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事件“跑偏”现象浅析

2018-03-29罗旭永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跑偏网络舆论舆论

罗旭永

摘 要 纵观社会的舆论环境,人们的舆论重心已明显向互联网媒体倾斜。他们通过网络发表个人意见,介入公共事件,但由于自我净化监管不足、直线型新闻生产模式、标签化思维、碎片化阅读等原因,导致网络舆论常常在冗杂的意见表达中乱象丛生,最终被一些边缘话题给“带偏”。文章从网络传播入手,探析“跑偏”的危害、原因以及对策,以构成对舆论事件“跑偏”现象的完整分析。

关键词 网络舆论;公共事件;舆论“跑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2-0029-02

网络舆论事件是指在网络交相互环境中,引起一定范围内公开讨论,获得相当数量公众关注,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舆论事件。在传统媒体时代,发表公共事件言论的往往是专家、知识精英群体,其观点受“把关”显得更理性深刻,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并不能代表普通民众的心声。当网络空间不断开放,大量普通民众才真正拥有个性化的传播渠道,做自己的“代言人”。但是由于匿名性、自发性等特点,有不少网民在面临舆论事件时,打着“爆料”“揭秘”等标签,补充一些往往无法确定其真伪的事件新“真相”,或直接以虚假观点误导大众,导致新闻事件原本的关注点被掩盖,使得舆论未按照正常导向发展而遭致“跑偏”。如高校女大學生“裸条”事件,其被曝光初期,众多网友避重就轻抓住当事人籍贯、学校等统计数据研究,“带偏”舆论并引发了对某些三四线城市、高职和专科院校的歧视争议,从而弱化了对该事件本质探究和防范治理这样一些更有价值的议题。

1 网络舆论事件“跑偏”的危害

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应该提倡畅所欲言,但同时也必须审慎、理性、宽容。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确实每个人都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成为舆论的一份子,但是社交媒体的火热也让公众的舆论变得充满“杀伤力”。

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身处舆论事件的主人公往往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隐私信息被暴露的“人肉搜索”与谩骂围攻的“语言暴力”境地。像“章莹颖绑架案”中,当案件还未明当事人下落之时,网友们就已经在收集证据,质疑“章莹颖家属把用于寻人的捐款私吞”。这无疑使章莹颖的家人遭受了大批的斥责和诬陷,给其生活造成二次身心伤害。

对媒体公信力的消减。不同于一般自媒体,媒体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来自于自身的专业精神。如在嘈杂的舆论情形下,一味跟风“跑偏”失去独立思考,过度消费公共事件,而不加以深刻的观点引导,将一些不理智、不成熟的公众舆论拉回到正确的轨道,那么必然会逐渐失去广大公众的信任,社会也极有可能在混乱的社会思潮中面临瓦解。

忽视社会问题的反思。究其本质,很多公共事件能成为讨论的焦点,必然和社会个体息息相关。魏则西案例中,如果对网络医疗体制的反思“跑偏”为百度的广告段子、“颐和酒店事件”中,如果对社会管理漏洞的监管“跑偏”为女性自救的技术贴,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变得十分浮躁和肤浅,一些触及公众内心的社会问题会被消解掉,最后阻碍社会的进步。

2 网络舆论事件“跑偏”的原因探析

1)社交媒体自我净化监管不足。微博、微信、直播等媒体打通了“强弱关系”的社交圈,传播渠道多元畅通,但各种信息发布主体掺杂其中,真假难辨。在“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自媒体传播具有的草根化和情绪化特点,使得网民在未核实的情况下便迅速盲目“站队”声援,有甚者打着事件“目击者”、可靠朋友爆料等标签,使得公共事件在社交圈迅速得以围观发酵并传播。但是这种追求“快”与“自我”的社交传播,内容上存在着“自我净化不足”的先天缺陷。加上自媒体舆情事件中,不少发布者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的一方,其文字煽动性强,刻意暗示“官本位”缺失或失职等敏感话题,误导了不少网民。

2)速度≠真相。新闻本身是易碎品,在争分夺秒抢第一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时效性自然成了各大媒体竞相竞争的制高点。一些网络记者为了秒杀热点、登上热门,遵循着“发现新闻源、写新闻稿、抢发新闻”这样一条直线型生产模式。如此一来,少了传统的筛选、证实及审查环节,高质的报道内容则日益缩水和减少,这种盲目的速度追求则极有可能将新闻推到“反转”的境地。如在“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媒体初期报道便以“是谁害死了跪地求剖腹的她”等为题目歪曲了事实,使得产妇丈夫一家背负骂名。直至事实真相爆出后,舆论开始出现反转,医院一方成了“只手遮天”掩盖真相的坏人。所以,记者采访报道时一定要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一味追求时效。

