识管理机制,借助SECI工具,使在科研中形成的宝贵的隐性知识能够升华为全省教师科研团体中的可以共享的显性知识,并进一步升华为每一个科研教师的内化知识。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