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3-27汪恭礼

财政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汪恭礼

内容提要:安徽统筹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建设,着力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简称“三重一创”),旨在通过“三重一创”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本文对安徽省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现状与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精神、振兴地方实体经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6年以来,安徽省顺应全球产业变革趋势,紧盯世界科技进步方向,立足当前、谋划中期、布局长远,在全省统筹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简称“三重一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振兴地方实体经济。

一、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2016年6月,时任省领导首次提出“培育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简称‘三重一创’)”。“三重一创”建设启动实施以来,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态势良好,34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三重一创”的建设,增强了新动能的推动力。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产值同比增长21.4%,占比为24.7%。12月份,全省规模以上产值同比增长19.9%,比规模以上工业高5.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6.2%。其中,新增企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4%,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6.8%,比上月高1.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16.3%。12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23.6%,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3.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1%。

(一)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加快

该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标准建设,通过项目资金、倾斜配置省内政策等资源支持,加快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仅2016年,24个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其中蚌埠硅基新材料、合肥新站新型显示、芜湖鸠江机器人等首批14个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3681.5亿元、增长1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2个百分点。2017年,24个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23.1%。基地发展指标稳中有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科技创新和建设成效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行业影响力、创新能力、总体规模都稳步上了新台阶,已成为该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工业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平台。

(二)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扎实推进

该省扎实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促进核心项目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做大产业规模,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如芜湖市太赫兹芯片,太赫兹科学城工程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成功实现晶圆材料核心工艺突破,太赫兹像仪完成研发并小批量生产,正在开发的5G芯片技术参数国际领先,启迪新材料在芜湖太赫兹工程中心投资建设第三代半导体中试线项目已正式签约;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芜湖西电研究院”已签约,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和太赫兹产业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已完成投资2.72亿元。

(三)积极培育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该省抢占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将核心技术转化为产业成果,积极培育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尽快实现产业化。如重大专项量子通信(芜湖、合肥)的研究成果已广泛用于军方和政府,合肥智能汽车的智能人机交互和智能辅助驾驶(ADAS)等技术获得突破进展,研制的样车无人驾驶可实现从合肥科学岛开到江淮汽车集团总部。蚌埠OLED显示器及组件完成掩膜板研试生产,已实现与苹果公司配套合作。

(四)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加速

该省坚持“三重一创”为引领,大规模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美好安徽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一是创新平台建设,突出龙头企业引进、支撑项目落地等关键环节,统筹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建设,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未来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做大增量。二是加快煤炭、钢铁等占比近70%的重化工业改造升级,尤其是建材、汽车、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近两年分别化解生铁粗钢、煤炭产能631万吨、1672万吨。三是大力开展“互联网+”制造行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2017年通信、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5%,汽车制造业增长9.8%,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业增长10.4%。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可持续、生态绿色、提质增效发展转变。全省有20多家国家级、31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20亿元销售收入的龙头企业7家。五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服务业水平提升、比重提高、发展提速。

二、统筹“三重一创”建设面临的难点、重点问题

由于“三重一创”建设时间短,重大新兴产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规划前瞻性不足、布局“碎片化”、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等难点、重点问题。

(一)新兴产业基地规划编制起点低、定位不准,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缺乏长远性和全局性规划,各市县与周边的市县产业同质性不低,对长远性和前瞻性的产业定位不准,对新兴与传统产业企业划分不清楚,不利于整体培育和提升新兴产业。如某市重点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与周边其他市县就存在同质化。二是各市县新兴产业基地产业规划滞后,特别是市级层面的新兴产业规划引领分布作用不明显,新兴产业中相同行业或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分布混乱,各市县区新兴产业基地内不同产业并存,严重影响新兴产业产业链延伸、规模化和集群抱团发展。三是各基地虽然编制了发展规划,但由于市场需求动态变化,产业发展也随之相应改变,基地在产业动态发展方面研究不足,导致基地发展路径不能及时跟进市场发展需求。四是在以往的产业中,往往重视项目的引进和落地,轻产业基地(或园区)产业规划,导致产业基地(或园区)产业配套能力较低,基础建设跟不上新兴产业发展要求。五是各市县新兴产业基地项目支撑仍不足,新兴产业前后延伸少,产业链条也不完整,配套关联度也较低。同时,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较小,后发力量显得不足。六是基地发展不均衡,如合肥市智能语音基地的产值增速均低于年度增速目标,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基地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未达序时进度。

