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技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优化研究

2018-03-30◇杨

市场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物流配送冷链生鲜

◇杨 蕊

“催熟香蕉”“塑化剂蔬菜”“福尔马林鱿鱼”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频繁爆发,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大多数是在运输配送过程中使用有毒化学物包装保鲜,以及为了在运输配送过程中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造成的,这说明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

迅速发展的物联网,成为我国六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2016年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聚焦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提高了农业产出率及农产品安全。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要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来解决百姓的菜篮子问题。虽然我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来加快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但是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仓储、配送及销售等物流各个环节实现全程冷链物流却很难,特别是在配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大,造成农产品经济损失的同时还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如何确保在冷链物流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在配送环节中做到温湿度的实时控制以及信息的有效衔接,已成为制约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中,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一、物联网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无线射频技术、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设备、3G/4G网络、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与传感设备,通过网络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换的一种网络。

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是指水果、蔬菜、鲜花等生鲜农产品,按照用户的需求,在挑选加工、包装整理、分类配货、配装和末端运输等一系列活动中,始终处于适宜低温控制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减少损耗、防止污染、准时准点地送到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应用RFID技术,对配送中的农产品进行动态实时监测与追踪,对温湿度进行控制,可以确保农产品在配送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在配送车辆上安装GPS跟踪定位系统与GIS系统,实时了解车辆具体的位置、路况信息、运行状态等,来实现车辆的定位与跟踪,自动选择并优化配送路线,可以监管农产品在途是否安全与准时交货。配送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人员配置4G手机,一旦突发意外情况,及时汇报给相关人员紧急处理,通过整个配送过程中信息的高效、安全、可靠的传递来提高运营效率,保证农产品安全[1](具体流程见附图)。

附图 物联网技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流程

二、物联网技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易腐、易变质等特点,对配送环节要求较高。虽然传统的冷链物流配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生鲜农产品起到保鲜保质作用,但很难实现整个配送过程中的全程冷链,造成农产品污染变质,货损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并且因为配送过程中的信息采集技术与处理能力不足,使得配送选择的路径不合理,很难实现准时准点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设施薄弱

物联网与冷链物流配送基础设施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物联网与冷链物流配送基础设施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仍不完善。据统计,我国食品冷藏运输率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原有的冷链配送设施陈旧,配送设施多为普通卡车、火车、船只等,具有保温、冷藏、保鲜等功能的配送运输工具较少。另外,仓储管理区域性分化严重,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仓库结构不合理,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低温仓储保鲜库少。并且,很多仓库为其他建筑改造而成,自动化、现代化的高级仓库匮乏。

相关物联网基础设施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不完善,没有真正实现实时温湿度控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温、保鲜物流,使农产品容易变质腐烂,保鲜、冷藏效果不佳。

2.专业人才匮乏

得人才者得天下,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物联网技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既是操作性较高的管理活动,又是高新技术下的信息传递和货物移动活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兼具技术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既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工具等,又要掌握物联网、冷链物流配送优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物联网与冷链物流在我国引入较晚,发展历史短,物联网与冷链配送专业人才匮乏、配置不合理。一方面,物联网与冷链物流运营配送管理人才稀缺,现有的从业人员知识面窄,缺乏物流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对市场的变化洞察力不足,很难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一线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一流的操作经验,对于装配过程中的具体作业不熟练。物联网技术下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其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

3.技术标准不统一

由于物联网与冷链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从现阶段国内物联网、冷链物流技术标准体系来看,物联网与冷链物流相关技术标准相对滞后于产业的发展。物联网与冷链物流运输标准的内容在国内很难有一个最新、全面、具体的标准可以参照,因为相关标准文本的更新完全不同步[2],使得物联网、冷链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系统性。而且,我国与国际上通用的物联网、冷链物流运输技术标准不同步,形成难以突破的瓶颈,给整个冷链物流运输产业的迅速发展造成阻碍。

三、物联网技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优化建议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以及冷链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物联网技术下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效率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在冷链运输与仓储配送设备上安装RFID装置,对车辆上的生鲜农产品的实时温湿度动态监控,应用GPS跟踪定位系统,优化运输车辆的配送路径并对产品及运输车辆进行定位与追踪。同时,建立物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削减或消除农产品冷链物流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断链现象。另一方面,加强配送主干线和隶属场站的建造及其基础设备的改造,构成与多式联运相匹配的配送运送网络。合理布局仓储位置,优化仓库结构,以大型冷库为冷链节点,在合理区域内建设具备收集、储存、分拨功能的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

2.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冷链物流配送人才的教育方式是多样的,教育侧重点也不同。根据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人才匮乏的现状,要从企业内外两方面实现冷链物流配送人才的发展。

一是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冷链物流配送员工个人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有效提升现有人员素质和技能。同时,建立内部知识交流机制,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和共享,并对有贡献的员工实施奖励。[3]在企业内部组建一支物流配送人才后备军,完善人才储备工作,鼓励“传、帮、带”的师徒培养方式,进而有效避免人才的流失。二是加快建设我国高校物流教育工程。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投入,让专业教师系统学习物流配送专业知识、配送技术与操作技巧,提高冷链物流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此外,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冷链物流配送相关操作与技术。并且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产学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完善标准体系

物联网与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完善和统一有利于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首先,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标准,全面更新现有标准,并将国内标准与国外标准同步。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跨地区、跨部门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加强协调,联合推进。只有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兼容性,才会有利于冷链相关企业采纳物联网。基于绝大多数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员工经验、业务流程等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标准体系,确保物联网技术能够与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有效融合。其次,强制冷链物流相关企业采用符合标准的冷链物流技术,实现冷链物流节点中企业的协同合作与有效衔接。

四、结语

物联网技术与农产品冷链物流都是我国物流基础建设中的短板,而配送是关键因素。将物联网与冷链技术应用到生鲜农产品配送中,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完善标准体系等措施,实时控制农产品的温湿度并对其进行追踪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大大改善生鲜农产品配送现状,进而降低生鲜农产品配送损失率,并且可以优化配送路径,实时定位车辆位置,提高生鲜农产品配送效率,进而优化整个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

[1]杨蕊.物联网技术下的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张瑞夫.冷链物流运输技术标准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06).

[3]孟艳玲,牛阮霞.企业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及人才培养策略[J].物流技术,2015(08).

猜你喜欢

物流配送冷链生鲜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山西将打造高效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生鲜灯的奥秘
基于Flexsim的饮品物流配送中心仿真优化研究
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及布局优化设计
直企物流配送四步走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