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人买履》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8-03-26唐丹妮吴淼峰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尺码古文寓言

唐丹妮 吴淼峰

一、回顾寓言,走进《韩非子》

(师出示一组词语)

师:这四个词谁会读?

生: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师:这些词其实都是故事的题目。你们熟悉这些故事吗?

生:熟悉。

师:你听过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我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有一天,一只兔子撞在树上倒地死了,农夫捡到后饱餐一顿,从此以后,他就不干农活了,天天在树边等着兔子撞树而死。

师:说得非常好,言简意赅。谁还能讲其他故事?

生:我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几百人的队伍里给齐宣王吹竽。后来齐宣王死了,儿子继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害怕穿帮,只能偷偷地逃走了。

师:你也很会讲故事。谁还听过其他的故事?

生:我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矛又卖盾,一会儿说他的盾很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穿;一会儿又说他的矛很锋利,什么盾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就答不上来了。

师:故事讲得很完整。就剩下“郑人买履”这个故事了,谁来挑战?

生:我知道。这个故事讲一个郑国人去买鞋子忘记带尺码,但他不是用脚去试鞋子,而是非得回家去找尺码的故事。

师:看来这也难不倒你。这四个词语有一些相同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它们都是成语。

生:它们都在讲一个道理。

生:都有讽刺的意味。

师:发现了这么多,真了不起!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出自古代大思想家韩非之手。韩非提倡“以法治国,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因为得到很多人的尊敬,所以又被尊称为“韩非子”。他的很多言论都被记录在《韩非子》一书中。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郑人买履》这则故事。读课题。

生:郑人买履。

师:“履”字最难写,它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使尸字头包住里面的部分(边讲边范写“履”字)。再读课题。(生读)“履”的意思就是——

生:鞋子。

师:对,我们现在还在使用,比如“西装革履”,说的就是——

生:指一个人穿着西装和皮鞋,很光鲜亮丽的样子。

师:那么“郑人买履”的意思就是——

生:郑国的一个人买鞋子。

【评析:由学生看题目讲述寓言故事引入,既是一种唤醒与积累,又是一种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借由故事的讲述归纳寓言的基本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寓言进行了铺垫;而对题目的聚焦和理解,则是小古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初读寓言,感受文言味

师:今天,我们不再学耳熟能详的白话文,而是去探寻这个故事的源头,去学习这篇小古文。(出示前五句)

师:有点难,先自个儿试试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两遍,争取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师:都读得挺有劲头,谁敢单个儿试试看?

生:(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第一次读,只读错了半个字,很不错!(圈出两个“度”)这是一个多音字,表示动作“测量”的意思时读“duó”,表示“尺码”的时候才读“dù”。谁来区分一下这两个字?

师: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

生:第一句“自度其足”表示自己测量脚的大小,所以读“duó”;第二句“吾忘持度”表示忘记了拿尺码,所以读“dù”。

师:非常好,给容易读错的字注音。这回,你们肯定能读准这篇小古文了。

师:读小古文,仅读正确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的味道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古文读起来更有韵味呢?

生:我觉得要有感情地读。

生:如果能读出停顿,会很有味道。

师:你的建议很好!请看,老师用斜杠分了节奏,同学们自个儿练一练,一会儿挑一处你读得最有把握的,读给大家听。注意,在节奏线以后稍作停顿,但要做到音断气连,似断非断,才能把小古文读得更有节奏,更有韵味。

(生各自试读)

师:老师听你读得不错,请你读这一处。

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师:还有谁想读?

生:“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生:“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来,我们一起读,注意读出停顿。

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去掉节奏线,还能读好吗?一起试试看。

(生读)

【评析:文言文,读很重要。读通是基础,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读音上的差异,区分多音字“度”在不同语境中的读法。读正确是关键,通过多读,做到文从字顺,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表达。读出韵味是难点,通过节奏线的引领,引导学生贴近文本,感受文言表达的味道,为下一步理解文意做铺垫。】

三、理解寓言,把握文言意

师:这是一则小故事,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那么起因在哪儿,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师:真聪明,一下就找到了。谁能用今天的话来说说故事的起因?

生: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他先量好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座位上。

师:这里没有“想要”这个词,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欲”字知道的。

师:没错,那么“置”的意思又是什么?

生:“放置”的意思。

师:“坐”是“坐下”的意思?

生:不对,“坐”是“座位”的意思。

师:原来古人也会写错别字呀?(生纷纷摇头)不是吗?那这是什么字?

生:我知道,是通假字。

师:真厉害!在战国末期,还没有“座位”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便是通假现象。所以,“坐”字指的就是——

生:座位。

师:这就是故事的起因。谁能用三个字来简单概括一下?

生:量其足。

生:度其足。

(师板书:度其足)

师:那么故事的经过在哪儿,谁来读?

生:(读)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师:找得很准确。一起读读看。

(生齐读)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到底在讲什么?

生:到了集市,他发现自己忘了拿量好的尺码。鞋子已经拿到手了,他却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了!”又返回家取尺码。

师:真了不起,老师不讲,自己就弄懂这句话的意思了。这里有两个不同的字,表示的意思却一样,圈出这两个字。

生:我发现了。“吾忘持度”的“持”和“忘操之”的“操”,它们都是“拿”的意思。

师:给你点赞!这两个字是同义字,“操持”这个词就表示“拿”的意思。

师:故事的经过部分有三个相同的字,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你能圈画出这三个字吗?

生:是“之”字,“之”字出現了三次。

师:那你来说说,“至之市”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是“到达”的意思。

师:没错。“忘操之”的“之”呢?

生:是“鞋子的尺码”吧。

师:难不倒你。“反归取之”的“之”又是什么意思?

生:还是“尺码”的意思。

师:这里还藏着一个通假字——

生:“反归取之”的“反”字。

师:“反”通哪个字?

