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预设”精彩,“生成”自然

2018-03-23刘晓亮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回归谋划预设

刘晓亮

【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本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充分体现,同时没有充分的课堂教学预设,就不可能有持续地生成,只有最充分的预设,才可能有最好的生成。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就必须有最充分的预设。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的今天,教师更应注重“预设”与“生成”的激情共舞,以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谋划 即时 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16-01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最大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目前我校正大力推展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初见成效。本文从课堂“预设”与“生成”这一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如何在生本教育下让科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过程。

一、让现象、疑问成为思维的“启发剂”

《科学》作为学习的客体,由于其生动、实际的教材内容,观察、实验等直观教学方法,典型、成功的科学故事介绍,学生容易产生直接兴趣。基于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教学内容中,并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逐渐使之形成稳定的有利内因,如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当演示“蜡烛燃烧”和“石灰石锻炼”实验时,采用古诗“蜡烛成灰泪始干”和于谦的《石灰吟》,从《科学》和《语文》学科两个角度分析其涵义,使原来已感兴奋和惊奇的学生心理进一步激化,上升为尊师勤学的敬师情感和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活动环节,学生始终处于“欲知后事如何”的期待中,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不知不覺中理清楚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又如《浮力》一节(第一课时):课前我设计了一个让“鸡蛋浮沉实验”:先让鸡蛋浸入水中沉底,后加入盐鸡蛋慢慢上浮。然后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样,科学课堂教学过程自然就变成了在教师充分的教学预设下的学生从未知到已知、探寻真理乐土的过程。

二、预设过程应融入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让预设生活化

生活既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又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服务生活,造福生活。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促进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因此,教师应从小课本转向大生活,拓展备课的广度。“备课生活化,生活备课化”应成为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要用教学的目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要从备课的视角捕捉一切有价值的信息。《科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且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把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升华为学生终生发展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有意识地联系到学生可能接触到的,感兴趣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实在、更充实、更有生命力,学生也会更容易体会到这门课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即时准确预设,融合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源于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它存在很大的变数,很多的不确定性,还得有因学情而即时做出预设的本事,让自己的节奏跟着学生走。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上课前制定下来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是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还是我们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有更深的思考,也使得我们想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一定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教学目标应该有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课前制定的。

如“探究水的沸腾”的教学。“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基本完成时,请学生汇报交流,建议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听一听完成实验的同学的交流汇报,再继续完成实验,留给了学生一个空间;在阅读几种液体的沸点表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质疑:水的沸点是,但他们测出的是98℃,是书上出错了吗?听到了这样的话,我们立刻表扬这位同学勇于根据实验结果对书本提出质疑,精神可嘉,并指出科学需要的就是质疑,质疑是科学发展的动力,鼓励他继续进行探索;当有一小组提出用刚才的实验证明,当水沸腾时,迅速移去酒精灯,烧杯底6秒内是凉的,并作了充分的解释,我们带头鼓起掌来:“你们真行,你们又让老师学到了新知识”。

上述案例表明: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遇到特殊情况,以特殊情况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不是机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而是教师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使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

四、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增强教学感染力,充分展示教学艺术魅力

一方面,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如何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并且学以致用,是我们在新课标形势下构建和谐课堂中必须要深思的问题。有位老师在教学《电路图》这节内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开始,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唱歌,唱到高潮时,突然音响断了,学生和老师都扫兴。大家都在想,音响坏了怎么办呢?有学生说找电工,很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嘉宾电工,请他来给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大家就随着这位嘉宾从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开始进入了预定的轨道。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成果也非常大,能够利用桌上的器材使小灯泡发光,并找出一些灯泡不能发光的原因,体验了一回小电工的滋味。当然这里如果要解决音响故障的问题,似乎这点知识还远远不够要求,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态就像课堂教学的调控器,要学会用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用无形的亲和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信任的纽带,让课堂充满着“你认为、你行吗?你有没有?你知道吗?你真不错?能举起你高高的手吗?能再响亮一点吗?” 等委婉性的用语,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非常平等的对话环境,为师生的交流建立一种祥和的氛围,从而在课堂上,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预设与生成不是“你死我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又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回避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并且缺乏生命力。因此我们既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为生成创设前提,提供可能,腾出空间,又要在新的生成性信息产生时,适时调整,改变预设的程序,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才能将科学课堂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赵学漱.《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2]胡品芳.《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究》

[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猜你喜欢

回归谋划预设
强化责任勇担当 统筹谋划抓落实
谋划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谋划双赢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