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公安院校通识教育发展探究

2018-04-01张昊天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通识公安

□张昊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自由教育的理念,20世纪中叶开始在美国被推崇,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理念。它是通过淡化专业性重视学生基本素质,旨在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具有完整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民,[1][2]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夯实学生综合素质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

提出通识教育的本意,就是为了应对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所导致的大学专业越来越精分,出现的一些片面强调专业性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思潮的问题。在国内,这些问题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行业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公安院校发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公安院校的高度行业性,在领导体制上主要接受公安机关领导,毕业生就业方向高度集中于公安机关等原因,导致了公安院校在教育理念上出现了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公安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根据警种设置专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过度专业化,也就是经侦只懂经侦、禁毒只懂禁毒,而对于本专业之外的知识领域知之甚少,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素养更是匮乏。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公安院校过度专业化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由于专业划分过于精细,导致公安院校学生知识面狭窄,甚至对全部公安工作都没有一个整体认知,只专注于本专业知识,造成知识结构不合理。其次,虽然公安院校毕业生对于各自专业领域的知识非常熟悉,但由于对其他专业的见识不深,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也较为不足,一旦在工作中出现工作调动或职业变动,容易出现难以适应的现象,马上暴露出本领恐慌的问题。再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安工作的变化发展无时不在。虽然公安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对于当时的本专业知识钻研较深,但是由于时代变化带来的信息和技术更替时间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公安工作,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仍停留于在校阶段的问题。发展缺乏后劲,在工作岗位上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由此可见,公安院校学生的培养在面向公安实战之时,片面强调专业化是不利于毕业生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保持强劲发展后劲的。作为解决过度专业化问题而提出的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经历了30余年的探索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建设成就。受此影响,以及新时期公安实战对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公安院校也必须在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的理念。发展通识教育必定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公安院校发展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受到包括军事院校以及一系列行业院校在内的国内高校普遍发展通识教育的影响,公安院校也已注意到发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样面临着很多困境。

(一)存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发展相对立的思维

通识教育的提出和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由于教育过度专业化导致的“知识残疾”、“素养残疾”问题。但是随着警种分工和警务技术的不断细化,使得公安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呈现出公安专业和警种一一对应,发展新警种就建立新专业的现象。这样的专业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确实为公安战线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但是在对公安民警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新时期,只专于一技之长的民警显然难以胜任复杂的复合岗位要求。年轻民警当中,毕业于公安院校的新警对业务工作上手比普通大学生快,但是发展后劲常常比不过毕业于同水平普通大学受过较为完整的通识教育的大学生。

公安工作专业化程度较高,面向实战培养人才必须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公安院校的管理者不自觉地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有的管理者把通识教育和公安专业教育当做两种教育模块,认为它们是两类型的课程;甚至有的公安业务课老师认为通识教育应当是选修课或者公共必修课的事情,与自己所教授的公安专业知识无关,不理解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课程类型,因而将其教授的业务课和通识教育相割裂。[3]

从根本上来讲,通识教育和公安专业教育的对立是公安院校管理机制滞后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在公安院校当前的管理机制下,公安专业课由各院系负责,而通识教育则是作为选修课或是专门的基础部、思政部来负责,造成了单纯地认为开展通识教育就是增加传统文化课、通论导论课、艺术体育课等在原有课程结构中增添新的课程。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呈现出一种条块分离的管理现象,二者被当做两种课程模式而区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立,而不是被作为两种教育理念融会贯通于课程设计中。如果不能够在结构上进行突破,在原有框架下的小改动是很难推动通识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二)通识教育发展面临“雷声大雨点小”的挑战

经过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三十余年的探索,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公安院校也顺应时代开始发展通识教育。但在全国范围内,在高校的实践中,通识教育又往往囿于名“扬”实“抑”的尴尬局面。[4]尤其是公安院校这样的行业高校,被动众推进通识教育,使得通识教育面临“雷声大雨点小”的挑战。

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对香港中文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类似情况有过评价:“我们不难发现通识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正出现一种矛盾与困境: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而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5]的确,这种情况在内地高校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在公安院校中,普遍采用的通识教育模式是将通识教育划归为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而公共基础课中思政教育的实效又不理想,间接影响了其他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对通识教育的落实。这就导致了在条块分离的背景下,以专门课程实现通识教育的设想也难以达到目标设定。

(三)通识教育发展单纯重视知识面扩充

为了实现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很多公安院校优化了各类通识课程,并设计了配套的修学培养方案。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采用必修与选修双结合的通识课程模式,[6]新疆警察学院确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能培训、跨学科课程等五大模块通识课程等。[7]这些开展通识课程教育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由于很多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单纯依赖于传统课堂,并且囿于传统的平时上课、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使得通识教育变成了对于学生扩充公安业务知识以外各学科知识的百科全书。但通识教育所强调的“识”并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所反映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

