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8-04-01万秀丽张欣欣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倡议中华一带

万秀丽,张欣欣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阐述丰富,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与此同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以实践活动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对我国的周边外交与全球战略做出一系列新的布局,“一带一路”倡议由此被提出。十九大新闻发言人庹震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必要路子。[1]因此,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便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大任务。

目前学术界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进行了有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罗建波分析了如何利用儒家文化为营造我国良好的周边环境做贡献;胡建升分析了“一带一路”与传统文化升级的关系;黎昕则从分别阐述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从本来、外来与未来的视角丰富了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本文则针对于研究推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角度,从两者的关系、“走出去”的时代挑战与具体对策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契机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将从如下三个方面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创造新的契机。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实践。“德”和“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思想。德文化也就是和文化。[2]28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305“一带一路”倡议发扬了以“互惠共赢”、“和平合作”、“互学互鉴”、“开放包容”为主要核心内容的丝路精神,这充分表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实践。[4]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深厚的情感根基与传播载体。“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古丝绸之路在现代的实践与创新,各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深厚情感基础必然会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进程。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作为推动经济建设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形成了重要的传播载体。[2]28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坚定的文化产业基础。[2]28“一带一路”汇集了各个国家丰硕的文化资源,这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壮大供应了厚实的素材,又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并扩大了其对外传播的范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作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贡献力量。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在更深层次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联系,使各国的互相了解更加准确。在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精髓被本民族的成员所继承与发扬。[5]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将会增进对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了解,近距离接触到其他国家文化的继承者,有助于不同传统文化的个体间互相了解,促进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共处。

其次,以传统文化为重要组成的文化产业能够直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较多,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随着沿线国家互相往来的增加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走出去”,必然会形成许多以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进而直接带来庞大的经济产出。

最后,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是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来源。[6]软实力要素在国家的国际竞争中日益居于主导位置。软实力的载体很多,主要包括文化、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其中,软实力的首要因素是包含传统元素的文化,它会对别的载体产生重要影响,促进沿线各国间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兼容并蓄,进而提升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下挑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存在困难

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当前已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优势地位。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传播程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还很不对等。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转型,但这一过程仍面临许多阻力。

第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与重视度不足。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是其独特价值在社会中却常常被错误理解,对社会成员、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作用收效甚微。此外,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竞争力的转化力度不足,中华文化遗产资源并未受到很好的保护。

第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品创作不足,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面临挑战。[7]文化精品是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反映人们的精神诉求,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它是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民族的文化纽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向别国展示的更多的是传统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而不是对传统文化基本价值与内在精神的提炼表达,缺乏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品,这就使得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难以很好地深入受众的内心,并产生持久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总体良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却存在着同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不相融洽的地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内容虽然内涵众多却难以普及,中国文字又常常使用婉约的表达方式,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面临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原有的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8]这就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但我们也应看到,固有的“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模式具有与实践不相适应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与传播方法两个方面。

第一,在传播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传播针对性不足。[9]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这一战略的沿线国家数量众多,因为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基因不尽一样,使得各国人民形成了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固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表现出未能充分认识且不敢认识当前实际,而只是单单以我国的主观传播意向为出发点,使得自身的主观性过于强烈,未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为了通过认识传播受众的心理接受与心理认同,以最大程度地达到传播沿线国家及地区人民的认可和接受的目的与意图,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在内容上出现重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不佳。

第二,在传播方法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传播灵活性不足。“一带一路”的目标是向沿线各国各地区宣传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平发展的价值观与先进理念,发扬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发展成为和平、开放、创新、繁荣和文明之路。而固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模式未能很好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运用单方面说教式的传播方法,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沿线人民的误解与不满,使得传播“一带一路”的精神内容和文化理念的成效不佳。

(三)现行国际传播格局和西方学术体制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西方国家主导的现行国际传播格局和现行西方学术体制也是制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两大因素,并且在短期内不易被改变。

第一,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制约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一个国家即便拥有再好的外交话语,但是对于话语内容“是什么”以及对话语内容本身的解释也需要有强大的对外传播平台对其开展有效的传播与宣传,以取得最大范围最大程度上的影响效果。在当今世界,西方各国在世界各国传播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是西方最主要的四个通讯社,世界各个国家每天新闻报道总量的80%是通过这四个最主要的西方通讯社所发出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所传播的新闻,超过90%的比例是被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所单独垄断的。这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想要改变这种被西方主要国家所垄断的国际传播格局实属不易,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传播。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难于迎合现行西方学术体制的要求。国外汉学家和国内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传播的重要动力来源。东亚系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然而在现有的西方高校院系设置中,其地位往往不受重视。[10]而汉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也并不被当前国际主流学术研究所重视。在西方英文学术刊物中,由于西方读者不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知识,对其的研究成果尚未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使得在西方学术期刊选取来稿时的学术评价体系中,评分较低,降低研究成果被西方学术杂志发表的可能。在当今西方学术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成果相比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消费文化等当下全球热门话题,关注度还很低。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对策

(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又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2]

