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晚还是那个春晚吗?

2018-03-29任陇婵

视听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卫视议题内容

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与各卫视的春晚争奇斗艳,央视少了几张“老面孔”,卫视舞台全面升级呈现出一些新气象,业内外再度引发了关于春晚、“后春晚”的热议,也令人忍不住叩问——如今的年还是那个年,众多议题中的春晚还是那个春晚吗?

春晚是“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1983年由央视甫一推出,便成了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年夜饭”,用以悦耳目和滋养心灵。转眼走过了35个年头,一路陪伴和见证着几代人以及中国电视的成长,难怪很多人都说自己是看着春晚长大的。

春晚早已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意涵的专有名词,其词义随着节目发展流变而不断变化,内涵日渐丰富,外延不断扩大。春晚的各项词义中,央视春晚是其初始本义,并由此逐渐派生出地方春晚、网络春晚等蔚为大观的春晚系列,可谓春晚之母——各类春晚节目的源头及模板。央视春晚是铁打的,寸阴寸金的每年除夕夜是铁定的央视春晚时间,中央一、三、四套等多频道并机直播,全国各级电视台主频道转播,形成了千台一面的“大一统”奇观,使其具有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影响力,各大品牌及商家为了能在央视春晚亮相都不惜代价,很多明星红起来也都经过央视春晚的“洗礼”。

由省、市台办的地方春晚是春晚的引申义,从一开始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央视春晚的“山寨版”,就节目质量、规模排场和影响力而言,与央视春晚比都是小巫见大巫。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北京、湖南、江苏、辽宁等台的春晚不论节目内容、明星阵容、舞台水准都不输央视春晚,还更接地气和贴近年轻人,此番狗年地方春晚的轮番展演再度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

“网络春晚”一开始也是“山寨”的代名词,是一帮“草根”挑战主流媒体和精英文化的行为。网络春晚登堂入室始于2011年央视开办的“首届CCTV网络春晚”,历时8年,虽与电视春晚同根,却不同源,定位于网络,比电视春晚更活泼,内容更贴近民间和生活,受众也更年轻,已成为媒体融合时代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如今的春晚,早已不是单纯的内容产品名词,而是从内涵到外延都被赋予了多重文本价值的超链接(hyperlink)概念。从内容样式来看,由文艺节目汇演、成熟的综艺电视节目模式到中国年的新民俗标配;从受众反应来看,由几乎照单全收地看春晚、边看边挑毛病的吐槽春晚、摇晃着智能手机抢红包的“玩春晚”到除夕夜只是为了填充点什么而让春晚成为伴随性声像背景;从收看终端来看,由客厅大屏、PC屏到移动传播的智能手机屏;从舆论反响来看,由专注于内容到引发一系列议题以至于议题大于内容;从节目功能来看,由节目本身变成了媒体与商家最重要的假日经济入口、活动营销载体及互联网社群、流量的引流工具。

有个现象值得玩味,近两年电视业式微和经营状况普遍下滑的形势下,央视春晚收视持续走低与地方春晚、网络春晚逆势火爆形成了鲜明对照。笔者认为,这种此消彼长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地方春晚的集中引爆,并不是简单无聊的扎堆,而是卫视竞争激烈的比拼,从狗年地方春晚错位播出、轮番展演的情况看,各卫视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表明了如今卫视竞争早已不完全是电视业内那点事,而是融媒体场域中的综合竞争,凡有一定实力的强势台在如此重要的年节经济中谁也不敢轻易缺席,缺席并非有多清高和理性,而是意味着实力不足和出局。

春晚有一万个活下去的理由,最主要的是其作为新民俗仪式已被深深植入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既已成为风俗习尚,便少不了人趋同遵从。有人调侃央视、卫视的春晚已是为了吐槽和红包而活着,其实吐槽不过是用反证法证明了人们对春晚最深切的关注,而抢红包之类的余兴活动更证明了春晚的商业价值、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及导流价值。

猜你喜欢

卫视议题内容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主要内容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