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老年人污名化现象研究

2018-03-27陈雅萍

传播与版权 2018年2期
关键词:污名建构老年人

陈雅萍

一、提出问题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6)》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为1.7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3.3%[1]。老龄人口的增长不仅关系着国家经济的转向,更是影响着社会道德发展的风向。对于老年人的形象,近来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凡此种种,很多网民称“老人变坏了”,也有人称“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受到公众的关注。而无论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都可见现在的老年人形象已经被定义成了“坏人”,在本文中笔者将这一过程定义为“污名化”。但是老年人这一形象从何而来?老年人形象污名化的原因有哪些?又有哪些解决办法?围绕老年人污名化,本文在新媒体环境下探讨其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二、文献综述

在过去十年间,大众传媒对老年人报道总量不断上升,老年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其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且关注老年人私人领域的报道明显多于公共领域[2],大多数媒体关注的都是老年人受骗、广场舞扰民、碰瓷、要求让座等负面私人的行为,而一些正面的老年人晨练、参加电视节目等积极的活动却报道得很少。在网络新闻中老年人形象再现也以消极形象居多,老年人多会被定义为:年老体弱者、受难受骗者或者负面行为者[1]。

对于老年人形象污名化的机制所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媒体报道预设偏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2];新闻报道本身带有一定的偏见,媒体报道的主观性手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很多报道都致力于描述情节与矛盾,与小说类似,以此来吸引读者,且惯用情感词语,以引起公众的共鸣,在报道中对事件涉及的人物便有一定的情感偏向。此外还有许多“标题党”故意制造噱头,对少数老年人的不良行为加以大肆报道与评论,在公众心中形成刻板印象,以至于提到老年人,大家想起来的便是碰瓷、要求让座不成动手打人、广场舞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3]。其次,年轻人对新媒体的使用比老年人普遍,年轻人接触的平台也较多,例如微博、微信等都是年轻人比较活跃,在事件中,一般总是年轻人先发声而占据先机,在一些报道中,一些媒体采取的角度本身是偏向年轻人的,一般年轻人会先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一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以及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会采取年轻人的观点,而老年人在新媒体中的话语权则相对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媒体没有主动地对老年人进行采访与取证,则极有可能存在事实被歪曲或片面报道的情况[4]。

而老年人形象污名化的后果往往是老年人社会身份受损[5],老年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变成了为老不尊、不讲理、无赖等,导致很多人即使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也不愿意扶他们起来,社会风气也由此受损。一些学者给出的解决办法主要是要求媒体客观报道,给老人更多话语权[4]。但是笔者认为仅从媒体的角度来考虑老年人污名化的问题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考察一下作为新媒体主体的网民对此的态度,以及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三、媒体关注度与网民态度

本文主要选取了一条新闻,对微博上几家不同的新闻媒体的报道及网民的评论等进行分析。“湖北一校长扶起醉酒老人后遭讹诈,警方调查后训诫碰瓷者”,这一则新闻是2017年11月13日报道的,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新闻报道之后,许多网友进行了评论与转发,本文截取了当天的部分评论,在报道当天,澎湃网下有35人进行转发,886人点赞。网民们对该报道都存在一定的见解与想法,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对此,笔者分析了当天网友们的评论。网友们的评论基本有三种倾向:一种是对老人进行唾骂,且是对老人,并非单指该事件中的老人;另一种是职责国家法律不完善,希望对此类人物进行严惩,觉得现在的犯罪成本太低,认为老人的这一行为该列入敲诈勒索罪中;还有一类人以玩笑的口吻来讽刺中国世风日下,为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悲哀。

