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改革要注重实效性

2018-03-30张俊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小品教与学实效性

张俊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的教学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正在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仔细分析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行为,不难发现新旧教育教学理念的碰撞非常激烈,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理念还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改革中只是形式上创新了却没有注重实效性。现摘取其中的几个问题与大家讨论。

一、现实材料的引入是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学习任务。很多教师把各种材料甚至小品引进课堂,或布置实践型作业,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不时爆发出创新的火花。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片断一:

有位教师在上“诚实守信”内容时设计了“有事您说话”的小品,大意是一位片警向居民承诺只要有事就可向他提出来,他保证替你办到。结果一位壮汉“呼”他:让他把楼下的牛奶送上去!片警“信守承诺”把牛奶送了上去。

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无非是要论证教材中的观点:信守承诺是一种美德。可是学生反而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片警作了“为民服务”的承诺,是不是对所有的要求,哪怕是极不合理的要求都要回应呢?本来这是个很好的深化教材引发讨论的契机,可惜教师只停留于教材,停留在抽象的说理上,停留在告诉学生这样做是对的或不对的判断上。没有学生真实思想的表露,没有不同观点的交锋,更没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可见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过于虚拟的材料并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只会诱导学生说假话。材料的选取应具备真实性、合理性和典型性原则。

二、活动设置是否有自主探索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增设了“活动”和“实践”内容,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但当前教学中存在着把课堂活动的设置作为噱头的现象,学生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缺乏主动思考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和欲望。

教学片断二:

一教师在教学“消费者权益”时请学生表演小品“熊掌风波”:两位女学生在一餐馆就餐,饭后付款时大吃一惊,餐费对于两位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老板说因为她们吃的是“熊掌”。在与老板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两学生掏光了身上的钱并押上学生证答应第二天来还后方才脱身。随后她们来到消费者协会投诉,最后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老板被罚款检讨。

本来这一小品对学生的社会生活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无奈学生在表演时嘻嘻哈哈,“老板”没有仗势欺人的丑态,“女大学生”没有理直气壮的争辩,根本谈不上情感的體验;同时,由于学生一气“表演”完毕,没有停留思考、推理、归纳知识的时机,从而使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本意没有得到贯彻。

当然上述的教学行为显然与传统教学有了明显的差异,但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氛围,实则还缺少主动性和探索性。因此实践或活动的设置、合作或交流式的学习不一定就有自主探索,要使实践成为自主探索的途径和方法,关键是实施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亲自搜集材料或对教师给出的教学材料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自主得出结论。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否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里提出的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以往的满堂灌为引导学生主动学,改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为师生、生生多向交流,改模仿记忆为自主探索。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确实涌现了一批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课例,但也不乏“花拳绣腿”、“舍本求末”的现象,把电脑大屏幕当成了黑板。

教学片断三:

上述教学片断“熊掌风波”小品结束后,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生甲:我碰到过、、、、、、后来我与我爸一起跟老板说,最后老板把钱退还了。

师:很好。(教师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生乙:如果是我碰到,我会找消费者协会的负责人帮我解决。

师:很好。(教师继续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

生丙:我碰到过、、、、、、不过我没说,自认倒霉算了,反正钱也不是很多。

师:你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丙想争辩,教师瞟他一眼,继续说)其他同学说说。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教材要点设置在电脑中,计算机成了教师的“代言人”,为教师把答案灌输给学生提供了方便,但却失去了一次引发讨论、澄清观点、说法用法的机会。在这里,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引发教与学的改变。教师的教还是“打乒乓式的你来我挡”,符合教师答案的接纳,否则排除。其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依然是围绕教材传授知识,没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没有抓住教学契机。课后教师在解释该教学行为时说,怕教学内容完不成,因而没有组织讨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教学是为了完成教材内容呢,还是解开学生的疑惑、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信息技术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提供了物质保证,但并不是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课就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学习内容,致力于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致力于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以上分析的几个教学片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普遍接受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在课堂改革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实效性,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剖析、反思,逐渐改变课堂改革中的只是形式上创新却没有注重实效性的状态,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片生机。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惠来第二中学 515200)

猜你喜欢

小品教与学实效性
楷书的教与学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临宋人小品》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