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娱乐化语境下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困境与对策

2018-04-01孙书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娱乐深度文本

孙书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学报编辑部,济南 250103)

经典文本承载着人类的精神和价值,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阅读经典文本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观念、提升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呈现泛娱乐化发展趋势,阅读面临碎片化、表象化、快餐式、娱乐化的难题,经典阅读陷入说起来很重要、行动上缺少动力和精力投入的困境。加强对经典阅读的干预和管理,让阅读回归经典,是经典阅读应对泛娱乐化,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合理途径。

一、经典阅读中的泛娱乐化困境

经典一词源于英文classics。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艺术性的艺术作品,其对后世有深刻的认知与教育价值。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入,社会生活呈现泛娱乐化的发展态势。泛娱乐化带来的阅读碎片化、表象化和快餐式倾向,都对大学生经典阅读产生很大冲击。这启发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经典应该读?既然是应当读什么没去做或者说没做好?前一个问题说明经典的魅力以及人们对经典的肯定和内心需求,是人们对真理、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驱使他们追求和渴望阅读经典;后一个问题则表达了经典阅读存在吸引力不足、“高大上”却让人敬而远之的现实困境问题。

这个困境由阅读活动的主体和受体决定。无论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习惯,还是经典文本产生和传播都有自身的特点。首先,经典文本本身兼具纯粹性和思想性。它是作者对所处时代、自身遭遇和感受的深刻阐述和描绘,作者没有迎合读者的主观动机,没有要写成畅销书、赚得盆满钵满的主观意愿。经典之为经典有其“静待花开”的必然性和历史期待。其次,信息时代的读者、阅读方式和心理需要发生了重大变化,功利性、便捷性阅读更为明显,碎片化、表象化、随时性的阅读方式也日益普遍,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越来越困难、越来越缺乏。经典越来越难走进读者大众,经典阅读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疏远。

由此看出,经典阅读的困境来自于经典文本的固有特点,来自于新时代读者的需求选择和信息化时代阅读方式的变化,还来自泛娱乐化的社会氛围,泛娱乐化成为经典阅读不可规避的挑战和境遇。

所谓泛娱乐化,是指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内容过度娱乐化,娱乐成为行为和价值的终极追求。在这种“娱乐至死”的氛围里,人们容易被引向消极。其中,深层次文化追求变为浅表化文化消费,深度思考和人类价值追问被娱乐置换。“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在这种背景下,经典逐渐被边缘化,真善美与远大理想被淡化,经典阅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一)泛娱乐化对经典文本叙事和价传统值观念产生解构,消解了传统经典的价值空间

经典文本叙事是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兼具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经典文本承载着时代的特征和主流价值,在叙事中体现文明的传承和价值的演变。这是经典文本叙事的重要特征,也是经典之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泛娱乐化过度追求娱乐,追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并伴随着表象化、随意性的倾向,大众在娱乐消费中就会冲淡经典叙事的完整性、严肃性,消解了经典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文明精神。如前段时间出现的“杜甫很忙”的娱乐包装现象,“黄河大合唱”经典艺术文本被恶搞,历史人物被穿越、经典文学名著被戏说、经典文学诗句和语句被随意篡改等。这种娱乐化的文化消费,解构了经典文本叙事带来的震撼与精神启迪,消解了经典中的价值。经典文本变得支离破碎,成为了娱乐的工具,经典也就失去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2]经典文本被戏说,价值被解构,崇高被矮化,在这一系列泛娱乐化解构之后,经典文本被置于消解的艰难境地。

经典文本价值被泛娱乐化解构后,人们的精力和兴趣被吸引到感官刺激的娱乐文化之中,沉浸在利己主义与意志消沉之中;在歪曲经典中取乐,逐渐丧失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丧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在自我娱乐的满足与逃避现实中变得自我封闭、视野狭隘,理想丧失,成为了娱乐的“傀儡”。于是,这些人不再追随民族英雄、科学家精神,不再追随经典作品,而是盲目地追星,羡慕明星的光鲜和高收入,导致在追寻成功和成长的道路上价值观念出现歪曲和庸俗化、世俗化。

