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点理论与授受表达的关联

2018-03-22郭力

魅力中国 2018年37期
关键词:视点关联原则

摘要:视点是日语语用学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个词,日语中的诸多表达受到视点的制约。在视点理论两大原则的制约下,日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授受表达。本文通过分析视点理论,及视点理论的两大原则,总结出视点理论与授受表达的关联。

关键词:视点;原则;授受表达;关联

一、视点的概念

久野暲(1978)在《谈话的文法》中对视点是这样进行描述的:

“物語りの中で、登場人物が、したり、見たり、感じたりしたことを、作者が第三者として客観的に記述するのではなく、その登場人物の目を通して、その登場人物に成りきって、記述することがあることは、よく知られた事実である。この現象は、作者の登場人物との『自己同一視化』現象、あるいは、作者の登場人物に対する『感情移入』現象と呼ばれ、文学作品の研究上、ひとつの重要な研究分野を構成している”。

久野暲(1978)分析了文学作品中的视点,在文学作品中,说话者会以登场人物的身份描述事态,对登场人物进行“感情移入”。

彭广陆(2008)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界定了视点概念:

“视点可以理解为发话者观察、描述某一事件时所处的位置或所采取的立场。“视点”可以是表现在词、词组、句子、语篇等不同的語言单位上的发话者对于客观事象的把握方式,它包括把握和捕捉信息时不可或缺的发话者的立场、心态、思维模式等”。

简单来说,视点就是说话者看待事物的视角或立场。同一事物,视点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小野教我钢琴”这句话,视点不同,可以有以下表达形式:

例1

a 小野さんはわたしにピアノを教える。

b 小野さんはわたしにピアノを教えてくれる。

c わたしは小野さんにピアノを教えてもらう。

d 私は小野さんにピアノを教えられる。

上述例句中,a句客观地阐述了小野教我钢琴的事实,视点在主语“小野”,但句中没有说话者的主观倾向。b句的视点在接受者“我”,“我”接受了小野的恩惠,对小野充满了感激之情。c句的视点仍然在“我”,表示在我的请求下,小野教我弹钢琴,表达了我对小野的感激之情。d句以被动句的形式,视点在说话者“我”,以被动句的形式客观叙述了小野教我弹钢琴的事实,例句中看不出说话者的主观情感。上述四个句子虽然基本意思大致相同,但由于说话者的视点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

二、视点的原则

以久野暲(1978)、森田良行(1998)为首的诸多学者先后运用了视点的概念分析了语言学中的文法现象。

久野暲(1978)在《谈话的文法》一书中提出了视点的三个原则。即“共感度(Empathy)”、“说话当事人视角”、“视点的一贯性”三个原则。森田(1998)指出:日本人乃至日语,离开了“自己”甚至都不能把握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语言。通过诸多学者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视点原则概括为两方面:视点的制约原则(由视点和共感度决定的原则)和视点的一贯性原则。

(一)视点的制约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把由“视点”、“共感度”决定表达方式的规则称为“视点制约”。视点制约强调发话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视点表述问题。同时,作者在选择视点时,应该遵循本人优先于他人,亲近者优先于疏远者,有生命的优先于无生命的规律。

“共感度”(Empathy:E):是一种“共情”能力,一种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和感觉世界的能力,即将自己同化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去看待事态的发展。共感度用E(X)来表示,0≤E≤1。当说话者处于客观中立立场时,E=0;当说话者完全共情于主人公时,E=1。共感度的值决定了说话者的视点。

“说话当事人视角”:是指说话人必须始终以自己的视角为中心,不能舍自己的视角而以别人的视角为中心。说话者通常是以“我”为视点描述事件的发生。日语是“自己中心型”的语言,除了一些特殊文体,总是将视点置于说话者本身,以“自己为中心”来描述事件。

(二)视点的一贯性原则。

“视点的一贯性”:即从某个具有贯通性的视点(即统一视点)出发来对事件进行描述。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日语是视点一贯性很强的语言。在同一事件的描述中,要求用统一的视点来完成描述,否则会造成听话者思路上的混乱。

例2

a王さんは李さんに腕時計をあげて、李さんはその腕時計を大事にしています。(×)译:小王给小李手表,小李很珍惜那块表。

b王さんからもらった腕時計を李さんは大事にしています。(○)译:小李很珍惜从小王那儿得到的手表。

(×为错误表达方式;○为正确表达方式)

a句中前半句的视点在小王,后半句的视点在小李,违背了视点的一贯性原则,因此,正确表达应为b。日语表达中说话者的视点应该统一,否则会造成听话者思路的混乱。日语中,相同的事件,由于视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无论视点放在哪个位置,都要做到视点的前后统一。这样才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才不会产生交际障碍。

