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8-03-30唐国华李晨韵

市场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规制升级制造业

◇唐国华 李晨韵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的制造业整体发展迅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独立的产业结构体系,工业化进程越来越朝着发达国家迈进。但是,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资源利用、产业组织结构、现代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式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9.8%,成功赶超美国,自此以后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从增长速度看,我国制造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增速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长速度明显超过GDP增速,1990~2016年间,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1.8%,其中制造业平均增速为10.8%。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成为驱动GDP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除了制造业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份额也迅速增加,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随着我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的迅速增加,制造业世界贸易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制造业出口占世界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也逐步增高,从2002年的5.8%提高到2016年的20%以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取得积极成效,行业结构趋于优化,中国制造业正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朝着价值链上游发展,增长模式也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二)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境。

1.自主创新能力匮乏。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使经济体量快速发展,我国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大规模开展生产活动。但最终导致跨国公司涌入,抢占了国内市场,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企业内部也没有得到尖端的核心技术,向外资企业支付昂贵的技术支持费用。同时,我们在引进技术和设备后,不注重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投入不够,没有突破产品的技术壁垒,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始终比发达国家慢,陷入了恶性循环。

2.劳动力成本过大。2000年以来,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涨压力剧增。2000~2016年间,制造业年平均工资增长了5.8倍,由2000年的8750元上涨到2016年的59470元。尤其是2006年以后,在原有高速涨幅下出现加速上涨态势,远远超过了总体平均工资涨幅。各地农民工收入和最低工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12年、2013年农民工工资涨幅高达21.3%和22.5%,2016年全国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275元,比上年增长6.6%。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社会企业生存的重要负担,劳动力仍旧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中国劳动力成本长期呈上升态势。

3.资源环境亟待规制。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增长方式的高效与集约,把低端且消耗大量资源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则负责高端的技术环节,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了这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加工环节。因此,过去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是以密集化消耗资源为代价的,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日益破坏,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已经使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面临严重的危机,环境规制势在必行。

4.贸易壁垒高筑。贸易壁垒随着我国制造业出口快速增长越来越多。出口额的攀升使制造业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而且商品种类集中于低端产品,出口厂商地理位置集中在沿海地区,加大了贸易摩擦的机会。加之我国贸易救济措施还不够成熟,对于贸易摩擦的抗衡力度相对较弱,一旦一国的贸易政策发生突变,极易对与该国的贸易往来产生影响。另外,一些贸易标准没有和国际接轨,也是加大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二、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路径

规制通常分为社会性规制和经济性规制,一般来说是由市场失灵引起的。目前,我国的环境规制多为社会性规制。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社会性规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与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规制会促使绿色清洁产业逐步取代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施加直接的积极影响;同时,环境规制也会通过对劳动力成本、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等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路径。

那么,环境规制到底是如何对制造业升级产生影响的呢?本文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路径:

(一)技术创新路径

“环境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能够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创新收益远远大于规制成本,自然而然会带来产业转型升级。存在技术创新路径的原因有:首先,技术创新会弥补环境规制带来的监管成本的上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边际成本,提高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次,在越来越严厉的环境规制的约束下,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就能够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抢先占领市场,从而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此外,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并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企业,还能够获得政府的环保补贴或奖励,这一资金可部分抵消企业为环境技术研究与开发、污染治理设施改善等所支付的成本(图1)。

图1 “技术创新”路径

(二)企业进入退出路径

首先,为了保护环境,环境规制可能会加大企业进入该行业的资本投入量,构成潜在进入企业的资本壁垒和技术壁垒,限制了一部分企业的进入。因为,环境规制会要求进入企业在正式从事生产活动之前,必须购置安装完备的污染治理设施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其次,对于已经进入的企业,为了使环境在现有基础上不会进一步恶化,环境规制会更为严格。这样,一些在生产但技术落后、竞争力较弱的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很有可能会因为不满足环境规制条件或企业入不敷出而退出市场(图 2)。

图2 “企业进入退出”路径

(三)世界贸易路径

国际贸易的出现,使资源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然而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速度是有差异的,因此逐渐产生了“资源”和“污染”的重新分配。首先,“污染避难所假说”指出,环境规制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规制强度相对较弱的国家转移。因此,环境规制造成了国内生产产品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该国制造业的进出口结构,从而改变制造业结构,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发达国家把大量占有和消耗资源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技术水平达不到标准,只能被动承接这些价值链低端、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加工环节。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切实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图3)。

图3 “世界贸易”路径

(四)人力成本路径

随着知识与技术越来越被重视,人力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与运行的巨大负荷。环境规制强度增强不仅意味着环保设备的增加、生产技术的改进,还意味着监管、污染处理等人员的增加,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使得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产品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1]郭朝先,王宏霞.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J].经济研究参考,2015(31).

[2]徐常萍.环境规制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J].中国国情国力,2016(06).

[3]刘相锋.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4]余东华,胡亚男.环境规制趋紧阻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吗?——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6(02).

[5]童伟伟.环境规制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吗?[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3).

猜你喜欢

规制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论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发展和完善——从抑制性规制到激励性规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回暖与升级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