经典文本承载的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内涵,并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呈现出新的价值和意义。经典文本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人们为它的价值解构抗争,也在为其价值重建而努力。经典文本于是在这种解构与重建中,得到不断地演绎,引领文明的进步和价值的重塑,从而保持了传统经典文本的价值空间。而泛娱乐化对经典文本经典叙事和价值观念的解构,甚至曲解和歪曲,形成了经典阅读的价值消解困境。

(二)泛娱乐化淡化了深度思考,使经典阅读变得边缘化

经典承载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能够唤起人们对对真善美的探索和实践的美好记忆。阅读经典文本需要人们满怀激情和敬仰,在深度思考中吸纳文明财富,提升自我。一旦人们沉浸在海量的娱乐信息中,接受泛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就会逐步丧失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变得日趋封闭和自我满足。他们在娱乐信息中自我陶醉,不再进行深度思考,而是津津乐道于碎片化的琐事叙述,将自身置于走向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边缘。

深度思考是追问事物原理和本质的思考方式,“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事物的本质。”[3]对原理和本质的思考过程是一种高耗能的过程,需要读者的辛苦与付出。因此,深度思考因为愉悦性较低、投入较高而不容易得到重视和引起足够的兴趣。经典阅读就是伴随着深度思考和价值启迪的过程,无论经典阅读所引起的深度思考强度如何,经典阅读必定是摒弃了粗浅的表面式的取悦于人的阅读内容和方式。可以肯定的是,深度思考是应对泛娱乐化的有效途径。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可以集中精力,游弋在经典文本塑造的人物和氛围里,全面深刻地领会经典文本的精神价值内涵,克服泛娱乐化的消遣文化和享乐主义。反之,缺乏深度思考则无法有效地融入到经典文本阅读中,也无法获取经典阅读带来的丰富滋养。

无论是信息时代阅读平台和方式的改变,还是泛娱乐化大众阅读的心境发生深刻变化,由于经典文本自身的思想性特点,经典阅读离大众阅读越来越远,甚至被边缘化。

经典阅读边缘化的主要表现有,一是功利性阅读占据上风。随着就业的压力不断加大,“考研热”“执业资格考试热”“英语考试热”等功利性学习氛围日益浓郁。大学生对学习辅导图书、心理和职场成功学图书比较热衷,加之人们的阅读心态受到经济社会的冲击发生了深刻变化。平和的、追求思想深度和精神升华的阅读心境已被打破,很难有精力和时间找一隅悠闲之地,品一壶茗茶,享一缕阳光,沉醉于经典阅读的享受。二是娱乐性阅读日益大众化。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以及追求上进的个体心态都使得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我思故我在”的个性彰显转变为“我娱故我在”的个性表达,追求休闲娱乐,追求个性释放,以达到压力的有效排解。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本阅读就显得“无用武之地”。这也就给泛娱乐文化和消遣阅读提供了空间,给歪曲经典、消费经典的行为提供了市场和机会。占青年读者大多数的大学生尤其如此。“受视觉娱乐文化的吸引,不少大学生热衷于感官娱乐体验,欧美大片、娱乐综艺、卡通动漫、港台和日韩电视剧等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似乎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迎合感官愉悦、具有快餐性质的娱乐流行文化成为这些学生追逐的风尚,他们逐渐满足于平白和刺激,对厚重的精神营养不屑一顾。”[4]三是经典阅读行为占比偏低。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只有一成以上成年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十本以上。”[5]由此可知,在浩瀚如海的中外经典文本中,经典阅读的数量少的可怜。在这人均个位数的读书量中,还不乏对经典文本的品读、戏说、大话之类的图书。泛娱乐化给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带来的阻力,让经典文本被束之高阁,让经典阅读成了小概率事件。这也是亟需解决的经典阅读边缘化困境。

