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核心要义

2018-03-27高世朋

求知导刊 2017年36期

高世朋

关键词:重建个人所有制;价值批判;中心主旨;终极指向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一、价值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解决“人”的依赖关系的褊狭

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后,“人”的发展迈入了一种新的历史形态,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依赖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技的巨大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人逐步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约束,商品生产改变了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相似性,在产品和劳动中为其独立性打下了一定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人的需要、利益、职能等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打破、被粉碎,“人”从“对人依赖”中解放出来。

然而,还必须清醒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这种独立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其实质上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即资本主宰下的物统治“人”。马克思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批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本在所有制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所有制的主体,支配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提出的:“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这表明,资本同样支配着劳动及产品,主导着社会的生产。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控制劳动的能力。因此,工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基本的生存。而且随着这种控制力的不断增大,工人受资本控制就越严,自由也就愈加萎缩。

第二,“人”依赖资本主宰下的物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劳动力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是资本控制下的无奈选择。“劳动是已由他出卖给别人的一种商品。因此,他的活动的产物也就不是他的活动的目的。”此时,对于“人”来说,资本主宰下的物才是主体,“人”只有依赖它才能生存。“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这体现出资本在增值的同时,还伴随的是“人”本身的片面化发展。

马克思在价值层面批判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在解决“人”的依赖关系上的褊狭,为未来社会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奠定了价值基础,也为在所有制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准备了条件。

二、中心主旨:经济制度中“个人”地位与权利的真正复归

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解决“人”依赖关系的褊狭,从价值层面深刻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的“个人”并没有实现真正“自由”,他们仍然依赖资本主宰下的物生存。马克思为所有制层面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未来社会所有制将复归“个人”在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与权利,这也与未来社会的价值指向相契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階级的政权,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彻底被否定。私有制的灭亡必然带来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无产阶级政权在形式上确立了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即以无产阶级政权的形式宣布并规定了生产资料归社会共同所有,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与未来社会所有制近似的形式,如社会所有制。这种形式上规定的共同占有虽然能够从整体上保障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劳动成果的分配,但却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发展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生产资料占有主体——自由人联合体的主观能动性,立足整体性共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每个人的实质性占有,从而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力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同时为保障这种已经形成的所有权关系,就需要从制度(特别是所有制)方面加以明确,从法的层面加以固化,真正建立起应有的制度保证。通过这一方式,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实行的“个人所有”才能够稳固。

简而言之,随着私有制被消灭,无产阶级将从形式上建立起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随着自由人联合体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实现真正的共同占有,达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并透过制度层面得以稳固,从而建立起“个人”、形式、内容和制度“四位一体”的格局,在这一全新的格局下,实现经济制度中“个人”地位与权力的真正复归。

三、终极指向:社会的“个人”与“人”的社会的所有权解放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在所有制层面解决“人”与社会的内在关系,围绕这一核心要义,马克思对资本主私有制进行了价值批判,实现了对“个人”地位与权力的复归,这为其“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终极指向——社会的“个人”与“人”的社会的所有权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人”彻底从“资本”的社会中解放了出来。

经济制度中“个人”地位与权利的真正复归,意味着“个人”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重新占有,再次成为所有制的主体。他们能够在生产和劳动中掌控自身,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随着未来社会所有制这一中心主旨的确立,必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财富变得极其丰富,而丰富起来的物质财富又为新一轮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极大地减少,有效地节约了劳动者的时间,在劳动时间短、闲暇时间延长的现实条件下,劳动者也就逐步摆脱了生产的束缚,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一来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自由度也就不断地增大了,劳动者开始真正从生产的领域和范畴中解放出来,不再单纯地将眼光聚焦在所有权的范围之内,特别是经济所有权的拥有上。此时,劳动也“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人逐步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他们“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真正实现了社会的“个人”与“人”的社会的所有权解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经济学手稿(1857-185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卫兴华.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在的理论观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