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末传奇中母亲形象及其形成根源

2018-03-26朱学娟张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2期

朱学娟 张静

摘 要:临川派和吴江派作品中涉及的母亲形象大致可分为教育型、慈母型和物质型三类。通过对这些母亲形象及其形成根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时代环境、儒道思想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明末传奇中的母亲形象开始有所转型和突破,具有新的风貌特征。这些母亲形象不仅反映当时的时代环境,折射出深刻的社会根源,对了解明末女性生活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女权运动等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明末传奇 临川派 吴江派 母亲形象

明末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风气更新促进了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许多优秀的传奇作品相继涌现,成为整个明代传奇史上创作勃兴期。其中,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代表了明末传奇创作的最高水准,形成了“双峰对峙”、“双峰竞秀”的独特景观。值得关注的是,明末传奇中塑造了大量的母亲形象,她们在传统母亲形象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转變。这些独特母亲形象的出现,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一、母亲形象分析

通过对临川派和吴江派十余位作家作品中涉及母亲形象的篇目进行梳理,42部传奇作品的53位母亲形象大致可分为教育型、慈母型和物质型三类。与之前传统的母亲形象相比,这些形象所蕴含文化内涵也有所改变。

(一)母亲形象类型

“中国古代的男权文化,一方面过度强调母职,以此把女性生命整合进男权文化体制中, 使之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以纲常礼教压抑、扭曲自然的母子、母女的人伦亲情。” ①92因而人伦之情完全框缚在封建纲常礼教中,中国古代大部分母亲形象是延续传统,但也有一部分女性在启蒙等新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觉醒。

1.延续传统的教育型

在明末传奇的母亲形象中,出现了一批延续传统,在家庭生活中相夫教子的教育型母亲。沈璟《义侠记》贾氏在第三出《训女》中教女恪守妇道,遵从三从四德;《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母亲作为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典型形象在人们心中定格。杜母对女儿的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病态,她看见女儿裙上绣着的一对花,一双鸟便意识到有严重的问题,甚至是不容许杜丽娘去后花园。无论是贾母还是杜母,她们都延续传统,在家庭生活中扮演教育者,这类形象是明末传奇中母亲形象塑造的一大主流。

2.善解女意的慈母型

明末传奇中有一部分新型母亲,她们打破了自周代以来中国封建宗法制的男权文化,同封建社会的礼教周旋,体现出母亲文化的流变。“由于母亲和女儿都是女性,因此她们相互间有着亲密的认同感和相似的强烈的情感特点。” ②同样身为女性,母亲更加理解女儿,更能体现女性间特有的心理感受和认同。在汤显祖的《紫箫记》中霍王妾室郑六娘在霍王修仙后,母女俩相依为命,郑六娘母代父职,一人肩负起照顾和教育女儿的重责,完全没有封建专制家长的专断作风,而是尊重小玉的意愿,认真挑选如意郎君;顾大典的《葛衣记》中到溉逼慧贞嫁司马公子,慧贞不从,黑夜遁出,欲投江自尽。其母曾氏追及女儿,听从静贞庵尼的计策,让慧贞暂避庵内,而自己同到溉周旋。

3.离经叛道的物质型

明末传奇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开始有所转型,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母亲开始沦为鸨母形象。袁于令的《西楼记》讲述的是才子于鹃与妓女穆丽华相遇相爱私定终身的故事,在剧情中的鸨母爱钱如命,为了五百两银子便把素徽卖掉,母女亲情开始转向为病态的金钱利益关系;沈璟《红渠记》中的曾贾氏,曾友直死后,曾贾氏沦为烟花,逼迫女儿丽玉进行肉体交易。剧中的曾母并没有为女儿的幸福考虑,先是逼迫女儿接客,后受魏材的贿赂,自始至终只把女儿当做赚钱工具,爱钱如命,完全忽略母女之情;顾大典《青衫记》中的裴兴奴被做了老鸨的亲生母亲逼迫进行肉体交易而沦落风尘。在明末传奇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不顾伦理道德,为了钱,不念母女亲情,这类离经叛道的物质型母亲在明末传奇中以群体形象展现。

(二)母亲形象的文化内涵

“自汉代儒家思想被确立正统地位以后,母亲这一角色开始被纳入儒家伦理秩序中加以规范和约束。” ③《列女传》《女诫》中既涉及对女性的约束和女性的自我约束,同时也包含着对女性的规训,这一时期的立足点主要强调的是母亲生育功能和贞顺德性。但从马克思的辩证主义观点来看,母亲形象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所变化。

1.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

在传统文化与封建制度中,女性长期受到压制,在社会中一直处于被忽视、被压抑的状态,甚至女性地位被边缘化,属于社会的弱势,女性其实是很悲哀的角色,作为闺阁女子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往往被忽视,作为人妇却又肩负繁琐的家庭责任。正是出于女性间这份天然的认同感和强烈的相似度,因此,母亲往往会成为女儿的心灵契合者。她们能够从女性视角对自己女儿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呵护,表现出更多的包容与理解,而不是站在礼教的制高点上束缚女儿的思想和行为。明末传奇中塑造出了一大批像郑六娘这种善解女意的新型母亲,以女性视角打破父权意识,增强女性在社会中的自主意识。