(三)泛娱乐化营造的空想氛围契合了个体化的心理需求,限制了经典阅读受众的发展

“自我是文化的产物。”[6]随着中华文化思想的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的个体化进程,就是个体性自我不断解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个体化心理需求得到不断强化。泛娱乐化的文化消费迎合了这种个体化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对娱乐的两种想当然的描述乃是‘逃避’和‘满足’,这两种描述皆指向了娱乐的核心要旨,即乌托邦主义。娱乐提供的形象是可以逃避进去的‘更好之物’,或者我们深切希望而日常生活无法提供之物,选择的余地、希冀、愿望,这全是乌托邦的原料,带来的感觉是世界会更好,不同于那些可被想象亦可被实现的事物。”[7]个体性自我的解放过程,是个体挣脱“依赖型”自我走向“独立型”自我的过程,需要释放和寻求满足,需要逃避生命与精神之重,避重就轻式地成长,泛娱乐恰恰在这时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也能够受到阅读受众,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接纳甚至喜好。承载人类文明和价值之重的经典文本,如果不能满足个体性自我的心理需要,甚至与之相悖,那么,这些读者受众,特别是青年读者,就会不自觉地对经典阅读敬而远之,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泛娱乐化氛围里的个体心理需求是从个体化到“乌合之众”。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个体的解放和个性的彰显,感性、欲望成为个体的标签和追求。个体从传统和集体中挣脱出来,却又在思想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中迷失,在挣脱中丧失自我。在这种丧失中,传统被消解,价值被被解构,个体得到了释放,价值面前的无所畏惧。“当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一再被‘快乐’所置换时,‘泛娱乐化’的文化生态便由此生成。”[8]在泛娱乐化和“娱乐至死”的过程中,“激动的人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成员做了一件大部分都反对的事情,其他人也会倾向效仿他。”[9]个体会在挣脱中变得独立,继而变得孤独,于是他会选择被淹没在“泛娱乐化的群体”中,沉浸在“众生的喧哗”之中,将其个体化需求融进了“泛娱乐化”的“乌合之众”。其他因此难以深入思考,甚至丧失思考能力,无法像阅读经典的其他群体一样,从经典阅读的“孤独”中走向了升华。泛娱乐化契合了“喧哗的众生”的心理需要,却也使得他们远离了经典阅读,造成了经典阅读面临的受众争夺困境。

二、大学生经典阅读的价值之问

“经典阅读的意义就是要唤起个体对人类过去经验的感知,让人类记忆激活于当下,以敞开置身现代性之中的个体生命视野,甄别现代人的精神路向,由此最大限度地激励青年学生精神成人。”[10]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意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节点,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经典文本中蕴含着大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能启迪心智,唤醒大学生沉默的心灵。“经典赋予我们认知能力,认知自我和世界;赋予我们感受美的能力,抵抗丑和创造美;赋予我们懂得人生终极价值的能力,拒绝平庸委琐,追求尊严和自由。”[11]在每部伟大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辨识出我们自己忽视掉的思想;它们以带有一种陌生感的尊严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经典阅读是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如能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则可能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经典阅读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知识和经验、感性与理性、现实与幻想、自由与规则等,是经典文本的显著标签。这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内容。经典文本通过自身的叙事,营造了全新的阅读环境,构建了独特的心理感受世界,与大学生的社会经历、经验和心理素质相呼应,会影响大学生阅读体验和心灵感受。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包含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个体社会性发展和群体心理发展等方面,具有过渡性、可塑性、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是动态的可塑的。经典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文本叙事,可以使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多维的知识体验,唤起与其社会阅历相对应的情绪和记忆,在深度思考过程中,完成知识积累和心理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在经典文本叙事中,大学生可以想象文本的情景再现,在想象中完成对文本情节与人物的合理性地再造。在这个过程中,可锻炼大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深度思考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获得亲密感,回避孤独感。在大学期间建立异性间的亲密关系,重建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经典文本阅读可以给这种亲密感的建立提供借鉴和体验。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了维特对绿蒂如痴如颠的纯粹的爱恋,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人性的弱点和无法逾越的挣扎和反复。这种情感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维特在得不到的爱情时的最终抉择,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启发和警示。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则会引发大学生对亲情关系的认同,感受到父子亲情的温馨,父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学生会被这种氛围感染,被这种情感熏陶,丰富其自身情感体验。在诸多的经典文本中,大学生还可以学习到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很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群体当中。

(二)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人格是指大学生个体的精神风貌,是大学生个体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深受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等大学生成长环境和自身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信念和性格等人格特质深受大学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大学文化氛围里,容易形成稳定的、倾向一致的人格结构。经典文本阅读的学习气氛影响着大学文化形成的深度和厚重,经典文本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精神内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人格的形成。