1.立足于当今中国的具体实践,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帮助人民群众系统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及与当今中国实践的关系,提高传统文化的受重视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及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关系做出了系统论述。第一,论及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他指出,一方面我国悠久的历史产生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古今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第二,论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命脉;指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与弘扬的两个主要领域是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而在道德建设上,要使每个人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以继承与实践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根基。第三,论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他指出一方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肥沃土壤,另一方面,中国梦不单单包括强国富民,而且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全面进步与共同发展。

2.依靠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出文化精品,重点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7]

发展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首先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亟待得到充足的人员、物质与资金保障。其次,凭借政府投入的充足财力、尽可能地汇集各种优势资源,团结各方力量,形成一个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队伍,训练一批专业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演员,培养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举办高水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性巡演和跨国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包装、宣传与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文化链条。再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以开放、包容、共享的态度融入世界,最大限度地整合与利用国内与国际的全部优势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合理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枢纽。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重点做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指文化的扬弃与继承,这要求充分认识当今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对传统文化之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与外在形式进行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当代内容与外在形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激发其持久活力。“创新性发展”是指依据社会的发展,增加与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扬其当代价值,增强其长久的影响力。促进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现与阐释,使之转换为创新创造的支撑点,并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弘扬。

(二)发掘“新媒体”文化传播的优势,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针对固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表现出的与实践不相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发掘“新媒体”文化传播的优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1.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通过“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优势主要包括:一是科技的坚强保障。科技的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使得与“新媒体”有关的许多传播渠道都获得了非常可靠的技术支持。二是受众的覆盖面广。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过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即报刊、户外、广播、电视)来接受信息越来越不是社会的主流,更多的受众则是通过如网络、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新媒体的途径来获取信息。三是内容愈加丰富,速度更加快捷。与传统媒体相比,广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到内容丰富的信息,新媒体还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

2.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三点原则:一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原则。“一带一路”沿线具有数量众多的国家与民族,他们各自都具备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唯有坚持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才能促进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从而达到发展、改进各自文化的目标。二是不同文化传播模式的共同存在原则。随着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主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运用新媒体来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当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民族,针对其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灵活而不是僵化地运用单一相同的文化传播模式。三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先原则。当今以网络与卫星通讯等为主要途径的新媒体技术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沿线传播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大大降低,人民群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区接触到其他民族的文化。所以,我们在运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放到首要位置,技术先行才能形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技术载体。[13]

3.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模式。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坚持在新媒体的环境中以平等交流模式为主,主动吸收模式和优势发扬模式同时存在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沿线国家与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要以相互尊重为基本前提,认可并正视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如今,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我们可以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也可以把收集到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进行交流,进而达成不同文化组织之间的合作。

(三)积极推动由中国主导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全方位推广

针对现行国际传播格局和西方学术体制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需要做到:

1.积极推动由中国主导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

主动建设由中国主导的国际传播体系,首先,需要我们着力培育具有代表性的对外宣传媒体,提高宣传议题的整体水准,帮助媒体深度融合,切实推进本土化战略,加强改善周边传播,提高合作传播的水平,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次,需要推进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其前提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而加快推进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又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应以当前我们需要回应的客观现实需要为核心,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历,进行综合性而不是单一性的、跨学科而不是孤立学科的、原创性而不是照搬照抄的理论上的总结与概念方面的解释,形成融通国内与国际的国际话语,从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2.通过数字人文交流、策展等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全方位推广。

中国文化交流网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并两次获得“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的荣誉。2015年,中华文化交流网以“一带一路”为主题持续推出一系列大型网络专题,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2016年,该网站已经联系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的中国文化中心等文化机构,设立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博览馆”,着重关注并解决好文化的内容由来、文化的数字宣传、文化的新闻传播、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等方面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中华人文交流网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企业展开多种方式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本土化的方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例如,在“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期间,推出了中国丝绸、长安鼓乐、龙泉青瓷、热贡唐卡等多项中国非遗数字博览馆。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应该充分发挥策展活动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2016年中国文联在美国纽约成功举行了“全国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这为我国培育出多名拥有高专业、强交流能力并且对世界各国视觉艺术策展有研究的储备军,被称作中国视觉艺术领域中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指出,“努力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海外研修培训的最终目标,通过策展的方法途径提升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水平与能力,努力做到知己知彼,入乡随俗,中国立场,国际表达。”[14]

参考文献:

[1]庹震:“一带一路”旨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7/c_129721881.htm,2017-10-17.

[2]季羡林.季羡林解读传统文化[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5.

[3]费孝通.费孝通全集(第16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4]赵振羽.一带一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N].人民日报,2017-09-05.

[5]唐小松,张自楚.中国对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外交[J].教学与研究,2016(06).

[6]双传学.“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我国文化开放战略[J].东岳论丛,2016(05).

[7]黎日明,李秋梅.”一带一路”倡议下刘三姐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03).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3/c_1117029621.htm,2015-11-03.

[9]刘雪琳.新媒体环境下“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传播模式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7).

[10]王莹.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J].广东社会科学,2017(05).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05-18.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周娟娟,黎昕.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8).

[14]王渝.以策展提高文化传播力铸梦计划研讨会举行[EB/OL].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1703/t20170317_358420.html,2017-03-15.

猜你喜欢

倡议中华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