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演进与发展

2018-03-27

财政监督 2018年3期
关键词:内审监督

●何 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各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在多元战略发展机遇下所隐藏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监管的重要制度之一,不仅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震慑高校贪污、查补高校管理漏洞的根本保证。在近年高校内部审计实践中,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审计方式等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业务水平也日益精进,但仍然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很大原因在于理论创新、时代要求等在具体实践中的研究和应用不足。应在全面把握高校内部审计理论演进和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研判形势,准确把握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更好地助力高校稳步发展。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演进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功能及其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重要的管理机制,是高校实现高效管理、内部监管以及降低管控风险的重要保障基础,其职责在于通过内部审计保证高校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切实发挥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的 “免疫功能”。

1、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管理的基础。高校内部审计以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是建立健全高校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从内部审计范围来看,高校内部审计范围包括学校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核心工作,旨在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管控作用提高高校内部管理的执行效率。同时,内部审计也是服务高校的重要途径,涵盖高校运作有关经济的全过程。因此,在内部审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有非常扎实的专业背景,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对于高校审计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当前高校发展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更加综合以及更加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完善相应的审计工作。

2、高校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高校内部审计的设立初衷在于通过审计查补高校在进行经济事项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由此纠正财务核算方式以及保护国有资产不受非法侵害。同时,通过内部审计的震慑力来预防和消除高校在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贪腐问题,保证高校校园的清廉和正义。随着高校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经济运作的重要支撑和监督制度,对于高校整体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防范等多元化角度都有重要的监督和预防作用。首先,对于高校经营管理,内部审计通过财务视角对于高校在进行资产处置、校园商业经营和投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知识建议、发挥风险预警的作用,防止高校触碰经济红线并由此在合法合规的范围之内为高校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其次,对于内部控制,高校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整体,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进行运转,由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对于风险管控方面,内部审计的初衷就在于降低高校的经济运行风险,并由此延伸到高校整体的运营风险、投资风险、管控风险等各方面。因此,内部审计对于高校整体运作来说具有整体监督的重要作用。

3、高校内部审计是管理高校风险的根本。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度透明的信息资源和快速流转的传输速度已逐渐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风险因素。当前高校管理过于依赖计算机信息网络,一旦发生系统失灵、信息泄露等问题,将会给高校带来巨额的损失。而内部审计系统在数据建立和维护上,对数据的维护、网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和加密技术处理,建立起严密的保密系统,为降低高校风险提供了最有利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演进过程

1、内部审计外部化。这一探索阶段的基础理论是劳动分工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劳动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通过劳动分工可以让劳动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频繁训练自己的劳动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二是通过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者“术业有专攻”,专门攻克某一方面从而减少其他与本生产分工无关的工作时间,大大提高本劳动分工内的工作质量;三是通过劳动分工将更有利于本职责内员工进行独立思考,加强创新和自我思考从而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工作方法和工具。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通过劳动分工解决了原有一人综合用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工程进度不明晰、人工成本浪费等问题,精准的劳动分工能更好地促进劳动生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尤其针对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企业来说,这种精准化的劳动分工能更好地节约企业的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将成本更多地投入到企业的创新研发中。

2、内部审计信息化。国内学者认为审计信息系统论是内部审计的信息基础理论,它强调审计的本质是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经济活动关系为基础,通过搜集审计资料并进行信息加工、输出等,最终为公众呈现最公正判定意见的系统。因此,从本质上讲,审计是以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前期审计信息的搜集和归类,再依据客观公正的判定条件进行系统后台数据处理,并最终呈现结果的数据分析系统。为了达到系统自动识别的功能,这就要求审计信息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判定特征。