经典文本阅读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和缺陷。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大学生容易出现喜欢空想、目标飘忽不定、固执己见、懒散轻率、畏惧困难等心理和思想问题,有的难以克服来自内心深处的畏惧,容易成为“空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容易使之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阻力。经典阅读的深度思考,独特想象空间的营造,能够让大学生养成阅读的自律和坚持;前人的知识经验和精神鼓舞里,有助于大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自我,养成坚持不懈、果敢、积极向上等优秀品格,弥补自己的人格缺陷,促进自己的心智发展。比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激励精神,《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自我献身、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等,都可以帮助大学生锤炼不屈服的性格、顽强的品质,在激励中实现自我。

(三)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

对大学生来说,经典文本除了文学经典文本之外,还有专业经典文本。专业领域的经典书籍是大学生自己专业的代表性、权威性著作。专业经典文本对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思维能力、拓宽专业视野有重要意义。阅读专业经典,不单是专业学习的需要,还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例如,经济学专业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城市规划专业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医学专业的《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底文集》等经典文献,既有专业的教育,也有文学的启迪,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都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经典文本阅读的回归之路

历史浩如烟海,却淹没不了经典,经典始终在时间的长河中闪烁,历久弥新。无论历史如何演进,文明如何演化,人类如何进步,被淡化的经典、被边缘化的经典文本阅读都会重回应有的轨道,在传承和创新中启迪教化、引领激励着人们。作为开展知识创新、引领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主阵地的高等学校,争夺经典阅读的话语权,把握经典阅读的主动权,让大学生阅读回归经典,是新时代赋予其的重要的课题,也是其运用经典阅读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内容。

(一)将经典文本阅读纳入高校育人全过程

经典文本阅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调动大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的积极性,就要对经典阅读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管理。无论是从时间维度上,还是内容与方式的维度,都需要将经典文本阅读贯穿高校育人全过程、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将经典阅读贯穿大学生课堂学习全过程。可开设“经典文学品读”“专业经典导学”课程等一系列相关的限制性选修课,通过课堂的引导和解读,让大学生关注经典阅读,自觉阅读经典,让经典文本阅读成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还可将经典阅读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活全过程。从入学教育开始,通过相关的讲座、专业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等渠道,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经典文本,积极阅读经典文本,在经典文本阅读中提升自我。

需要注意的是,经典阅读的引导与推广,还需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实际结合起来,要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同理心和思想共鸣。“经典阅读推广要善于让经典与当下的思想、问题与热点相结合,让读者主动深入阅读经典,带着兴趣与问题的阅读更易让读者进入深阅读。”[12]这样才能够在深度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有效的沟通与对话,才能发挥经典文本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经典阅读引导组织和平台架构

大学生经典阅读除了自发的行为之外,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组织和引导,在不同层面上建立组织服务机构,及时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经典阅读。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建立经典阅读指导机构,大学生组建经典阅读自组织,以读书会、协会等形式开展经典文本阅读,相关的管理机构可以组织有一定专业背景和特长的教师,指导大学生经典阅读自组织,并从中筛选出优秀组织机构和组织者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完善的组织和平台架构,会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日常化、长效化给予有力支撑。

(三)发挥图书馆在经典阅读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阅读的重要空间,是大学生经典阅读推广的主阵地。图书馆可以通过氛围营造、资源保障和阅读服务等方式助推经典文本阅读。通过在图书馆内开辟经典阅读专区,推荐经典读物,开展经典阅读演讲、征文,经典故事情景扮演等,营造浓厚的经典阅读氛围,让经典文本阅读扎根于图书馆的丰腴土壤,在大学生中开花结果。

(四)构筑新时代经典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阅读需求,又将大学生经典阅读置身于信息时代、融媒体时代、微时代的时代背景之中。经典阅读是坚守自己的传统模式,是在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传播趋势里改变,还是顺应时代潮流,探索保有自身优势的变革之路,是经典文本阅读面临的时代课题。经典阅读推广应当坚守经典文本叙事,在快餐文化的氛围里,善于运用手机、平板等新媒体,适应青年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准确传达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涵,不曲解更不歪曲,构筑新时代经典阅读推广新模式。

泛娱乐化的大众心理需求,科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都给经典阅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对经典文本阅读的需要是大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刚性”需求,经典文本阅读的市场地位依然稳固。我们需要既坚持优良传统,又要勇于革新,顺应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发展变化,发挥经典文本阅读在高校育人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职责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娱乐深度文本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
娱乐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