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农业现代化对策研究

2018-04-01叶金波

生产力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甘肃甘肃省电商

叶金波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陇南 742500)

一、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2016年甘肃全省农业机耕面积达到4 144.5万亩,机播面积达到2 542.2万亩,机收面积达到1 850万亩,小麦机械化率82.2%,玉米机械化率50.5%,全省农业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甘肃省全面推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不断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二、甘肃农业现代化的策略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中之重,既要调结构,又要提升质量和效益。政府明确提出要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发展高效养殖业,优化区域布局,合理划定粮食生产的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的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甘肃主要产小麦、玉米、马铃薯、杂粮、中药材,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玉米产量高,小麦产量低,水稻除了陇南武都区、文县少部分地方种,一般很少见。实地调查小麦每亩产量在600~800斤左右,每斤1元钱,产值600~800元,收益较低,农民还是偏爱种玉米,玉米亩产1 300~1 500斤,每斤0.9元,产值1 200~1 300元。但玉米明显过多,近年来价格下降,农民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引导适当调减,增加小麦、马铃薯、大豆。

甘肃农民偏爱吃面食,种小麦主要是自己吃,基本不以卖为目的,农民种的玉米,马铃薯一部分自己吃,另一部分出售。在农村走一走,大豆很少种,农民偶尔在山地里种点大豆。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1 625亿斤,缺口如此之大,但农民为什么不种大豆,根本原因在于大豆产量太低,亩产只有247斤左右。2015年国家对东北大豆制定的价格是2.4元,但国外大豆进口到岸价不会超过1.75元,农民种大豆卖不出去,没有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没有退路,再难也要走下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取消政府最低保护价,价格让市场来形成,同时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实行价补分离[1]。

第二,推进科技创新,大豆如果产量不提升,农民是不会种的。

第三,农业要提质增效,降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不合理增长,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力争达到37%。推广高效低毒农药,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实施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让人们对产品放心。

(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特色产业是甘肃省一大优势,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光、热、土地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生物资源十分丰富。2012年全省马铃薯面积1 027.35万亩,产量1 197.5万吨,面积产量都是全国第二,将会成为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2],定西市2012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1.7万 hm2,产量达到500万 t,成为全省头号脱毒种薯基地[3]。甘肃每年销往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的土豆超过70万吨,土豆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主粮,而且带来了收入。政府今后要继续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通过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推广现代技术,支持农产品深加工,走现代产业之路。

天水花牛苹果、礼县苹果、成县核桃、武威葡萄近几年来均发展较快,政府适时在引导支持。每年举办“苹果节”、“核桃节”、“花椒节”等,节会期间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教授以及国内知名专家作报告,请当地林业局技术专家、病虫防治专家给官员和种植户作讲座,传授技术,分析未来农业发展方向,为农户搭建了一个平台,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今后需要加强而不是减弱。同时要鼓励农民联合起来,建立协会,提高经营组织化的程度,发展规模经营[4],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三)发展农村电商

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几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以电商发展迅速的陇南市为例,2016年陇南有网店10 389家,农产品销售额64.59亿元,通过电商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20元,农民收入增加相当一部分是靠电商。有学者统计指出,电商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达到43.4%。在落后偏远的乡村,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民产量增加了,收入没有增加,中间商拼命压低价格,农民利益受损,而电商可以赋能,让生产者获得前所未有的资源整合能力,直接与大市场对接。政府需要继续扶持农村电商,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当务之急是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改善物流环境,打通“最后一公里”。2016年全省电商服务中心县级72个,乡级1 128个,村级4 646个。政府要主导推动物流体系建设,将公交车开到村,村村通公交,促使物流成本降低,推动邮政快递业的发展,提供更快捷、便利的服务。

(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培养特色村镇

我国居民在旅游方面的开支每年增长15%~20%,2016年国内旅游44亿人次以上,乡村旅游占30%,可见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农家乐、民宿,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民要看到新的增长点。

甘肃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村里首先要改善道路交通,让城里人的车能开进来,但是不要搞大拆大建,保持乡村古朴的风貌;其次,盘活村里闲置的房屋,让游客到村里来居住、旅游。每年樱桃、草莓、柿子熟时,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来摘樱桃、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村生活。小麦、玉米、红薯成熟时,让城里人到地里来进行农耕体验,唤起城里人对农村儿时生活的回忆,让大家共同关注农村的发展。随着老年人越来越多,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越来越多,老年人储蓄少了,消费就多了。农民针对老年人推出价格合理的居住、饮食,每年接纳退休老干部来乡村住上几个月,休闲养生,市场前景广阔。