除此之外,仅有少数人会在探讨其中原因。“大爷为何再三放弃做人原则也要坚持碰瓷?也许背后有隐情,政府媒体应该深挖这类现象背后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止步于表象。不过这种恶劣的示范若再没有相关法律去禁止,怕是哪天终成的碰瓷之风吹走了人间温情。”但是这样理性思考的网民很少,极少有人会考虑新闻背后的问题所在以及可能的原因,大部分网民只针对新闻当事人发表态度见解,跟着新闻的角度来看新闻事实,而不会深入思考是不是其中另有隐情,也不会站在老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这一小节主要讨论媒体在老年人污名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传媒是有选择的报道事件的,传媒力量的渊源来自选择性地告诉我们世界的情况,控制其手中能得到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或限制受众的社会知识,构建其生活世界的映像[6]。传媒在一定的框架内报道社会事件。传媒在“老年人污名化”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受众通过传媒了解世界,而在事件报道过程中,传媒却没有客观地报道,而是带有自身的观点与情感倾向,甚至单方面从当事人一方的角度来报道,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就加以报道的情况比比皆是,之前的“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经过几次了解核实才得出最终结论,实际上该女生确实是撞到了老人,却因为该女生先行在网络中爆出老人碰瓷一事,而导致舆论直指老人,但是经过核实,女生是存在过错的名并非老人碰瓷,但是这一事件仍然给老人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老年人污名化原因

上文已经讨论了媒体在老年人污名化过程中的作用,以下讨论社会建构和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分析老年人污名化的原因。

首先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看,在老龄化社会中,老龄个体与群体都会有一定的变化,老年人退休后经常会有离退休综合征。所谓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7]。此外,老年贫困也是一大诱因,老年人这个群体所经历的中国变迁非常多,这也是对其心理失衡造成影响的一大因素。媒体的负面报道同样也会导致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失衡,因而部分老年人会做出一些异常的不道德的举动,这是“老年人污名化”的诱因。

其次,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对老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社会建构,从社会建构的层面来看老年人污名化则主要是从标签理论出发,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自我形象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8]。而公众对老年人的标签定义是通过一系列的新闻报道的事件来完成的,并非通过直接互动,贴标签的过程也是在媒介的参与下完成的,媒介在其中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而公众的推动则最终建构了对老年人的标签定义,而由于不能与老年人面对面的互动,只能通过新闻来了解老年人,所以此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则只能通过建立新的标签,但是这一过程仍然需要媒体的介入与引导。

五、结论与对策

针对老年人污名化的问题,我们已经指出其原因来自三个部分:媒体、老龄群体、社会建构。同样从这三个视角出发,我们给出三个不同的对策,相辅相成。

首先,从媒体的视角出发,媒体应当做出一定的反思,应当避免预设偏见,遵循客观事实报道,避免主观情感影响真实报道。建议媒体适当选择一些正面的报道,如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等的报道,建立积极向上的老年人形象。同时,给予老年人更多的话语权,多给老年人一些参与新媒体的机会。

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出发来看,一方面,对于一些违法的行为应该加以惩治,应该加强国家立法;针对新型的不良行为,应加强教育。正如许多网友所说,如果犯罪成本太低,那么违法犯罪行为会越来越多。尽管我们讨论的群体是老年人,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一些老年人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也应该加以批评教育。

最后,从老年人自身的视角出发,积极老龄化理论认为,对老年人最好的照顾是帮助其延缓社会适应能力的减弱,而对积极老龄化的建构需要媒体传播积极的老年人形象[9]。老年人也应当积极地参与媒体对自身形象的重构,我们应当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有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构建良好向上的社会氛围。此外老年人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为年轻人做个良好的榜样和模范以促进社会和谐,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于宁.“后人口红利时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基于老龄化经济影响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3(12):82-92.

[2]华乐.网络新闻中老年人形象塑造研究[J].青年记者,2013(12Z):46-47.

[3]华乐.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3(4):140-156.

[4]郑亚丽.媒体报道与当事人的话语权引导——以“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23):154,172.

[5]明珊.论新闻报道的“片面性”——从“扶老人”事件的污名化现象谈起[J].新闻世界,2015(8):319-320.

[6]麦克莱,曾静平.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7]赵梅,龚巧梅,李斌.山西省高校离退休教职工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0):1315-1317.

[8]霍华德·S.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21世纪人口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污名建构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