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只见于公安院校,在普通院校甚至国外知名学府亦有此倾向。哈佛大学校董委员会对此现象曾指出:“如果我们将通识教育看作是一门又一门的课程,这将是最不幸的。”[8]因为为了发展通识教育所新设置的诸多课程并不是一套系统课程设计,所教授的覆盖面很广的知识点不能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自然无法达到型塑学生人格的目的。而且借由传统课程模式所开展的通识教育还会助长填鸭式灌输教学法方式继续在通识教育层面延伸,这显然和通识教育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三、公安院校发展通识教育的前景展望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已经在我国各类高校中受到普遍重视并大力落实。公安院校在构建与自身性质相适应的通识教育时,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加强通识教育和公安专业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一组课程设计,不同高校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特点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践方式。针对公安院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严重相离的问题,公安院校应当结合公安行业特点,强调二者的结合,在传授学生公安实战技术技能的同时,融合对学生内涵、价值和人格的塑造。

公安院校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初期,受传统公安教育观念的影响,平地拔高空谈文化素养、哲学修养势必难以取得实效,而且多数公安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此类课程的建设,所以必须要找到与公安专业教育的契合点,由易及难地推动通识教育建设。[9]比如,根据公安民警需要撰写大量警务公文的实际,公安院校可开设警务应用文写作,并穿插文学类课程及逻辑类课程,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根据基层民警需要做大量群众工作的实际,公安院校可开设公安群众工作课程体系,继而开设锻炼学生演讲与口才、沟通与交流的相关课程,还可以通过组织演讲活动等辅助教学。在经由专业课程牵引通识教育的起步阶段之后,才能更好地进一步让通识教育深植公安院校。

因而,公安院校加强通识教育,必须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手段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将通识教育理念体现在公安专业教育之中,提高学生解决不仅仅在警务工作中而是范围更广阔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公安院校毕业生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有充分的发展后劲。

(二)促进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管理制度变革

由于公安院校带有浓重的公安行业特征,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导致公安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普遍滞后于同水平普通高等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层面就表现为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割裂的管理制度。这是阻碍公安院校通识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很多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管理既涉及教学院系,又涉及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甚至警务督察等行政部门,多头管理的模式导致通识教育管理极易出现混乱与失位,因而需要推进通识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经验,成立专门负责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机构,整合通识教育的各类资源,统筹设计通识教育建设体系。[10]在课程设置上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重复交叉,形成有逻辑、成体系的课程组,在课堂外积极拓展与通识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统筹通识教育的落实,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11]

(三)保证通识教育成体系发展

发展通识教育最易走入的歧途就是“摊大饼”式的开设课程,将通识课程强插入既有教育体系。公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必须要保证其成体系发展,不能粗放发展使其反而扰乱正常的公安专业教育。

首先,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多集中于公安专业领域而在基础学科鲜有精通现状,应当立足各校实际情况,精选有基础学科研究背景的师资力量着力发展两三种门类与公安实践相关联的主干课程组,并延伸设置一系列内在关联的具体课程。课程设置突出小而精,避免大规模设置课程。同时,由于各省公安院校普遍位于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在本校教学资源不足以支持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时可通过校际间交流,以聘请外校师资或跨校开课、跨校选课弥补不足。

其次,保证学生选课自主性的同时指导学生理性选择通识课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基本素养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在通识课程选课时必须保证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杜绝“明选实定”虚假选课。学生在选课时要对其进行指导,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成体系的课程以提高基本素养,另一方面在课程考核、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削弱课程外因素对学生选课的影响。

再次,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外,通过校园文化型塑学生人格。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软实力所在,对学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也应当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12]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样是一种隐性通识教育的模式。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主题往往是忠诚、整齐、服从命令,给人以威严和严肃之感。通识教育理念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更多的体现在人文关怀和人格素养的养成方面,既不会与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主题冲突,又起到了对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有机补充。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在强调忠诚教育和集体意识等的同时也要体现学生本位的人文关怀,让学校从管理学生的位置上转变到服务学生的岗位上,保证公安院校特殊性的同时解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在改革课堂教学之外,增加一系列辅助性讲座,通过邀请与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领域相关的知名人士进校开讲座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通识教育课程相得益彰;借鉴地方院校办学经验,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加强同各地公安院校、同地方院校、同所在地多层次的交流,鼓励预备警官走出警校走向社会,开阔学生视野,学习社会知识技能。

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地设计,保证通识教育成体系精细化发展,是公安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深化公安改革成为公安机关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工作。公安改革在公安教育领域就是要积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治安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和公安工作发展的预备警官。仅靠公安专业教育在如今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公安实战的要求,因而公安院校通过发展通识教育不断创新教育训练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公安教育事业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通识公安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公安报道要有度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