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

2018-03-27孙新宇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道德行为王阳明

【摘要】明代著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道德实践和实际行动对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只有用“知行合一”的道德观作为指导有助于解决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知行合一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41-02

一、青少年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道德意识浅薄和缺失

青少年处于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在青少年道德意识由他律向自律转换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信仰迷茫,道德意识浅薄和缺失,主观道德意识缺失,道德情感缺乏,道德实践欠缺,难以将道德知识转换为道德实践等问题。

2.德育课程模式单一

学校的德育课程结构单一,内容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现代德育教育对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培养要求,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从教材到教材的德育课程模式导致德育实效性低,无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3.德育评价模式单一

德育教育评价模式大多采用量化的评价方式,但无法真正检验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具体的德育实践程度。量化的评价体系难以对青少年道德实践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造成了“知”和“行”的分离。

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认识论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知行合一至良知”的认识论认为知则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则必行,不行终非真知,知不限于思想,行不限于行动,知即行。“知”和“行”的相互关联性是一个系统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以此构成了整个行为实践的过程。

2.“知行之为合一并进”

王阳明提出“知行并进”之说,认为学、问、思、辩、行皆可为行,并把它们视为一体,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内在统一的层面,在良知践行的意义上论证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青少年处于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德育教育思想对于培养青少年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知行合一”道德观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

1.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王阳明主张使主体的人能够独立思考和实现自我价值,并认识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同一,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的德育以上,克除私欲,省察克己,将知识的充实和道德素质的完善协调统一,才能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主观道德认知,增加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处理好内部道德认知和外部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为道德知识转换成道德实践提供思想基础。

2.完善“知行合一”的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应以学科性德育课程为基础,以活动性德育课程为主导。

学科性德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和主要的课程类型,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师进行讲授,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知”是学生行为实践的开始,是进行“知行合一”德育教育的基础;活动性德育课程是通过活动的形式,增加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以生活、体验等内容为主体,培养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换为道德实践的德育课程,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应以活动性德育课程为主,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把课堂与实际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改善道德评价模式

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知行合一”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接班人,道德评价不应只采用量化的评价方式判断学生道德的优劣,应采用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检验标准。

个人道德的完善不仅受外部的评价影响,更主要靠个人意识的觉醒,自我调节在人的行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道德评价,将他人评价与自我道德评价相结合,以教师和外部评价为指导以自我评价为补充,让学生在评价中了解自己改进自己,成为知行统一的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接班人。

4.培养“知行合一”德育师资队伍

德育教师要想培养出“知行合一”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道德目的,懂得到的规律,更要起到“知行合一”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专业化“知行合一”的教师需要具备一下的素质。

(1)高尚的道德情操

德育教师在学生德育生活起着榜样的作用,德育教师不仅应掌握充分德育知识,更应通过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能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统一。

(2)正确引导学生能力

根据“知行合一”的原则,教师不仅需要正确掌握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应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过程是根据内在的道德需要,经过独立思考,和选择判断后,内化道德认知和外化道德行为的过程,所以道德教育应以学生的体验为核心,教师应从个人的行为发现其背后的动机和意义,从而重新评估行为和行为者,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增加学生的良好的德育教育体验,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3)运用积极正确的语言

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沟通与交流之中,教师应通过正确积极的沟通和传递方式,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激发学生改善自我,形成将道德认知转换为道德行为的动力。

四、结语

“知”是行为实践过程的开始,“行”是行为实践过程的结束,只有将认识转化为行动,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行合一”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是改善青少年德育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49.

[2]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余文武.王陽明思想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 吴光主.阳明学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王守仁.传习录[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6] 唐拥军.“知行合一”教育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与应用[J].学校体育学.2012,(26).

[7] 董平.王阳明哲学的实践本质[J].烟台大学学报.2013(26):15.

[8] 徐燕.我国德育课程的知行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9] 陈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德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3):36.

[10] 田筠.王阳明德育思想的再认识[J].大学时代.2006,(9).

作者简介:孙新宇(1993.9-)女,汉族,内蒙古牙克石市,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道德行为王阳明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