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经济体系下财政职能的新思考

2018-03-27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18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财政经济

●本刊评论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看,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中国和世界一道走向了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更加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还应看到,经历了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以人民幸福为目标、以发展促增长、创新驱动、具有新发展模式和新发展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的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是宏观调控和再分配工具,新时代的特质要求财政职能、财政制度、财政治理与时俱进,要在财政领域寻求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中国方案。有感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财政职能作些新的探讨。

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不片面地强调速度,要在民生幸福上体现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中国走向富强、中国社会变得丰裕的新时代,财政分配、财政投入也要以人民幸福为归依。财政分配要积极应对居民收入差距大,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水平不高、待遇不公的现实,在民生财政上做好文章,使中国的发展更加具有包容性、分享性。李克强总理说过,“社会政策要兜底”,这是民生财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底在哪?就在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方面,要让劳动者能有尊严、体面地生活,要让劳动者能挣够家属子女所养所育费用,要让劳动者有幸福感地生活,还能有余力在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禀赋方面“充电”,当市场不能满足时,财政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就要站出来“兜底”。

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的格局,应更多地为创新、创业、创富“赋能”,而不能成为拖累。笔者认为,好的社会经济体系要体现在减少制度运行成本和整个社会交易费用方面,努力形成降低创新、创业、就业、创富“门槛”,激发出各方面、各层次的生产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要通过减税降费使市场主体的负担轻一些,再生产能力强一些;要通过建设“简朴政府”、削减冗余机构和人员、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来用好每一分钱,消除“富政府”、“贵政府”对市场主体负担的“倒逼”。近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赋能财政”上屡放“大招”,在本比中国“便宜”的税费上大幅度减税,以吸引市场主体的流入。这样的“税务战”、“营商环境战”告诉我们“政府是可以便宜起来的”,中国也应有相应的应对。

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技术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逆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技术设备的普遍采用是必然的现象,传统的第一、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不可避免。中国应充分意识到“机器排挤出工人”、“工人与机器的竞争”的时代特征更加明显。这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第一,如何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激励新业态的成长;第二,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规模性失业的风险,让失业者生活有保障,并在新领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如何在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生活等服务领域有更大的突破,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寻求就业机会;第四,如何更好地重塑家庭经济、个体经济的生命力。“赋能”财政不只是在创业、创新方面有作为,还要在就业问题上提供更多的支持。■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财政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