(二)新兴产业规模小、层次不高,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困难重重

该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一是新兴产业规模小,符合省和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且处于前沿领域,有发展潜力和较大市场空间,3年内预期产值年均增速超过上年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10个百分点的企业不多。二是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缺乏,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多,符合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技术先进性、成熟度的企业少。新兴产业企业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少,主要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仍需依赖进口。掌握3项以上的关键核心技术,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国内一流,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或拥有与之相应的已授权发明专利等,关键技术已开始产业化应用,研制生产出样品、样机的新兴产业企业少。三是新兴产业发展层次偏低,承担重大新兴产业工程行业龙头企业缺乏。一部分新兴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更多的企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缺乏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特别缺乏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项目应用推广、项目实施和资金筹措能力,拥有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开放合作成果和创新平台的企业。四是新兴产业领域中带动力强、居行业龙头地位、规模上亿甚至超十亿、上百亿的大企业很少。

(三)自主创新力薄弱,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动力不足

重大新兴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具备较长的产业链,具有较强的感应度和影响力,代表现代科技创新的方向。技术创新能力对重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该省对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探索持有不积极态度,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极为不利。一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该省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传统企业特点,很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对国外进口产品的依赖性强,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重大专项建设中,企业尚在起步阶段,产品、技术的产业化推广难度大。如淮北市陶铝新材料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陶瓷合金制备及成型技术,教育部鉴定专家委员会认定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目前公司的4个企业标准尚未认定为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缺乏法规性文件支持,制约陶铝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三是各地蜂拥发展新兴产业,缺乏理性投资行为,没有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的特征及生命周期,一哄而上、大肆扩张规模,在研发和建设方面很容易出现过度竞争、重复建设和多次投入,导致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资源大量浪费。四是新兴产业涉及很多领域且相互交叉,牵扯到很多部门。由于各部门均立足于本部门利益的特点,在实施新兴产业建设过程和有关政策制定中,各自为政,缺乏协同合作及联动,很多时候无法形成合力,分散了资源,导致新兴产业建设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率较低,拖延了发展时机。五是大多数企业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有限,缺少与大学、科研机构良好合作,大多停留在技术转让或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层面。没有形成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或核心技术攻关较少。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未能较好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脱离产业需求,导致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成果与经济未能有效融合。六是各地高薪聘用人才,但长期的激励制度和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制定,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缺乏专家领军人物、骨干人才、尖端人才,特别是部分新兴产业人才稀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的顺利开展。如淮北市从事陶铝新材料、生物医药方面以及后续产业人才资源的缺乏,对企业后期产业化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影响。

(四)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现有产业与“现代”差距较大

多年来,该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部分领域相对优势明显、门类众多且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资源依赖程度高、名牌产品和领军企业少等问题,与“现代”差距较大。2017年,该省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二三一”型,三次产业结构还没有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转变,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第一产业为9.5%,比全国7.9%高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49%,比全国40.5%高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41.5%,比全国51.6%低10.1个百分点。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粮食副业化、农业兼业化比较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渐削弱。农产品优质率较低,品质、品种结构尚待优化。同时,农地流转不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数量少,规模化与专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加工品与初级农产品比例不协调,带动辐射能力差。农业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区域未能形成鲜明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二是第二产业为49%,比全国40.5%高8.5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结构调整缓慢,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高耗能产业仍是支柱性产业。区域、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新动能培育慢、产业结构单一的市发展动力不足。三是第三产业为41.5%,比全国51.6%低10.1个百分点,发展水平明显偏低。传统服务业仍然占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运输、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技术水平和品质不高,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五)政策支持门槛较高,获得支持的项目少

该省“三重一创”政策对重大招商项目、新建项目等的支持条款,对支持项目投资规模均设置了相应的要求,其中对新建项目要求5亿元(不含地价款)以上,重大招商项目要求3年累计投资达到10亿元及以上。同时,招商引资竞争激烈,好项目大项目招来不多。企业争取省政策支持,申报资料较复杂,准备周期长、资料难度大等问题普遍存在。如企业争取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支持,所需上报的材料包括资金申请报告、生产及研发设备清单(须含购置生产和研发设备的型号、单价、数量、时间地点、使用情况及用途,附采购合同、海关报关单、税务发票、进厂验收单、现场使用照片)、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研发及生产设备购置费用的审计报告等材料,每个工程或专项形成材料后达1000多页纸左右,一式十份,达上万页用纸量,装订成本上万元,加上审计费用,申报成本较高。

三、推进安徽“三重一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国际国内经济总趋势来判断,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的结构调整、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安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省各市要积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包和省“三重一创”相关政策,争取国家、省项目支持,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改造升级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向主导产业转变,不断提升全省整体产业竞争力。

