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合并糖尿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

2018-03-30曾宪林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19期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特征糖尿病

曾宪林

[摘要] 目的 分析合并糖尿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门诊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入组,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进行分组。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对象42例纳入合并组,按照年龄(±2)、性别一对一选择未合并2型糖尿病对象42例纳入对照组,对比病历资料。结果 合并组病程低于对照组,合并组BMI、RF、CRP、ESR、HbA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贫血、营养不良、皮下结节、四肢关节受损、小关节受损、关节畸形、放射性改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的疾病控制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相同的病程情况下,合并糖尿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更重、进展速度快,这可能与糖尿病会引起高炎症水平、血沉加速、提升类风湿因子滴度有关。

[关键词] 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10(a)-0016-03

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均为社区常见慢性病,两者合并发生并不少见。类风湿性关节炎危害极大,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增加了家庭、社会照料负担[1]。2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存在相似性,2型糖尿病可引起代谢紊乱,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进展的重要诱因[2]。该文尝试分析合并糖尿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管理提供依据。2017年1月—2018年1月,门诊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患者84例入组,对比合并糖尿病、未合并糖尿病對象的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门诊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入组,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进行分组。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对象42例纳入合并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63.3±10.1)岁。按照年龄(±2)、性别一对一选择未合并2型糖尿病对象42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63.1±7.2)岁。两组对象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原发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了;③知情同意;④临床资料完整。

1.2 方法

采用病历统计学方法,抽取患者的病历,通过检索病史资料,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进行分组。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对象42例纳入合并组,未合并2型糖尿病对象纳入对照组。抽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指数、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合并其他类型的基础疾病、吸烟、饮酒情况、根据DAS28标准评分疾病的活动情况、实验室指标(C 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滴度RF、血沉ESR、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临床表现情况(皮下结节、四肢关节受损、小关节受损、关节畸形、放射性改变)。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病程、实验室指标水平等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x±s)表示,合并组与对照组较采用t检验,临床症状检出率、吸烟、饮酒情况等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疾病控制情况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程、BMI、实验室指标

合并组病程低于对照组,合并组BMI、RF、CRP、ESR、HbA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表现和疾病控制情况对比

合并组贫血、营养不良、皮下结节、四肢关节受损、小关节受损、关节畸形、放射性改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合并组的疾病控制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该次研究显示,合并糖尿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在同性别、年龄的条件下,其病情较未合并2型糖尿病对象更重,体现在:①实验室指标异常更显著,研究中合并组RF、CRP、ESR、HbA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都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特别是ESR、RF与疾病活动情况关系密切[3];②患者病程更短,提示2型糖尿病可能会加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出现率更高,同时合并贫血、营养不良的风险也明显上升,有报道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城市老年人患者贫血风险较普通老年人上升2~3倍[4]。

这些都证实2型糖尿病可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难以缓解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能原因为:①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水平往往更高,特别是中心性肥胖的风险上升,下肢关节的承受的负担更重,更容易出现关节损害,研究中合并组的BMI达到(26.3±2.1)kg/m2;②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的饮食控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患者饮食控制往往并不理想,容易出现控制过度情况,营养不良风险上升,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组织损失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关节营养代谢状况更差,更容易出现局部炎症反应,加重类风湿关节损害[5];③2型糖尿病本身会引起高血糖,而高血糖与细胞损伤、炎症、氧化应激反应等关系密切,这些都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疾病加重,增加疾病急性发作的风险[6];④2型糖尿病自身及其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社交,增加心理疾病发生风险,导致活动减少,从而影响心血管、内分泌等各项系统功能,身体长期处于微炎症状态,下肢并发症、动脉硬化引起关节代谢紊乱,局部灌注不足、组织液回流障碍,进一步加重了类风湿性炎症关节损害[7];⑤2型糖尿病相关的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在脂质过氧化反应、过氧化物酶体激增物激活关系密切,这些都会增加细胞损伤,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进展[8];⑥2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流行病学、病因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维生素D缺乏与两种疾病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对象维生素D缺乏风险更高,而维生素D缺乏在先天免疫、适应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D在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和T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功能维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影响细胞的自分泌、旁分泌。若维生素D缺乏则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功能障碍、免疫紊乱,维生素D缺乏会通过复杂的因子网络作用,引起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增加机体炎症反应水平,推动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9-10]。

猜你喜欢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特征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