甘肃省有许多古老的村庄、部落和一些比较有潜力的小镇,这些都是很好的资源,可以充分培育开发,如康县花桥村,被评为4A级旅游区,乡村旅游的典范;康县阳坝镇,境内梅园河为国家湿地公园;榆中县青城镇、凉州区清源镇、和政县松鸣镇是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培育这些特色村镇,带动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

(五)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很快,甘肃许多落后的小县城、乡镇,房地产行业都是如火如荼,到处盖房子,大批乡村教师、公务员、农民进城买房,在城里居住。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农村人都转移到城里来,还是有些农民不愿进城,喜欢乡下,乡下住房宽敞,空气清新,生活节奏慢,农民在家种地、经营农副业也能生活得很舒适。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尤其美国,农民只占总人口的2%,我们不可能做到,在对待城镇化、农民分散经营上,不能急躁。我国农民最少有四五亿常住农村,要让留在农村里的农民赚到钱,能够活下去,把农民留在地里,农村要有新产业新业态。

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在西部农村力度尤其大,乡村要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培育新产业。光伏发电发展比较快,有志青年若能努力学习掌握技术,在乡村推广,是一个很不错的行业。传统产业在甘肃省历史悠久,如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葡萄酒酿造、陇南金徽酒业白酒酿造都在乡镇上,近年来都在扩建,发展势头强劲,这些企业要适时推出新产品、新包装,培育新业态,更好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陆续有大学生、务工青年回乡创业,还有大学生村官,他们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行业,如包装业、加工业、销售业,为村里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状态,72%的地区年降水量少于500 mm,平均降水量为277 mm。甘肃省相继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尤其是重点水利工程: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九甸峡水电工程、疏勒河灌溉与排水工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等大型工程[5],对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显著。但无庸置疑的是广袤的农村依然缺水,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水库是解决干旱行之有效的途径。甘肃陇南地区雨水相对比较充足,但夏天也会有持续干旱现象。政府主导,吸收社会资本,鼓励村民集资,因地制宜,兴修水库,将春夏秋冬的雨水储备起来以备旱时之需,会极大地改善农业与稳定农业生产。水库建成了,能够养鱼,观光,产生生态效益。甘肃很多水库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修的,以后基本没修过,历史欠账太多,政府在这方面要有所突破。

甘肃雨水利用技术在全世界处于先进地位,成效显著,到2016年,全省累计建成蓄积水窖350多万眼,大幅提高了旱作农业区的生产条件。以甘肃省水窖为模板的雨水积储模式技术简单,投资小,成效显著,在农村值得推广[6]。

(七)加强“三园一体”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建设示范园,集生产、加工、科技为一体,如“草莓园”、“核桃园”、“葡萄园”,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管理,既提高了效益,同时对当地农民起到一个示范和带动作用,向农民传播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农业产业园要和科研院校联合,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最先进的技术、理念运用到生产中,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真正实现规模化效益。

建立示范园,当地政府可适时引导,产业园代表了未来一种发展趋势,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是适应市场化需求催生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政府要给予支持。

(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新农人

越来越多的农民包括其子弟外出务工,有的农民甚至全家搬走,农村许多地荒了,房屋也空了。从未来的趋势看,许多村庄会出现空心化,人口会向大城市集中。甘肃很多村庄随处可见荒地没人种,这种现象要引起政府重视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同时也说明必须要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要有新农人。中国当今农民数量依然巨大,但农村青壮年非常少,以老农民居多,老农民思维方式陈旧,接受新鲜事物慢,获取信息技术的手段落后,无法扛起农业现代化的重任。

培养新农人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对农村的农民、生产大户分批培训,利用当地的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由政府部门牵头,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联合培训;二是吸收大学生,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学生回家从事生产、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三是重点,通过土地适当流转,让农业公司、生产大户或社会资本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土地经营权适当流转是一个趋势,再难也要推进。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属于农民,流转的是经营权,“三权分离”,给农民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让农民安心,大胆流转经营权。我国大约有30%的承包农户全部或部分流转了自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经营土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主体有350万户,这350万户种了3.5亿亩,这说明我国农民创新性创造性还是很强的。甘肃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步子相对比较慢,政府可适当引导,但不能强迫,让农民自愿流转给新的经营主体,让这些新的主体耕种一定规模的土地,发展生产,政府可适当对税收、电价进行优惠。

三、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政府致力的目标之一,是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当今这种承包几亩地的落后的家庭经营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现代农业要靠先进的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和新的经营方式。甘肃省地处西北,自然条件恶劣,农业较之东部、中部显得尤为落后,除了要用现代农机装备,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更要适合甘肃省的情况,采取新的措施。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培育新业态,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造就新的农村经营主体,改变目前农业的困境,努力实现具有甘肃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甘肃甘肃省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