(一)高起点编制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化

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必须高起点编制新兴产业基地规划,精准定位基地产业,并强化规划引导、产业集群培育、政府环境协调服务和政策支持。一是按照全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市与市、市与各县市区、各县市区与乡镇之间的区域界限,高起点编制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布局,形成区域相互协作、分工有序、产业链接紧密、前后配套、各市之间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各市也要围绕各自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资源优势、特色产业,科学定位现有新兴产业集聚区功能,在统一的规划引导下,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板块经济”。二是省级层面出台政策,鼓励各已申报认定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基础,对现有企业按产业类别、产业链进行专业化整合,对新招商引资企业异地落户和现有企业异地搬迁实行产值、税收和利润置换,引导同类生产要素相对集聚,着力打破同一产业散乱分布的格局,促进同类产业内部企业协作生产和有序分工,推动行业、企业和产品全面转型升级,打造重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模块。三是根据产业发展布局,立足于产业基础,充分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有重点地选取自己的特色产业加以培育,达到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四是根据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现有产业基础、产业门类,注重在补完链条、做强链扣上下功夫,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本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的上下游企业、配套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关联度,加快基地产业升级、集聚集群化发展进程。

(二)强力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激发新兴产业发展活力

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通过适当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增强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强、产品特色鲜明的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协作配套、产业延伸、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等多种手段和途径,以提高企业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水平,推动优势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发展,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品牌优势明显、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集团和大公司。二是围绕产业共性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机构等创新载体,研究开发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提高新兴产业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三是培育一批具有很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综合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同行领先地位的企业集团和企业,重点支持在技术断层和技术升级中寻求机遇,与区域内外企业的战略合作,同产业上下游企业建立纵向联盟,在技术研发阶段建立合作开发联盟,在扩散阶段建立转让联盟,在协调—致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的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和核心层稳固的开放式战略联盟。四是加快培育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高度相关的新兴产业企业群体,围绕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引进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龙头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领域中带动力强、居行业龙头地位、规模上亿元甚至超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企业。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新动能

加快完善构建创新发展支撑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驱动持续发展新动能,着力形成新兴产业重大专项发展壮大、源源不断生成汇聚的生动局面。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企业,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建设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自主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装备的攻关研发,着力构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体系。二是构建“互联网+”科技成果数据库和服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系统发布新兴产业的相关新技术研发信息、研发成果。加强与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综合服务平台等交互对接,畅通新技术研发、研发成果信息收集渠道,在不泄露商业秘密和国家秘密前提下,向社会公布新技术研发、研发成果信息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新技术研发成果信息查询、筛选、合作、转让等等综合服务,形成不同领域、不同层级新技术交易、转让、合作等有机衔接的新格局,避免出现过度竞争、重复建设和多次投入而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三是建立“三重一创”工作推进体系和组织领导体制,整合各部门资源和扶持政策,加强协同合作及联动,实施“一站式”服务,推动“三重一创”早建设、早完工、早投产。四是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研发、知识创造的优势,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坚力度,实现研发资源共享,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五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模式,加强对“三重一创”建设人才培养使用的分类指导和统筹规划,“订单”式培养急需的技术能人、科研人员等人才,鼓励和支持以“三重一创”建设项目为载体引进一批领军人才、高尖端人才、特殊人才和创新团队,解决“三重一创”建设人才稀缺难题。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当今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搭建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构建基于本地比较优势的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一是围绕保障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两大核心任务,稳定粮食生产,通过完善政策、改善条件、稳定面积,推进“主食厨房”“放心粮油”工程,重点实施主要粮食作物的新品种培育、技术与应用研究,增强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建设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物流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走产品安全、产出高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带动本地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大力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落后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不断实现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能源利用和开发技术创新,用清洁高效能源代替传统能源,构建绿色、低碳、经济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把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耗能的能源产业作为主攻的方向。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改善产品质量,增强新产品品牌创建能力和开发能力,提高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合理进行企业重组和兼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培养一批生产能力强、行业贡献大、技术水平高的大中型企业。三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也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条件,发挥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能力,如宣城市应以双桥现代物流园为现代物流枢纽中心,以宣州区市区为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构建物流与商贸功能互补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着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如宣城市应推进大桃花潭、敬亭山、青龙湾、太极洞、观天下等5A景区创建,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线路,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加快红楼梦文化大观园和中华诗文化博览园、国际慢城、中国园子等项目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银行、期货、保险、证券等金融产业,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力争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积极承接国内外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总量。

(五)降低政策支持门槛,加大项目支持力度

在“三重一创”政策对重大招商项目、新建项目等的支持条款中,对项目投资规模应适当降低要求,如对新建项目要求1亿元(不含地价款)以上,重大招商项目要求3年累计投资达到2亿元及以上,低门槛入围,扩大选择范围,根据标准择优比选确定。同时,简化申报程序,缩短申报周期,可通过网上申报初选,申报资料准备一份原件备查外,均采电子档案,减少申报成本。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我的基地我的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