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流转、创新理论与创新驱动

2018-03-29于新华

商情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

于新华

【摘要】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循环流转的概念,然而对循环流转的理解,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认识。全面地理解循环流转这一抽象的概念,对把握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不同角度,来把握与理解循环流转的概念;进一步地,分析了创新理论与循环流转的关系;最后,结合前文的分析,解释了了中国为何当前重视创新的作用,为何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键词】循环流转;创新理论;创新驱动

一、循环流转:抽象出经济的事实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是相互联系,互通有无的,不可能分割出纯粹的经济事实。然而为了研究的需要,研究者们人为地抽象出经济的事实,这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现实中,具体的经济活动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无论如何是研究不完的,只有把这些经济活动抽象到一般的形态,才有利于各研究者们各抒己见,并把研究成果集中到一般层面上。

循环流转就是基于这种抽象层面而提出来的,它是整个交换经济活动的抽象,或者说是一个框架。从消费品、生产资料、货币到信用工具,无不处在这种循环流转之中,年复一年地走着相同的道路。那么就要问,循环流转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循环流转?

首先,从整体角度上看,循环流转是一种稳定性的均衡。形象地说,就犹如一个闭合的立体圆环,里面填充有匀速流动的液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动着,除非外力打破闭合圆环。循环流转也是如此。一项需求有相应的供给,一种商品有相应的补充物。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数据来决定自己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从而使经济活动得以精确地进行着,处在均衡的状态。人们并不会要求打破这种习惯的方式,而只是重复着这种经济活动的循环,除非外部条件的变化迫使人们做出改变。

其次,从外部推动力来看,循环流转是一种特定生产方法的表现。特定社会的特定历史阶段,其生产方法是固定不变的,原因在于生产方法的改变需要经历漫长的演变,并不是日日变化着的。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生产方法,而循环流转正表现着交换经济这个阶段的生产方法。打破这样的循环流转的时期,必定处在生产方法变革的期间。在交换经济中,人们以物换物,用一头牛来换两头羊,用两头羊换十只鸡等,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处于循环流转之中。或者,人们通过货币或信用工具这一媒介来交换自己需要的货物,也是处在经济的循环之中。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换得工资,再用工资去购买自己的需要的产品,而雇主则通过支付工人们的工资来为自己生产一定的产品,以便卖出换取收入,在工人与雇主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循环流转,把范围推向整个社会经济,并不会影响整个循环流转的实质。因此,生产方法的稳定,表现为经济的循环流转,当生产方法改变时,循环流转的途径也会随之改变。

接着,从内部推动力来看,循环流转是人们需要的集中体现。循环流转包含着人们所需要的各类东西,人们需要什么,经济社会就生产什么;人们不需要的,无利可图的,厂商也不会去生产。需要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人类文明的推进,无不伴随着需要的改变。人类对食物的需要转到对娱乐的需要,是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而经济活动的循环流转无不包括着这些各种各样的需要,从衣食住行到文化艺术等,都处在一定的循环流转之中。当人们的需要改变时,也会迫使供给者作出改变。从内部来看,必然伴随着循环流转的改变。因此,打破特定阶段的循环流转,必然表现出人们对需要的转变。

最后,从目的来说,循环流转是一種为了追求经济恰当性的状态。如果新的生产方法的出现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利益,那还是需要考虑的。由于风险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处于循环流转中的人们不愿冒风险去尝试这种新的生产方法,因为这并没有以前的数据与经验的支撑,除非它确实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因此,循环流转是这样一种状态,即人们并不了解改进生产方法能够做多少,能够带来多少利益,不如墨守现有的状态,以取得经济上的恰当性。

简而言之,循环流转是一种经济事实的抽象,是一种稳定性的均衡,并不容易被打破。在特定阶段的循环流转之中,都伴随着相应的需要。然而生产方法的改变会打破这种循环流转,从而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至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循环流转的实质,它是经济事实的抽象,由内及外,无不表现出经济事实的本质。

二、创新理论:循环流转的打破

熊彼特认为打破循环流转的主要来源在于创新,并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一词。由于循环流转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生产过程,没有变动,没有发展。因此,发展经济就必须引入创新,改变生产方法,适应人们变化了的需要。可以看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进程中,无不伴随着生产方法的改进,这也是每个历史阶段人们苦思冥想的事。同时,每一次生产方法的变革,都是人类智慧与思维进步的表现。

熊彼特提出,创新并不是一个技术概念,也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新发明,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包括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生产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以及实现新的工业组织。他的创新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生产方法的变革,强调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上文分析到,循环流转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人们受一定环境的制约,习惯于现有的生产方法,而不要求去改变,除非迫于需要。当某种生产方法的变革到来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循环流转的打破,创新理论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说循环流转是一个封闭的闭合圆环,那么创新则是打破这种圆环,使其重塑。那么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呢?主要表现在:第一,打破循环流转的稳定的均衡,需要变革生产方法。人类文明的进展,无不伴随着生产方法的变革,从刀耕火种到蒸汽机到现代化机器生产,每一次生产方法的变革,都是对习惯于当前生产方法的打破。第二,适应人们改变了的需要。循环流转的存在于人们满足于现有的事物,一旦他们有了或出现了更高的需要,就会迫切地想去追求这种需要,现有的循环流转就会随之破灭。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创新理论中新产品生产的意义就在于此。第三,随需要而来的新的市场的出现。当人们对新产品的需要逐渐扩大时,新产品市场的形成便自然而然了。因此,创新理论提出要开拓新的市场,目的就在于打破循环流转的内部,使人们通过市场来满足自己对新产品的需要。第四,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与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其目的很明显在于为了打破循环流转经济上的恰当性,进一步地追求更高的利益。

因此,理解创新理论与循环流转的关系,关键在于理解循环流转是什么。如果说创新理论是熊彼特经济理论的核心,那么循环流转就是创新理论的基石。

三、为何中国21世纪才谈创新驱动

熊彼特在20世纪初就已经提出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而中国直到21世纪才谈到创新,弄清这一问题,对理解我国当前所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这一经济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在201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公报中,继续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创新为动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为什么我国当前对创新如此的重视呢?主要在于,我国虽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各方面的问题仍然很多。经济发展的方式过分依赖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经济结构很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产品供给的质量低端,创新研发不足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迫使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犹如熊彼特面对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提出资本主义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引入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开辟新的市场等。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也是为了实现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市政建材行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