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如何影响居民文化消费

2018-03-29龚小梅

商情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信息化

龚小梅

【摘要】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将在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彰显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化的发展为扩大文化消费带来了重要机遇,本文从文化消费主体、文化供给客体和文化消费环境等方面论述了信息化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理论。

【關键词】信息化;文化消费;文化产业

一、引言

十三五期间,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将在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彰显日益重要的作用,相关理论研究表明,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是解决文化产业建设问题的一条关键途径。目前,一般认为文化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娱乐消费和体育消费等方面,20世纪末,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世界逐渐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而作为典型创意和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亲密结合,给文化的制作、处理和展现形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化对文化消费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息化对文化消费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经济学理论认为,文化消费行为的产生,需要满足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两个基本条件,与此同时还应该保持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匹配,并提升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水平和消费环境。因此本文主要从信息化对文化消费主体、文化供给客体和文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影响阐述信息化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一)信息化对文化消费主体的影响

信息化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实现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凯恩斯、杜森贝利和弗里德曼等早期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都强调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在信息经济的当下,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张敏和马泽昊(2013),姜涛、任荣明和袁象(2010)都肯定了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在居民收入方面,陈玉宇和吴玉立(2008)分析了电脑使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通过对全国家庭普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个人电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居民生产效率,电脑使用的工资回报率超过20%。刘新智(2015)也发现了信息化对农村军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般而言,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会逐渐降低,转而用于文化娱乐等方面消费支出将会增加,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信息化实现文化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信息与通讯技术得应用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推动整体文化消费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对文化产品消费者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平台,物美价廉、品种多样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给消费者以全新的体验,“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出版”等网络文化成为引领居民文化消费的新形态、新渠道,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一步自组织化和个性化。

信息化实现了文化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更精准定位和把握。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文化产业企业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动态,更加精准的实现文化产品的定位,通过建立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反馈系统,实现了消费者需求和产品设计理念、创意的更好衔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原有的文化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意愿,而信息化能够使企业依托科学技术建立强大的信息和服务系统,实现文化服务方式和增值方向的转型。另外,信息化能够促进文化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需求的融合和重叠,为日益变化的文化和旅游消费者消费需求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信息化降低了文化消费者的搜索成本,增强了信息的对称性。信息化能够保障文化产品消费、交易过程中信息的有效传递,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信息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避免文化产业“柠檬市场”的产生,使文化消费者行为更加理性,是文化消费模式的一个巨大创新。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大大降低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使文化产业链不同消费主体的信息沟通更加便捷,使文化消费需求得到更加及时的满足。

(二)信息化对文化消费供给客体的影响

信息化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产业进一步融合,增加了文化产业的知识和科技含量,丰富了文化产业内涵。实现文化产业由依靠人力和物质投入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注重要素投入和利用效率的集约式发展模式,使文化产业服务由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智慧化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趋势。

信息化拓展了文化产业链。信息技术深刻变革着文化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及文化产品创意过程,加强文化产业链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与品质,使文化创意能够及时转化为产品,信息化弥补了传统文化产业链效率低下和弱势方面,促进文化产业链动态化,尤其是随着文化创意和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使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体验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极大延伸了文化产业链的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转变。

信息化促进了文化产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边界更加模糊,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使文化与旅游企业进行不断进行商业、技术、管理和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改变文化和旅游业的产业组织形态。21世纪,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信息化加速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产业内部融合、产业间融合同时也促使文化、旅游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并催生其它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信息化对文化消费环境的影响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更加注重个性化,文化消费的体验感受已经成为居民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而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及其环境成为影响文化消费体验的一个重要硬性条件。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产业、新产品的更新发展,不断拓展居民新的文化消费领域。网络平台使人们的文化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形成了5“W”的现象,即:任何人(Whoever)、任何时候(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以任何方式(Whatever)和任何人(Whomever)进行各种信息传递与开展各种消费活动,拓展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溢出边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等网络消费平台,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之间零距离、零时间和低成本的沟通与交流,极大改善了当前居民的消费环境。马克思指出:“活动和享受,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存在方式,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购物环境的信息化、智能化与网络化,实现了人们消费方式、消费客体与消费主体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文化消费环境及设施“智慧化”的重要保证,使传统僵硬的消费环境更加灵活、人性化和多样化。当下中国文化消费市场正表现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然而传统消费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将信息及时应用到文化产业的管理经营当中,建立智能化、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消费服务环境和质量。

三、研究总结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文化消费主体、文化供给客体和文化消费环境等方面论述了信息化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本文认为信息化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实现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实现文化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拓展了文化产业链,促进了文化产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同时信息化是文化消费环境及设施“智慧化”的重要保证,使传统僵硬的消费环境更加灵活、人性化和多样化。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促进中国信息化对文化消费的驱动作用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方面要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另一方面应该注重信息化投资的结构合理性,优化信息化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使信息化更好的实现文化消费的升级,促进文化消费的繁荣发展。并且,各地区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度寻找信息技术和文化资源的融合点,以信息化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不断丰富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内容,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