3)“标签化思维”加大认知隔阂。标签化其实是一种自发的认识归类方式,它简化人们对特定群体或事件的复杂思考,轻率地对其做出的片面评价。纵观新闻报道中,不少“官二代”“富二代”“碰瓷大妈”等这些带有偏见色彩的标签,加剧了公共舆情事件的认知偏差,使得很多公众不看事实和是非,只根据事件当事人的身份去站队。中青报评论员曹林在谈到反转新闻时也认为“新闻反转不是事实的自然逐渐呈现,而是标签的变换。”如常见的“最美XXX”褒义标签,这种片面化评价人物的方式,有时更容易误导大众。所以,当“标签化思维”先入为主时,舆论走势往往已经偏离正常传播轨道,导致许多舆情事件在扭曲中发展,从而产生恶性

循环。

4)碎片化阅读,错失深度性观点思考。其一,媒体商业化竞争加剧,媒体人为赚取点击量,制造轰动效应,常用夸张的“标题党”式表达,而且为满足大众的猎奇心,不少媒体不惜有意裁剪事实,注重耸人听闻的信息,以此掩盖了甚至是抛弃了新闻本身的价值思考。其二,快节奏化的社会,公众怕浪费时间、也怕麻烦,难静下心阅读长篇深度新闻。他们追求情绪化的阅读,那些深度理性的长文常被淹没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其三,公众话语的娱乐化趋势。社交网络领域中,娱乐明星的新闻占据大量篇幅,而且反观近年来发生的各种公共舆情事件,都有一个与之默契匹配的娱乐段子。一个严肃的公共事件在过度娱乐化后,其事件核心要素会被稀释,而其衍生的边缘话题则受到关注消遣。在这种趋势下,公共话题的生存空间则愈发狭小,遭遇舆论“跑偏”也就可想而知。

3 预防网络舆论事件“跑偏”策略

网络各种信息嘈杂,如果放任舆论事件“跑偏”,不但损害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公众个人、媒体机构等相关主体均从有自觉维护舆论正确的责任。

1)主流媒体建立层层核实用稿机制。梳理近年来的舆情事件,不难看出广大受众盲目站队,有时连主流媒体也跟风转发报道,这样不加核实与调查的传播“便利”,往往使得舆情事件发酵初期就开始偏离。由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其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就极易使受众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面对该类舆情事件,主流媒體要在核实信息来源、揭示事实真相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发布或跟进权威报道。与分秒竞争的网络媒体相比,主流媒体更要建立层层过滤的用稿机制,充分发挥其公信力的优势资源,对每条新闻从不同渠道取证,而非一味地抢先第一时效性,错失新闻真相。哪怕在各执一词的复杂事件中,也要以准确客观报道、全面深入分析问题而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2)加强公共信息供给,改变民众舆论场信息偏向。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民众大量观点和认知是由于对政府活动、信息和施政动向不了解而形成的。在此背景下,官方要逐渐完善公共信息供给渠道和方式,建立更多的供给队伍和平台,从而消除信息通达信不够的问题,及时、全面、准确地将官方的公共信息传递到民众中,就能在减少许多谣言和猜忌,避免舆论被未知因素带偏。

3)新闻热炒中坚持冷思考。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的首发权利已经不再属于媒体记者。因此,专业记者们过度把抢发新闻当作最高目标的行径,往往陷自身于盲目跟风的尴尬境地。所以越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媒体人越是应该“让新闻飞一会”:多方位了解事件真相、多维度挖掘剖析思考、实时跟进报道进程,为受众提供真正地全面报道。此外,一些表面上看公众可能没兴趣的新闻,只要关乎公众利益,也要坚守专业的原则,抱着遭“冷遇”预判,坚持报道以引起社会关注和反思。只有媒体人肩负起培养公众媒介素养的责任,在舆论热潮注入一股清泉,社会舆论才会重回健康的轨道。当然,作为参与者的公众,也应该自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抵制虚假新闻和网络暴力,理性参与社会讨论。

无疑,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众将不再单纯地依靠传统媒体来构建“脑中的图景”,而是借助广阔的媒介环境自由地构建对世界的看法。当然,这样一个成熟的舆论空间,必须依靠传统媒体、普通大众、意见领袖等共同发力,自觉受媒介空间共同规范的约束,以保证媒介空间舆论的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韩旭.探析网络“舆论反转”现象出现的成因及对策[J].西部学刊,2016(8):24-28.

[2]薛婷,杨欢欢.网络舆论失控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3(7):138-139.

猜你喜欢

跑偏网络舆论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皮带机跑偏原因及防偏技术探析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警惕去产能“跑偏”
奶源地建设“跑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