生:“返回”的“返”。

师:这是故事的经过,可以概括成哪三个字?

生:忘持度。

(师板书:忘持度)

师:结果怎么样?谁来读?

生:“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再请个同学读一读。

生:“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能用现在的话说一说吗?

生:再回到集市,集市已经停了,因此没买到鞋子。

师:你已经读懂了。“反归取之”的“反”是返回家里,而“及反”的“反”是返回哪里?

生:集市。

师:这是故事的结果,同样用三个字来概括。

生:不得履。

(师板书:不得履)

师:短短45个字中,包含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简洁、叙述完整,这就是小古文作为经典的魅力。

【评析:故事性是寓言的文体特征,起因、经过、结果是故事性的外在表现。唐老师抓住故事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逐一梳理,融阅读与理解于一身,集感受与品悟于一体。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将对文意的理解与方法渗透相结合;“古人也会写错别字呀?”的故意设疑,将意思的理解与知识的讲述有趣结合起来;通假字等文言现象的随机点拨与操练,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模糊走向清晰,由初感走向体认。】

四、悟读寓言,理解启示意

师:想买鞋子,却因为自己把尺码忘在了家里而没买成。同学们猜猜看,旁边的人们会对他的行为说些什么?

生:我猜人们会说,你真傻!

生:你怎么不动动脑筋,想想别的办法呢?

生:你何必回家呢,用自己的脚试试不就行了?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请看——

生:“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师:是什么意思?

生:有的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

师:这是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所以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谁能读?

生:(读)何不试之以足?

师:(读)那人接受旁人的建议了吗?

生。没有。因为文中写道:“宁信度,无自信也。”

生: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谁说的?

生:郑人说的。

师:小古文有时会省略一些信息,理解的时候要把它还原。现在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个当路人,一个当郑人。

生:(读)何不试之以足?

生:(读)宁信度,无自信也。

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语气不够强烈。

生:路人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何”字可以加重来读。

生:郑人比较固执,应该读得果断一些。

师:建议很中肯。谁还想读一读?

生:(读)何不试之以足?

生:(读)宁信度,无自信也。

师:非常好。我们把整篇小古文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古文通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听了文中的对话,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郑人?

生:他是个糊涂人,明明可以用自己的脚试鞋,偏要回家拿尺码。

师:如果郑人没有把尺码忘在家里,就不糊涂了吗?

生:还是糊涂的。

师:为什么还糊涂?

生:他只知道以尺码作为标准,明明可以直接用自己的脚试鞋的。

师:说得很好!的确,这个郑人不知变通、固执己见,最终还是买不到鞋。从这个故事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这个故事让我知道做事情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懂得变通。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墨守成规。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灵活,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做法。

【评析:故事是外象,寓意才是寓言类文本的价值核心。教学寓言,若只重故事情节而忽略寓意体悟,则是对寓言文体的忽视。很显然,唐老师深知此理,且颇费思量。理的品悟,不是简单告知,而是引导学生自悟自见。唐老师所做的,是机智地对话,是不断地追问,是引导学生由文字的表层走向思维的深层。】

五、拓展寓言,把握延伸象

师:还有一则寓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iè)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师:这则寓言的题目是——

生:刻舟求剑。

师:他和“郑人买履”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个楚人也是固執己见,不懂得灵活变通。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个道理对古人有用,对我们也同样有用,这就是小古文作为经典的第二个魅力——启迪智慧。

师:这是一则寓言,又是一个成语,今天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有些梅派演员因为推崇梅兰芳,把梅兰芳的一腔一调、一举手一投足都奉为经典,对于师傅梅兰芳定下的规矩,不敢逾越一步。这恰恰与梅兰芳一生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这种保守的态度,成为了京剧前进的绊脚石。

师:跟这则寓言很像,你发现了吗?

生:只知道模仿,却不懂得改变。

生:他们不懂变通,墨守成规,无法有所突破。

师:很好,再看——

生:(读)柯达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公司,占有全球三分之二的胶卷市场,拥有一万多项专利技术。然而,柯达却寄希望于专利保护,以保护现有产品,忽略对新技术进行开发。当大量的新产品扑面而来时,柯达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想要用专利保护来阻挡新技术的柯达,终究被数码技术的洪流颠覆。

师:柯达为什么会失败?

生:这也和“郑人买履”的行为很像,柯达公司失败在于不懂与时俱进。

生:柯达公司就是因为做事固执死板,才导致企业没有进步,最后失败的。

师: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做郑人,做这样“郑人买履”的傻事!

生:郑人买履,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评析:由“单篇”走向“群文”,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两篇小古文的共性,既是对之前寓言学习的强化,也是对文本寓言的固化。而由“道理的古用”走向“当下的启迪”,则打开了文言文教学的视野。教学寓言类文言文,其价值不仅在于感受文言文本身,还在于寓意的当下活用,即要引导学生在古今的关联和对接中,真正领悟寓言的存在价值。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精神的洗礼、审美的陶冶、思想的启迪。】

师:这是小古文的又一个魅力,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小古文既让我们学习到了古人语言的简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神的熏陶。能把它背背看吗?

师:谁想试试看?(出示课件:我会填)

(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试着背诵)

师:这次我们完整地背一背。

(生背诵)

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把这篇小古文积累下来了!

师:像这样的寓言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再去搜集古今中外有趣又富有哲理的寓言,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评析: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课中,唐老师通过“我会填”的提示,降低了学生背诵难度,激发了学生背诵小古文的兴趣,循序渐进,反复诵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文言积累。】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小学/浙江绍兴市树人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尺码古文寓言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时装寓言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英零售巨头被指征“肥胖税”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郑人买鞋
A FABLE寓言
虚荣的尺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