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设定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

2018-03-26郝春雨

魅力中国 2018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

郝春雨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的设定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等方法,对学生实施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实践活动课。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设定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帮助学生形成心理认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那么,如何设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呢?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可体现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维度。认知目标是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如:什么是思维、情感和性格等。情感目标指形成对社会、对自然、对他人及对自己的积极态度等。如爱及感恩的情感、道德感、自信和负责的态度等。行为目标是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行为过程。如善于学习与思考,善于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等。在实际教学中,一堂课的内容确定后,教师应注意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定,因学生而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如: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情感丰富且脆弱,个性不稳定,易烦躁,易出现自闭心理,认识上、行为上易出现极端。面对这种情况,教学目标应确定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 培养自知、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内容要灵活,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繁杂,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自行确定教学内容。如我在给初二各班上课时,尽量做到先听班主任和班干部分析班上的问题和学生的需要,根据这些问题和需要确立教学内容,增强心理课的实效性。因为找到了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或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心理课上会很投入,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和积极探讨,从而实现心理上的成长。

三、教学目标突出体验和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形式,只是给学生搭建了平台,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还要依靠体验和分享来完成。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从心理学讲,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体验者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构建,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

分享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人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还只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变成了两种思想。以上说明了分享的必要性和意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核心,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的一门活动课程。

四、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其主要目的是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情境,学生在这里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二)发展性原则

从学生身心发展看,心理健康课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成长任务和危机。心理健康课应当围绕这些任务和危机形成系列,一步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

(三)参与性原则

评价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健康课的核心。

五、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要点

(一)主题明确

多个环节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活动目标明确。有的老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的活动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二)注重实效

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如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正确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

(三)参与面广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有研究认为,课堂中90%的违纪学生是由于没有机会让人倾听或别人不愿意倾听而引发的。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这些学生想发言、敢发言,实现全员参与、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目标。

六、心理健康课的教學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停留在节奏明快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动画上,因此,为孩子创造鲜活的画面、可爱的小故事、欢快的音乐可以紧紧地吸引住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二)激发参与,情感导入

可以通过视频动画或者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获得情感体验。

(三)小组讨论,分享交流

针对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由教师引导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享感受。

(四)教师引导,联系实际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

(五)反馈矫正,总结深化

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教师对一些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提供有利于学生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最后,教师要揭示活动中蕴含的哲理,并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华军.如何设计心理健康课[J].云南教育.2004.(32)

[2]黄宝榴,陈智勇.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的探索[J].教学在线.2006.(04)

[3]杨增田.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J].学生发展与管理.2002.(02)

[4]石美英.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议[J].河南教育.2006.(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学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