2.女性家庭话语权的提升

文学源于现实,明代前期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宣扬男性英雄主义,女性形象较少且只是陪衬,明末传奇塑造的母亲形象中,母亲在家庭生活中话语权增多。史槃《樱桃记》中穆爱娟的母亲在家庭生活中话语权明显增强,穆爱娟的父亲想要悔婚时,穆母选择站在女儿一边支持穆爱娟和丘生的婚姻,并同其父亲周旋,最终促成一段美好姻缘。在父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低下,女性形象少且陪衬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地下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但随着明中叶商业繁荣产生的启蒙思想,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话语权增强,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明末传奇作品中母亲形象塑造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证。

3.女性伦理道德在金钱冲击下出现沦丧

明末随着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形态逐步形成。在明末传奇母亲形象塑造中出现了一批离经叛道,有悖伦理道德的鸨母形象。像素徽的母亲,裴兴奴的母亲她们都是倚女敛财,把女儿当成摇钱树逼迫进行肉体买卖,不顾及伦理纲常,母女之情。在金钱的驱动下亲情变得淡漠,取而代之的是以金钱为中心的一种畸形的母女之情。然而这种畸形的母女关系并没有因为违背伦理道德而受到社会的谴责,或法律的惩罚,而是被社会所认可,合理合法化。母亲心理在金钱驱使下变得扭曲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体现了女性伦理道德在金钱冲击下已经出现局部的沦丧,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根源值得探究。

二、明末传奇中母亲形象形成的根源

在明末这一文化转型期,传奇作品对母亲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作为群体出现的母亲形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同时,这种母亲形象的出现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研究明末母亲形象的形成,不仅要从横向上考察整个社会的发展流变,而且也需要从纵向上去剖析当时社会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根源。

(一)时代环境的影响

晚明掀起的个性解放思潮中,不少文人开始意识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同时也意识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很多作家在批判不合理的封建礼教的同时,开始给予女性更多的同情。在文学创作中强化人的主体意识,唤醒人们自我价值的认知,肯定世俗的人欲。像《紫箫记》中的郑六娘,面对满眼春色她会感慨时光飞逝,容颜易老,她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女儿的孤独、寂寞,认同女儿的思想感受,给了女儿自己选择的权利。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女性的被客体化、被物化,她只能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指向任何的所指,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 ①34-35所以女性往往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但明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的繁榮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一直以来处于奴役地位的女性开始觉醒。但是由于明末女性解放运动的空洞与失败,又因缺乏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社会基础,最终还是未能冲破沉重的封建枷锁,摆脱陈旧儒道文化观念的影响。

(二)儒道思想的熏陶

中国的儒道思想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化核心部分,把传统的礼制建构在亲情人伦之上,用强制性的礼教改变了人的主动欲求。随着父权社会的建构,女性在男权社会体制中长期处于客体地位,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的诞生,进一步加剧了女性客体地位的确立,女性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主张“至情”戏曲理论的汤显祖,虽然是以“至情”的精神抗击着封建的程朱理学,但依旧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不过道教文化中赞美女性,尊崇母性的特质却被他汲取,大多数的母亲形象塑造还是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传统母亲形象为主。明末传奇中母亲形象的塑造在程朱理学的思想文化高压下,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完全的突破。

(三)商品经济的冲击

妓女制度由来已久,在唐宋发展繁荣,在元代达到鼎盛,发展到明代已经沦为一种畸形模式,从官妓到私妓,最后成了逼迫出卖亲生女儿为妓。明末经济发展加大了娱乐需求,金钱锈蚀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女性解放运动的空洞与失败使得女性地位重新下降,甚至女性开始自我堕落。所以,在明末传奇作品中很塑造出了一大批沦为鸨母的母亲形象,她们都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一种作为男权文化的附属品而存在,但她们却甘心充当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传承者继续迫害同类女性同胞甚至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明末传奇作品中出现的这批沦为鸨母形象的母亲们,她们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出现的一种特殊产物,是经济发展造成的畸形心理。

明末传奇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基本游走于传统风范和时代变革之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依旧严重束缚着人们,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部分女性在启蒙等新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觉醒,女权意识增强,追求自我价值,没有完全沦为父权社会的附属品,在女性发展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她们重新维护了母权社会的传统和价值体系。同时,也有一些沦为父权工具的母亲,这体现出明末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女性彷徨、孤寂的一种思想意识。因此,可以看出封建的儒道思想根深蒂固,在程朱理学的文化高压下,新思想由于缺乏一定的独立意识和文化认同而最终走向了没落。

注释

① 苏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② 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53-154.

③ 朱娟.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