在以上两大原则的制约下,日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授受表达。

三、授受表达与视点的关联

森田(1998)指出:授受表达是一种表达说话者意识的表达方式,说话者一贯从“自己的视点”出发,来把握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与事件中的人物、事物的关系,具体的文章或谈话则在这个立场上展开。日语授受表达中授受动词的选择取决于说话者把自己的视点放在事件中谁的位置上来进行描述。

(一)“(て)あげる”系列。

“(て)あげる”系列的视点在主语(即给予者),发话者站在主语的立场上描述事件的发生。表示说话者给予他人某物或为他人做某事。

例3a 李さんは弟にカメラをあげました。(×)译:小李给了(我)弟弟照相机。

例3b 弟は李さんにカメラをあげました。(○)译:(我)弟弟给了小李照相机。

按照日语“以自己为中心”的视点制约原则,说话者要把授受行为中的给予者和接受者,根据与说话者的远近关系来进行区分,要从更亲近的人的立场去描述事件。因此,上述表达中,作者只能选择属于自己一方的“弟弟”作为视点对事件进行描述,反之则不太自然。因此,正确表达为b。

“(て)あげる”系列构成的授受表达中,无论是第一人称给第二人称,还是第一人称给第三人称,抑或是第三人称之间的授受,视点都在主语即给予者身上,说话者必须与给予者是同一方的人(作主语),否则不能用这一表达形式。在这一表达中,应遵循:视点人物作句子的主语,并且为授予方的原则。

(二)“(て)くれる”系列。

“(て)くれる”系列的视点在补语(即接受者“我”),发话者站在补语(接受者)的立场上描述事件的发生。表示他人给说话者(我或我方的人)某物或他人为说话者做某事。

例4a 私は先生に日本語を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した。(×)译:我教老师日语。

例4b 先生は私に日本語を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した。(○)译:老师教我日语。

由“(て)くれる”系列构成的授受表达中,视点要求放在接受者“我”身上,接受者作补语,后面接助词“に”。因此,a句的表达是错误的,此句话中接受者应该为“私”,视点应该放在“私”,后面接助词“に”。正确的表达应为b。

在由“(て)くれる”系列构成的授受表达中,无论是第三人称授予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授予第二人称,抑或是第三人称之间的授受,视点都在补语即接受者(我或我方的人)身上,同时,说话人必须与接受者是同一方的人(作补语),否则不能用这一表达形式。在这一表达中,应遵循:非视点人物作句子的主语,并且为授予方的原则。

(三)“(て)もらう”系列。

“(て)もらう”系列的视点在主语(即接受者),说话者站在主语的立场上描述事件的发生。表示说话者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物或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

例5a 父は私からお酒をもらいました。(×)译:爸爸从我这儿得到酒。

例5b 私は父からタバコをもらいました。(○)译:我从爸爸那儿得到烟。

上述表达中,a违背了日语视点制约的原则,选择了父亲作為主语,显然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表达应为b,符合视点制约的原则,即:作者在选择视点时,应该遵循本人优先于他人,亲近者优先于疏远者,有生命的优先于无生命的规律。

由“(て)もらう”系列构成的授受表达中,无论是第三人称授予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授予第二人称,抑或是第三人称之间的授受,视点都在主语即接受者身上,同时,说话者必须与接受者是同一方的人(作主语),否则不能用这一表达形式。在这一表达中,应遵循:视点人物作句子的主语,并且为接受方的原则。

综上所述,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日本人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日语语言中的“视点”问题,同时又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干扰,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诸多的错误。通过视点理论的分析,可以使学习者明确日语授受表达的使用规则,从而提高日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广陆.日语研究中的“视点”问题.池上嘉彦·潘钧.认知语言学入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王星.授受动詞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17-19.

[3]王南.从文化视角看日语的授受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1):96-100.

[4]朱世波,葛晓昱.日语写作中授受表达的误用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1(10): 32-33 .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7年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2017XJJGXM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力(1978—),女,汉,辽宁大连人,硕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和日语教学

猜你喜欢

视点关联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微视点
奇趣搭配
拼一拼
智趣
环境视点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寻找新的视点