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建筑师》杂志·2018“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与评委点评

2018-04-01

建筑师 2018年6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作品名称获奖作品

题 目:唤醒“彼处”的建筑

出题人:李兴钢

题 旨:

“彼处”与人的记忆、想象息息相关,它可以是“此处”的过去或未来——一个记忆或期待中的远方,亦或是想象中的理想世界。

“彼处”曾充溢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亭台楼阁上,景与匾额交叠起自我与先人的体验;传统聚落中,民家土间散发出户外乡野的气息;古典园囿里,叠石静池将山海胜境映入居所;山寺佛殿内,造像壁画将凡尘思绪送至彼岸。“彼处”往往与自然关联,并扩展了人们感知与思考的维度,也引领了对“此处”的反思与再创造。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崛起,人们更多地在意当下,关注此时此地:城市建设抹去土地的故事,断绝场所与从前的对话;住居开发追逐效率与规模,抹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想象。现代建筑一方面孤立自然,使乡土变成生活中无处安置的远方,一方面远离装饰而投身“本体”,都无意间抛弃了过往人们唤起“彼处”的多种途径,更失去了反思自身的可能。

请自定场地与使用者,设计一座不超过1000m2的建筑,并以场所为媒介,通过运用空间、结构、形式、建造、自然等要素,在使用者的体验中重新建立起想象的基础,连接“此处”与“彼处”,引导一种关乎记忆、想象的精神生活。

主 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杂志 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评审委员会主任: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师》杂志编委会主任

评 审 委 员: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德国包豪斯基金会学术咨询委员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韩冬青 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张伶伶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

柳亦春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办人、执行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鲁安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剑桥大学建筑与城市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英国AD期刊客座主编

李少云 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王莉慧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建筑师》杂志主编

奖 金:一等奖 1名 奖励证书 +捌万元人民币整 二等奖 2名 奖励证书 +伍万元人民币整

三等奖 5名 奖励证书 +壹万元人民币整 佳作奖 10名 奖励证书 +《建筑师》全年杂志6期

一等奖

获奖作品:TIMEMARK

获 奖 者: 范云龙 田玉坤(内蒙古工业大学) 任广为(东南大学)

指导老师: 罗 乐

评委点评:

“Time Mark”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购物”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主题,用空间和建筑的方式将“此处”——当代的网购环境及其背后的产业流水线,与“彼处”——传统的购物环境菜市场,融为一体,并置于真实具体的城市环境中,成为时代变迁、生活更替的标志物,使人追忆、瞻望和反思,巧妙而犀利地回应了本次竞赛的主题。唤醒彼处的建筑,即是连接此处——存在于当下的现实世界,与彼处——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理想世界,建立一种日常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世界。出人意料的是,这一作品中并未引入具体的的自然和精神生活元素,却以一种极致的操作方式不断发人深思:严峻迫人的当代现实中,我们心中的乡土自然与日常的精神生活将置身何处,人类的生活和命运将走向怎样的未来?好作品可以是以建筑的语言提出一种深刻的发问,并不一定是给出某个不见得准确的答案。

(李兴钢)

二等奖

获奖作品:归去来兮

获 奖 者:高奇枫 耿 玥(天津大学)

指导老师:王 迪

评委点评:

本方案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时间视角来理解“此处”与“彼处”的关系。与大多数方案不同,它没有将“此处”与“彼处”视作在确定空间中并存着的物质与精神、可见与不可见等,而是将它们置于历史演化的时间线上来认识——空间在时间中获得了多种可能。本方案选择的设计对象在历史上从寺庙废弃改为酒厂,而在平行时空则存在着其他可能性。“此处”与“彼处”因而可以被视作一个场所的多种可能性。在时间的视角下,建筑的作用不再是联结在场与不在场的媒介,它既是历史演化的实施者,也是它的叙述者。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不断生长的建筑(计划),它可以容纳并表征即将发生的“彼处”。本方案呈现了时间的多元、流动的诗意,富有启发性。

(鲁安东)

二等奖

获奖作品:望山亭 ——宗祠遗址上的桥亭

获 奖 者:沈 祎 沈 洁(东南大学)

指导老师:葛 明 唐 斌

评委点评:

“望山亭”的主要着力点并不在于谋求独立的建筑表现,而是依托村落中一处已经残破的宗族祠堂遗址,在村民进山劳作的路径节点上营建出一处既能唤起记忆,又可瞻视远山的公共场所。设计者在充分利用场地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水平界面的起伏折叠和有节制的限定,巧妙利用光的调度,恰当地引导村民的自我文化认知,使既有环境中的诸要素纳入一个新的场所系统之中。该作品以轻松简拙的形式语言,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此处”与历史和自然的“彼处”互为一体的文化体验。

(韩冬青)

三等奖

获奖作品:集市上的吾乡

获 奖 者:刘纪康(山东建筑大学) 岐 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石 涛

评委点评:

设计者以自己的生活观察,以彼处的“集上”与“墙下”对应此处的“荫庇”与“可歇”,较好地解读了题目;其设计手法简练、清晰,逻辑性较强;表达细腻,尤其对构件的处理较好地体现了设计思路;其对生活场景的需求描画也值得推荐。这是一个对生活体验有自己理解的可借鉴学习的方案。

(张伶伶)

三等奖

获奖作品:雨 亭

获 奖 者:陈子尧(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评委点评:

雨亭,虽然只获得了三等奖,却是我认为的此次参赛中最好的、最纯粹的一个设计,我一度担心它因为太小、太简单而受到忽视。它虽然简单,却巧妙而深刻,这反而是难的。它用最基本的建筑语言描绘了人类在自然中庇护自身的同时又获取诗意的智慧与灵性的能力,它的材料与构造都直指建造的最终目的。一个小小的遮雨的亭,却几乎表达了对人生存于大地上的全部理解,它的立意、方法和结果都高度一致,它非常好地应对了本次竞赛出题人所给出的设计主题:唤醒彼处的建筑。“彼处”,既是那骤雨落下的具体之处,也是人类栖居于大地之上久违了的内心深处的诗意。雨亭带有一丝忧郁与孤独的气质,却又是一个乐观的建筑。

(柳亦春)

三等奖

获奖作品:凝视与回望

获 奖 者:谭业千 刘嘉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刘国刚(北京建筑大学)

评委点评:

方案在城(此处)和海(彼处)之间、崖壁之上建构了一个开合有致、高低起伏、明暗互现的一个地下“之”字形空间,营造了“夹缝之海”“崖壁之石”“水上之碑”“洞口之林”的系列空间,实现了空间体验的时空转换。在交替的对“彼处”的凝视和对“此处”的回望的过程中,身后的城市(此处)越来越疏离和淡化,面朝的大海(彼处)越来越真切和清晰。“海”“石”“碑”“林”既是具体“物”的存在,也激发了体验者“情”的共鸣,是物境向情境的转化过程。“无字之碑”则激发了对历史对古人的追思。如果说“海”相对“城”而言是空间上的“彼处”,是实境,而“无字之碑”则象征了时间上的“彼处”,是虚境。方士庶在《无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这种虚境即意境,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交感时空。方案建构的空间系列也可理解为时空转换装置,既联结了空间上的此处和彼处,亦联结了时间上的此处和彼处,最终营造了情景交融的理想空间。

(李少云)

三等奖

获奖作品:Enlarging the Church

获 奖 者:李泊衡 廖 丹(东南大学)

指导老师:马晓东 李海清

评委点评:

设计者选取杂草丛生中废弃的天主教堂作为场所媒介,是一处与村民记忆息息相关的彼处。教堂为民国时期德国传教士所建,位于济南左家庄村口,曾经衔接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也承载了几代村民的信仰与回忆。然而,城市变迁所带来的村庄整体北移下,这座昔日的重要传教之地,变成了无人问津之所。设计者将新建筑迎面对称布局于其两侧,将教堂安放于新建筑中轴线上,规整的水面净化了空间,营造出一种纯粹的空间氛围。由坡地低处拾级而上,出来迎面即是教堂,凸显了教堂的重要位置。设计者妥当地运用了空间、形式和建造等要素,建立起与原有教堂的对话,借助于与新建筑恰当的关联,恢复了老教堂活力,使其重新成为新村庄中的“精神彼处”。“在使用者的体验中重新建立起想象的基础,连接此处与彼处,引导一种关乎记忆、想象的精神生活。”图面不仅表达了设计者对设计的把握能力,也体现了对题旨的理解。

(王莉慧)

佳作奖

作品名称:小径分叉的花园

设 计 者:骆肇阳(哈尔滨工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联合培养)

指导教师:孙 澄

作品名称:乌有园

设 计 者:谢慧阳(华南理工大学)

指导教师:林 哲 徐好好

作品名称:晴雨伞

设 计 者:唐哲坤 周楚茜(东南大学)

指导教师:俞传飞

佳作奖

作品名称:树影棚

设 计 者:刘珊汕(清华大学) 张成章(哈佛大学)

指导教师:王 路

作品名称:校园 · 我们 · 角落

设 计 者:李 泉 糜伟波 吴柳漪(东北大学)

指导教师:陈 雷

作品名称:外滩 · 白日梦

设 计 者:张润东 高鸿宇 武建光(内蒙古工业大学)

指导教师:贾晓浒

佳作奖

作品名称:无神殿

设 计 者:黄新洋(斯图加特大学)

作品名称:时光的缝合

设 计 者:郑博闻(西南交通大学)

指导教师:林 青

作品名称:记忆盒子

设 计 者:马晨钟 傅 麟 邓绪枫(重庆大学)

指导教师:陈 俊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作品名称获奖作品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素描画展示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双鱼幼儿园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作品名称: 《螃蟹出行》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创新·未来2018 届纺织品设计本科生毕业展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