3、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李美容(2010)提出了最新的“内部审计外部化”理论,即企业的内部审计不再以内部审计人员为主,而应积极鼓励外聘专业的审计人员参与本企业的审计职能,以使本企业的审计结果更具公正和客观性,也由此更好地从审计结果中发现本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本企业的成熟发展。内部审计外部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本企业内部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进行审计操作中本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会计师协调配合,通过相互讨论与监督,共同完成最终的内部审计报告;二是本企业内部不设立审计机构,直接聘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提供审计服务,一方面能减少因本企业人员参与带来的信息不真实性和潜在误差性,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机构的服务能提高最终审计报告的质量。

4、信息化的发展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助推力。国内外许多学者一致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集中化和自动化,并提供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的高度保证,从而促进审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已经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审计相关理论知识的梳理上,对于国内高校内部审计的实践研究还很少涉及。因此,今后国内的研究方向应多集中于如何在国内现有的教育大环境下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和办事效率。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制度变迁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审计署首次发布了《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第一次提出了要在高校内部成立审计机构,进行高校内部监督和管理,随后陆续出台了《内部审计暂行方法》,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支持。我国高校审计先后经历了三大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起步阶段,时间跨度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这一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关高校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包括《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初步搭建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框架,并首次鼓励各高校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日常的高校管理活动中,也为后续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这一时期开始,各高校陆续开展内审工作,结合自身学校的发展特点,制定最有利于提高高校发展的监督政策。

第二阶段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时间跨度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改革为审计署退出高校管理机构,使得高校不再受国家审计署和教育系统的双重领导,释放了一定的监管权力。教育部的这次改革为高校实现自我监管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制度支撑,使得高校内部审计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

第三阶段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新发展阶段,时间跨度从本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是我国高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的时期,高校办学从原有的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育,随之而来的高校治理也呈现多问题化和复杂化特征。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内部审计需要结合现有的高校管理现状,制定最符合本高校经营管理模式的监督制度。我国政府也从高校发展的现状出发,陆续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新规定》等,从制度上重新定义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意义等。新时期的高校内部审计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审计模式,需要结合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特征和办学特点,以期通过新的审计监管模式,提高本校的办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具实践能力的高校毕业生。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随之发生转变。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从独立性、审计职能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整转型,以更好地满足高校发展的新需求。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断提高

独立性是指高校内部审计在执行时不受本校行政管辖权的约束,具有独立行使监督管理的能力,是保证内部审计结果公正、客观的基本前提。当前经济环境下,高校面临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冲击,经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逐步提高,也对内部审计的执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属于财务部的下属机构,由财务部领导直接管辖;二是内审机构与财务部门平级,联合办公;三是内审机构属于纪检监察部门下属机构,由纪检监察部门直接管辖;四是内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平级,联合办公;五是单独设立内审机构,由本校校长直接负责。这五种管辖关系中只有单独设立内审并由校长直接负责的设置模式最具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避免因其他层级关系的制约影响内部审计执行的效率和审计结果的公平、客观性。然而就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机构采用第五种的比例不大,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待提高。同时,由于目前的高校领导离任审计均属于“先离后审”模式,缺乏明确的事前、事中约束力,审计结果的追责力度和整改力度不大,审计信息的公开程度也受影响,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初衷。

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应从提高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着手改进,以更好地迎接新环境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首先,改革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全部统一由校长直接领导,设立具有独立决定权的内审机构。对此,我国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以更好地支撑内部审计的工作开展,如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将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应结合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作为高校进行重要决策的依据,并直接由高校主要负责人直接管辖领导,避免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管控部门,应加强与财务、人事等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加强日常管理上的沟通协调,以期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的执行效果。其次,对于高校领导离任审计的模式应作一定改革,不再局限于任后的审计而应结合任中审计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审计报告进行相关问题的改革和完善,并加重惩处力度和责任追责制度,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警示和惩戒作用。最后,对于审计信息的公布应加强公开透明性和权威性,全面贯彻执行审计报告中的问题改进建议,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不断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的最基本职能是监督高校的经济财务是否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内平稳运行,主要通过审查高校财务使用情况来判定高校在教育经费等使用上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以此杜绝可能存在的贪腐现象,保证高校教育环境的纯净性。这种停留在监督层面的监督缺乏对于资产使用效率和项目经费整体运行效益的深层次监控,很难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项目管理效率等角度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管职能,如何将内部审计由原有的监督职能向提高高校经营管理效率的服务职能转变,是新时期下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重点,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关注。

