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018-03-29程海涛申献双

山东化工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要素制造业

程海涛,申献双

(1.衡水学院 化工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2.衡水学院 美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新形势下,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实质是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以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国制造”文化内涵重塑。以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则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选择和方法切入。要解决制造业粗放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增长升级发展,加速推进结构性改革成为必选之路[1]。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驱动力量,创意是根源,创新是核心,创业是路径。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式激发全体人民的无穷创造能力,实现结构调整。中国制造业结构性调整成败关键在于全体人民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本高效积累最有效途径在于教育,如何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成为焦点。

1 “中国制造2025”加速制造业结构调整

制造业结构调整是指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制度与措施变革,实现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需要技术、人才等内生动力与市场、体制与机制等外在需求的协调统一。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引领作用。

1.1 内生动力与要素调整

制造业长期以来依赖低人力成本和自然资源优势,走的是粗放式发展道路,虽然出现一时的繁荣,但是成为成为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新增长动力的培育,创新发展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制造业发展规律表明,部分要素投入驱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初期增长后,推动产业可持续永久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全面投入、及各要素生产效率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指源于技术创新、组织优化、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因素的生产效率增长。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的实现需要,具有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人才来完成,也就是人力资本的全面升级换代[2]。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与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的实现对人才的要求一致。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人才为本”有力保障了制造业全部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

1.2 外在因素与制度创新

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条件是制度、体制和政策环境。促进制造业全部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依赖于市场资源配置和制度、机制的引领作用。市场资源配置和制度、机制的引领有利打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实现各要素的高效、灵活的组合,产生协同效应,全面激发制造业的创新与活力,从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产业链上游有力地位,实现可持续增长。

中国制造2025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决定因素,以完善市场机制为手段,全面纠正以往靠行政、计划等手段造成的资源扭曲配置现象。作为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配置作用,形成制造业产业调整的“倒逼机制”,全方位重视人力要素的能力提升,在体制、规则和创新驱动上形成良性循环。

2 制造业结构调整依靠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由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工匠精神三个要素组成,是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源泉[3]。这三个要素要形成协同合力才能,才能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促使制造业长久可持续发展。

2.1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由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能力、技术、技能和体力等要素武装的产业劳动者,体现产业劳动者的质量与水平[4]。

以创新为驱动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分别从技能和创造力两个方面,对产业劳动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5]。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着重提升了制造业人力资本标准,同时要求产业劳动者具备与之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理论与实际经验证明人力资本在制造业结构调整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了人力资本创新性、创造性,加速了人力资本的精准流动性,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人力资本带来的价值升值比物质更为广阔,具有更大增值潜力。

人力资本培养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教育投资,使劳动者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结构调整,需要高端研发与技能人才作为支撑,高端研发与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2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指对生产关键步骤进行更符合实际现状的更新,以及新技术理念的提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创新新技术和已有技术创新应用。产业创新依赖于技术,建立于技术创新的根基上。

2.3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6],是工匠做事情时所秉承的追求完美、精细求精、注重细节的精神理念。工匠重视产品品质升华的过程,对产品无尽的雕琢,对工艺时刻进行完善。工匠精神以生产出本行业品质最优、独一无二卓越产品为目标。工匠精神所体现的是追求极致的创造精神、极致完美的品质精神、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精神。

现实制造业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利益实现模式,忽略自己制造产品的标准与品质,只注重投资与消费,什么产品挣钱就做什么产品,没有对产品进行连续研究、无尽完善,利用高标准、高品质来实现可持续、科发展的制造利益。注重细节完美,追求高标准、高品质的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业结构性调整不可缺少的。

3 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

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推动制造业结构性改革根源动力。在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进程中,无论制造业技术结构性升级换代,工艺更新,产品质量提升,制造业企业管理升级,都离不开创意创新创业激发其发展活力。“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社会劳动者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而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人才关键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只有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加速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能力人才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力。

3.1 精准理解创意创新创业,形成科学认识

“创意”就是创造与创新意识,简单说就是要敢想。创意是一种通过在对事物细节深入理解与认识,结合实际条件,高效挖掘与激发资源组合方式,优化资源价值的方法。“创新”把新创意通过已经存在的思维模式,提出和常规、常人有所区别的新制造、新发明和新描述。“创业”就是劳动者在“创意”、“创新”的基础上把资源优化整合,形成具有更高经济社会价值产品的过程。创意是创新的根源;创新以创意为基础,以创业为实现手段;创业是创意与创新的物质呈现。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直接有效途径是教育,社会应对教育有足够的重视,要有优先发展的战略思维,成为制造业实现结构性改革基础路径。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就是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竞争,也是整个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不应急功近利,应该具有工匠精神,实现发展动力持续久远。

3.2 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现代教育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实现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进行教育体制与科研生态环境改革。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与任务,制定相关政策与配套措施,使培养出的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被社会优先使用,提供其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环境。同时学校内部应该进行全面结构改革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把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与实践体系,培养适合“中国制造2025”的新人才。

3.3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更新教学内容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首先要注重教师师德建设,师德是培养人才首要条件,决定着培养人才的社会属性。同时要对教学业务进行精细研究,一方面突出学习,另一方面注重研究,遵循发展规律,最高效的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对于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新思维要创造条件及时让教师接触、思考、研究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利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物质载体,实现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学内容应该适时更新,及时引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3.4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应该遵循的规律。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应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整体推进与生态建设上着力,注重工匠精神的引入,把影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具体包括顶层设计、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创意创新创业课程、创意创新创业方法、创意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创意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创意创新创业保障服务。必须加大各因素涉及领域的改革力度与质量,使培养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人才成为整体系统工程,一个都不能少。

3.5 加速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与高等学校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是现实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实现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分类管理。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不同高校自身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资源,分类管理可以使其充分发挥优势力量,自身获得最大化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利用,教育产出最优化,人才培养多样性。分类管理的实现需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作为基础。高等学校综合改革首先从思想入手,转变传统重学术的理念,把学术与实践动手能力摆在同等重要地位。有了正确认识,清晰目标与定位,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就会水到渠成,创意创新创业人才会更具多样性,更符合社会需求。

3.6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适应形势新变化,尤其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完成制造业结构性改革,使我国成为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学术研究人才研究相关基础理论,形成创意根源,同时需要灵活应用相关理论的应用人才,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进行有针对性培养。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需要不同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术人才为了能把学术研究的更加透彻,必须把握学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理论、知识、技术,丰富相关学术理论,推动学术发展。因此学术型人才需要一定专业教育,作为研究学术应用的工具。同时应用人才,在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应具备一些基础学术理论,为更好地发现应用理论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性规律,提供基础理论储备和思维方向指引,应注重相关通识教育。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要素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