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出版行业“走出去”的认识和看法

2018-03-27

传播与版权 2018年2期
关键词:出版业走出去出版物

李 喆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为世界出版行业大国。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目标是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这是政府对出版行业发展所提出的一种战略规划和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不断发展壮大,加入全球化出版行业的竞争中去,这也是出版行业“走出去”战略的原因。

一、我国出版行业“走出去”的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出版行业开始走出国门,逐步走向世界。1986年,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成功举办,为出版业打开了走出国门和了解世界的窗口;1992年,中国加入了《尼泊尔公约》,正式加入世界出版行业大家庭;如今,中国已多次作为主宾国参与了法兰克福、伦敦、美国等国际知名书展。随着出版品种的增多和出版影响力的增强,未来中国出版将在全球出版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就是打破出版物在国内生产与销售的限制,打破出版业务和资金仅限于国内流动的限制,以多渠道、多形态推动国内出版业与国外对接,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发展出版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意识形态的世界流动。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将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划分为版权贸易、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实物产品出口、印刷服务出口和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五个方面,并强调了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构建走出去人才体系和优化走出去格局的重要性。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出版行业走出去进行全方位布局,这也是我国出台的首个出版行业走出去的专门文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出版行业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从最新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全国版权输出11133种,较上一年年增长了6.3%;其中,出版物版权输出9811种,增长10.7%;输出数量为引进数量的5.8倍。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11010.8万美元,增长5.0%。根据出版物实物进出口数量,我国的图书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但是从进出口金额看,情况截然相反。另外,目前国内出版机构在海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约400多家,与7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以上情况表明,中国的出版企业和出版物在走出去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出版企业相比,我国出版企业在全球出版行业中的实力和知名度还相对较弱,缺少在全球范围内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出版集团,出版物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相对较低。

二、我国出版行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个国家地区交流和联系的日益紧密,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整个文化行业的全球交流也越来越明显。而出版物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全球文化的交流也势必带动整个出版行业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出版资源、出版市场越来越不受国界的局限,作者、出版者、读者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

(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其他国家也需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但相对于不断增强的国家实力和地位,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对我国对外交流与和合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需要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中国的文化走出去。其核心是为了实现优质内容的对外推广和国际传播,实质是把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平、传承中华文化、反映时代先进性的优秀出版物推广出去。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目的是营造外国民众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参与感,增强他们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感。

(三)出版企业对外发展的需要

随着出版业市场化脚步的加快,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原有出版行业的体制,闭门造车,很容易被市场淘汰,而且国外的各大出版集团在改革开放之后纷纷抢滩,力求在国内出版市场中分一杯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出版企业需要走向全球,在世界出版行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形成具有知名影响力和体量的大型出版集团,参与全球出版竞争。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着前人留下的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行业的传播者我们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国外出版商相比,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看家本领。

综上所述,无论从内因和外因来看都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加快自身的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化体制,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入全球化竞争中去。

三、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实践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成立了多家大型出版集团,不断壮大了自身的实力,许多出版单位在“走出去”中,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走出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版权输出,还有出版合作和资本输出等。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利用3年的时间,该出版社资产、出版品种、出版码洋、销售码洋和回款均翻了一番,其最主要原因是明确了自身特色,切实落实出版“走出去”战略,集中精力推进汉语教材的国际推广。目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教材国际推广计划”覆盖了德国、美国、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版权输出已成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图书“走出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带动全社规模的发展,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新突破点。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世界第三大出版集团阿歇特联合成立了凤凰阿歇特公司,并由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控股。目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已成功转型,成长为能自行策划能与国际对话并符合外国人思维习惯的产品,建立起自己的全球市场销售渠道,实现从“借船出海”“造船出海”到“买船出海”的三步走战略。另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还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美国佩斯大学共同成立了孔子学院,成为中国第一家企业特别是出版企业投资成立的孔子学院。借助政府的力量以及佩斯大学在美国出版领域的优势资源这种合作形式,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获得了研究、联系美国出版界并与之进行合作的重要平台,迈进对外汉语教学及出版领域,建立了海外作者网络和市场。

四、交通出版行业“走出去”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从交通大国逐步迈向交通强国,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的建成,奠定了中国在交通建设领域的地位。中国高铁、中国桥梁、中国港口、大飞机等已成为国家名片。交通出版行业作为知识传播的平台,在传播先进技术和扩大影响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从三个方面浅谈交通出版行业“走出去”的想法。

(一)有的放矢

随着近些年中国出版在全球舞台上的亮相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国际上对中国出版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作为交通出版企业,在对外交流层面,应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契机,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合作共赢层面做好准备工作,研究和策划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出版物,做到有的放矢。

(二)提高自身质量

出版行业“走出去”,要从产品和人才两个层面不断提升质量。在产品层面,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产品,熟知哪些产品可以“走出去”,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质量,在出版理念和合作方面与世界接轨,变被动为主动;在人才培养层面,不断提升出版人的国际视野和自身素质,培养一批能够满足全球出版的作者队伍和出版人。

(三)认清自己的优势

我国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在世界上具有知名的影响力。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载运工具和装备、工程机械等方面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特别是高铁、桥梁、大飞机等方面享誉全球,在这些优势领域已经形成了以工程标准规范、技术图书和数字化产品等类型的出版物。此外,还应借优势产品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五、结语

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能够促进我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近些年我国在出版行业“走出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图书在世界上真正具有影响力的精品作品还不多,图书版权输出及销售的数字也非常羞涩。我们应该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和资本优势、以市场为主导,将国家战略与出版商主体功能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积极调整出版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做好改革与发展规划,使“走出去”既承担传播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又提供消费性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公益性与产业性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蕴如.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成功例证及战略简析[J].科学与财富,2010(5):134-134.

[2]黄姗姗,张昕.科技出版30年硕果点滴:科技出版“走出去”30年历程回顾[J].科技与出版,2009(2):17-21.

[3]周崇尚.“走出去”任重而道远[J].出版参考,2009(31):1-1.

[4]于永湛.关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思考[J].出版科学,2006(2):4-7.

[5]张倩影.出版业走出去,在探索中前行[J].出版参考,2009(25):9-10.

[6]袁舒婕,朱丽娜.让中国标准出版脚踏实地走出去——2017年度科技出版国际合作研讨会综述[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9-04(006).

猜你喜欢

出版业走出去出版物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2017年出版物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