首先,必须准确定位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不仅要对传统的监督职能进行提升,更需要进行服务职能的转型。包括对于高校项目全过程的监管、对于高校管理的咨询和建议服务、对于高校经费使用的全程规划和全过程监督以及对高校价值管理的提升研究。具体来说,新环境下的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对高校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做事前的谋划安排,对于项目进行中可能发生的突发问题做预案分析,对于整体的经费使用效益做事前评估和事中的全过程监督,以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对于高校经营管理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新的经济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定位为参与高校经营管理的服务职能,以更好地发挥监督、提升效益等综合性作用。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管全程化

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主要以事后的审计为主,失去了审计对于高校管理的事前警示和事中监督作用。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已经失去事前预防效果,损失已经产生无法挽回。尤其当前经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深,对于高校内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事后审计已经无法满足新环境下的高校管理要求。只有通过事前、事中的全过程监管,才能提升高校管理者的风险预防意识,降低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同时通过事中的全过程监督,可以根据项目运行的进度及时进行经费安排进度调整,避免各类不必要的损失。

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需要高校对于重大问题决策、重要领导干部任免制度、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等进行科学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事前纠正,真正从源头上杜绝风险的产生。同时,对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惩处,对于相关责任人要进行严肃处理,以更好地推进后续的内部审计工作。

(四)高校内部审计的大数据信息化

新的经济环境下,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加强推进了财务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建设和审计方法还处于传统模式下的人工审核,无法适应新财务核算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因此,为更好地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高校管理问题,内部审计需向大数据信息化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分析和运算便捷性,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要实现计算机数据分析与审计的融合运用,需要结合现有的电算化核算方法,针对性地进行数据收集处理、指标比对以及模型建立、风险点控制等,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和自动化,实现内部审计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同时,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必须做到与预算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科研信息系统等的全面融合,以实现信息的共享性和沟通的流畅性。

(五)高校内部审计的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等综合性技能。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人才大多停留在原有的单一审计层面,存在招聘通道不畅通、内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很难适应问题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新环境。因此,加强复合型内审人才建设是今后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改革方向,也是转型的关键要素。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建设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不定期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检测。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逐步向市场化经济组织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常规的审计知识,更要充分了解和熟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审计法规,掌握新环境下与高校有关的包括附属学校、附属医院等相关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和法律规定。同时,对于内部审计不断信息化的趋势,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加强计算机审核技术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科学化。充分结合现有的财务电算化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的审计评估。此外,针对现有的人才招聘机制不通畅现状,高校应改革招聘模式,面向社会招聘具有财务、审计、计算机等综合性背景的人才,并建立具有吸引力的薪酬机制,以更好地进行复合人才选拔和储备。

(六)高校内部审计趋于外部化

伴随着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复杂性加强和内部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的矛盾,高校内部审计开始寻求外部解决的方式,不仅能解决内部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更能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许多高校的解决途径是通过结合外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承包和内部审计人员监督的方式进行,可以引进外部审计的先进工作经验,同时也避免了因高校内部而可能存在的取证不便等困难。当然,内部审计的外部化不代表高校内部审计全权交由外部机构,结合高校内部人员的监督方式,可以避免因全权外包可能导致的审计结果不准确和中间的钱权交易等问题。采用外部与内部结合的方式,可以在最优化的审计结构上提升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真正做到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正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转变审计理念、改革审计方式、创新人才引进等,以更好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对于提高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作用。■

[1]李艳.关于新常态下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

[2]梁思萍.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经济人,2016,(2).

[3]杨杰岩.新常态下高校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2).

猜你喜欢

内审监督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提高企业管理体系内审工作质量的建议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绩效监督:从“管住”到“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